于華英 于翠香
【關鍵詞】 護士;護理;針刺傷;防護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B
針刺傷是護理工作中最常見的一種職業(yè)性危害[1],本人在工作中曾經(jīng)被乙肝大三陽病人的注射針刺傷過,并且導致乙肝病毒e抗體(抗HBe)陽性,護理人員針刺傷時,面臨著被傳染艾滋病、乙肝及丙肝等危險。調查資料顯示[3],1075名護理人員中有966人發(fā)生過針刺傷,刺傷率高達80.6%,其中被污染針頭刺傷占60%,由針刺傷所造成的職業(yè)暴露而引發(fā)血液感染的潛在危險日趨嚴重,為方便護理人員對針刺傷上的情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加重視和防護。現(xiàn)綜述如下:
1 針刺傷的概念
針刺傷是一種由各種注射針、穿刺針、縫針等引發(fā)的意外針尖扎傷皮膚深部,足以使受傷者出血的意外傷害。
2 針刺傷的危害
2.1 現(xiàn)已證實有20余種病原體可經(jīng)針刺傷傳播,最常見的為乙肝、丙肝、艾滋病,其感染率分別為6%-30%、1.2%-10%、0.2%-0.5%[4]。針刺傷時只需0.004ml帶有乙肝病毒(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5],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發(fā)生針刺感染人數(shù)高達1000萬人[4]。
2.2 針刺傷的另一個危害是對受傷者的心理影響,尤其是發(fā)生了HIV感染病人血液污染的針刺傷,目前不能治愈,一旦感染意味著生活狀態(tài)、工作、家庭發(fā)生很大變化,甚至生存也成問題。
3 導致護士針刺傷的危險因素
分析針刺傷的發(fā)生與工作環(huán)境、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醫(yī)務人員的工作態(tài)度,對針刺傷的認知、技術熟練程度有關。
3.1 護士發(fā)生針刺傷的操作行為大體分兩類[2]。一類是與治療護理密切相關的行為,肌肉注射、靜脈注射、抽血、由注射器將病人的血液、體液注入標本容器等操作行為,一類是與處理針頭相關的行為,分離或連接靜脈管道等操作行為時。
3.2 護理對象的不合作 據(jù)報道,有29%的針刺傷是由病人的突然運動造成的[2]。
3.3 護士對標準預防的依從性低 標準預防是指針對醫(yī)院所有病人的一種預防性措施。所有病人均被視為具有潛在感染性病人,即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必須采取標準水平的消毒隔離措施。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粘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我曾做過調查,臨床工作中標準預防的依從性常常低于50%。
3.4 護士自我防護意識淡薄 有調查顯示[6],雖然92.5%的護士認識到自我防護不當?shù)淖顕乐亟Y果是感染經(jīng)血液傳播疾病,但對感染的機率問題認識不足,有35.2%的護士認為機率較小,有3.1%的護士對被血液、體液的污染的針刺傷持無所謂態(tài)度,高達69.9%的護士在注射、輸液時從不帶手套,有37.1%的護士不知道刺傷后的正確處理方法。
3.5 不正確的個人習慣 護理人員不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技術不夠熟練,粗心大意等都是針刺傷發(fā)生的因素,易發(fā)生針刺傷的環(huán)節(jié)有:(1)分離注射器或輸液器針頭時。(2)用雙手回套針帽時。(3)用后的注射器未及時處理針頭。(4)用手折安瓿或徒手處理用后的安瓿。(5)為不合作的病人作治療缺乏必要的協(xié)作。(6)將針頭丟棄于一般塑料袋等不耐刺的容器中。(7)收集廢棄的一次性醫(yī)療用品時。(8)抽取藥液,配液加藥時。
3.6 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量大是導致針刺傷的另一因素如操作環(huán)境擁擠、嘈雜、照明及采光不良等。個人工作中發(fā)現(xiàn)針刺傷集中發(fā)生在上午9:00-11:00,因為在該時間段的護士需要集中完成一天中絕大多數(shù)護理和治療。
3.7 護理器材護理工作涉及的針及銳器的類型有很多,但與針刺傷有關的針及銳器只有幾種,主要與它的設計和操作過程有關,當針頭使用后可分離或還需操作的(如將抽血針與真空管連接)易發(fā)生針刺傷,其針刺傷的發(fā)生率是一次性可棄式注射器的5.3倍。
4 針刺傷的預防措施
4.1 加強針刺傷的教育強化職業(yè)安全教育 提高防護意識,是避免職業(yè)性傷害的關鍵,增強護士的預防意識十分必要,教育內容包括:①盡量不回套針帽,必須回套時,采用單手操作;②不徒手處理玻璃器械;③加強標準預防的培訓,時刻牢記“預防措施”;④使用過的針頭和銳器丟入利器盒內;⑤手持無針套注射器或銳器時,不要把針頭和銳器面對自己或他人;⑥操作完畢及時收尾,不留給他人;⑦利器盒放于適當位置,不易過滿,3/4滿即停止使用;⑧禁止徒手將使用過的針頭從針栓上分離;⑨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療時必須有其他人的協(xié)助。
4.2 樹立標準預防的觀念嚴格執(zhí)行手衛(wèi)生;戴手套;正確使用口罩、防護鏡和面罩;適時穿隔離衣、防護服、鞋套;特殊情況下,如手部有破損時應戴雙層手套。
4.3 加強對病人的管理為躁動不安和不合作病人做治療時應有同事協(xié)助;對所有住院患者都進行HBV、HCV、HIV等血液檢測,及時了解病人的感染狀態(tài),有利于醫(yī)務人員提高警惕,采取標準預防措施。
4.4 加強醫(yī)療廢物的管理 用后的注射器針頭及藥瓶、刀片等尖銳物均放入利器盒中,并不可存放過滿3/4滿時即停止使用。
4.5 規(guī)范折安瓿的方法 雖然現(xiàn)在玻璃安瓿裝藥品使用易折安瓿,但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建議折安瓿前用砂輪切割,碘伏棉簽消毒,戴手套掰安瓿,徒手折安瓿或用鑷子敲安瓿也會增加刺傷的機會。
4.6 改進防針刺傷護理器材 ①沒有針頭。②器械高自動性。③安全性作為器械性能的必要指標。④使用者很容易辨別器械的安全模式是否已經(jīng)啟動,并且在使用時器械安全模式不能自動失活。⑥器械性能穩(wěn)定。⑦對病人安全有效。
4.7 合理配置護理人員,目前我國護士社會地位、工資待遇低等原因護理人員流失現(xiàn)象嚴重,從而導致床、護比例失調,護士常超負荷工作,從護士安全的角度出發(fā),應按規(guī)定合理配置人員。
4.8 建立醫(yī)務人員健康檔案定期對醫(yī)務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對全體護士進行HBV、HCV、HIV的基礎檢測存檔,進行必要的免疫接種,對乙肝表面抗原及抗體陰性的所有護士接種乙肝疫苗,接種6個月后檢測是否產(chǎn)生抗體,抗體陰性者予以加強免疫,以增強護士的抵抗力。
5 發(fā)生針刺傷后的處理
5.1 處理傷口 ①立即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擠出污染血液。②肥皂液/流水清洗。③生理鹽水沖洗粘膜。④75%酒精/0.5%碘伏消毒。
5.2 立即報告醫(yī)院感染控制科 對受傷者及病人進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抗體檢測,盡早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5.3 后期處理 ①誤傷者24小時內注射破傷風抗毒素。②病人是HBV 陽性時:受傷者必須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并進行乙肝病毒標志物檢測,乙肝表面抗體陰性者按0、1、6月間隔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μg、5μg、5μg。③丙肝患者應注射干擾素300U/d,共3d,觀察6-9個月。④可疑HIV陽性立即請專家評估傷口暴露級別后決定是否用,若需用藥,盡量在1小時內服用大劑量的疊氮脫氧核苷(AZT),盡快檢測HIV抗體,然后進行周期性復查(如6周、12周、6個月等),跟蹤期間,特別是在最初的6-12周,注意不要獻血,捐贈器官及母乳喂養(yǎng),性生活要用避孕套等。⑤確認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陽性者,應立即向HIV職業(yè)暴露安全藥品儲備點報告,并進行風險評估,確定用藥的方案和要求;暴露后2周、12周、6個月,12個月定期檢測HIV抗體。
5.4 心理護理 護士在針刺傷后感到非常害怕,甚至產(chǎn)生絕望心理,醫(yī)護人員發(fā)生職業(yè)暴露后迫切需要得到的心理咨詢,緩解心理壓力,減少心理傷害。
參考文獻
[1] 應菊素,徐國英,王晶,等.急診護士對針刺傷的認知及針刺傷后心理狀態(tài)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204-206.
[2] 張玉芝,周俊卿,梁霞,等.銳器傷致血源性傳播疾病的研究進展[J].護理進修雜志,2005,20(1):11-13.
[3] 徐群友.護士針刺傷問題的探討[J].職業(yè)與健康,2005,21(9):1312-1313.
[4] 謝婉花,周軍,王玲,等.247名兒科臨床護士發(fā)生針刺傷情況的研究及對策[J].現(xiàn)代醫(yī)院,2005,5(7):100-101.
[5] 張菊蘭.手術室護士發(fā)生針刺傷的調查與防護[J].臨床實踐,2005,23(10):115.
[6] 陳超南.護士經(jīng)血液傳播疾病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