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于連·索萊爾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的主人公,高加林則是中國二十世紀鄉(xiāng)土女作家路遙的《人生》的主人公,于連和高加林屬于不同的國別,不同的時代,但都是時代的圓形人物,他們身上體現著整個時代背景下青年的世界觀、價值觀,不滿足現狀,敢于和命運抗爭,但可惜的是兩人的奮斗在開始時就注定了悲劇的結局。
關鍵詞:于連;高加林;悲劇
作者簡介:吳沙沙,女,漢族,河北省保定人,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11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3-0-01
于連幼時便產生了跟隨拿破侖做一名“紅”的革命英雄的理想,但他長大后面對的卻是波旁王朝復辟的黑暗現實,社會環(huán)境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敏感的現實世界。高加林生活在一個“四人幫”被消滅的“風雨初霽”的時期,百廢待興似乎一片大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中。
一、理想和追求方式不同
于連出生在一個人情冷漠的木匠家庭,使于連早早學會了虛偽,忍耐和反抗。盧梭的《懺悔錄》、《大軍戰(zhàn)報》以及《圣赫勒拿島回憶錄》“這三冊書就是他全部的圣典。它們所展示的思想光輝,他將終生服膺,為之百死不辭。至于世上其他的種種書籍,全是些廢話和謊言”1。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成為拿破侖一樣的英雄。但是拿破侖兵敗后,他掩蓋“紅”的目標,像“黑”邁進。
而高加林生活在一個充滿仁愛的家庭里,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順風順水,備受矚目,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和成長歷程養(yǎng)成了高加林享受機遇而不是創(chuàng)造機遇的性格。
總的來說,于連和高加林都是“雙重性格”的邊際人。于連和高加林都有著善良、正直的一面,也都有著利己、虛偽的一面。于連為了實現自己的將軍夢從十四歲就開始偽裝自己,“神父對他很是欣賞,于連在他面前也總是裝得非常虔誠。哪想得到他那蒼白溫順的面孔下,卻有著一顆只想飛黃騰達的心。2”于連一直創(chuàng)造機會,然而對夢想的執(zhí)著也是他悲劇的根源,當他意識到一切已成過往時,他放棄上訴,毅然選擇毀滅。
高加林的理想是“轉正”為“公家人”,留在城里。他的人生抉擇是鄉(xiāng)村和城市的抉擇。高加林身上有農民的軟弱也有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憤懣。他的民辦教師位置被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后,他沒有反抗,而是下地拼命干活,證明自己不只是會教書。當純真的姑娘劉巧珍走進他的愛情世界時他默默地接受了;當他叔父衣錦還鄉(xiāng)時,他得到了縣委記者的工作;當他與黃亞萍再次相遇時,黃亞萍的示愛,他心領神會。這些向上爬的機會都是等來的,他最終是一個鄉(xiāng)村和城市的“邊際人”,他的抉擇使他既不能融入城市,又無法在鄉(xiāng)村立足。
荷妮說:“人類天生是有建設性的,人類生來就需為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奮斗,力求達成自己的心靈需要而掙扎?!?于連和高加林都是為了解救自己的肉體與心靈而不舍的追夢。
二、關于愛情
于連和高加林的愛情都不是純潔的愛情,充滿了功利、自私、索取……
于連對愛是大膽的,對性是隨意的。他的愛中充斥著利己和報復,還有一種深入骨髓的自卑。于連站在德·雷納爾家門外時他的怯懦和自卑占據了他,當他見到雷納爾夫人幾個小時后便瘋狂的要征服她,只是為了克服那種別人看不到的自卑。但是,當于連被告發(fā)后,在監(jiān)獄中得知他槍殺雷納爾夫人未成時他流下了淚水:“ 這樣她將繼續(xù)活著!”“她將為了寬恕,為了愛我而繼續(xù)活著……”4。
于連對馬蒂爾德愛過、利用過。于連說:“為什么我對這個瘋瘋癲癲的姑娘產生過的愛情至今仍然在折磨我呢?”面對階級差別,于連又通過“只有我能讓她懷孕”來安慰自己,于連在與馬蒂爾德的婚姻中得到了社會地位、財產、夢寐以求的軍隊官職,這一切都讓于連滿足,但是他對馬蒂爾德的感情卻不在了,甚至在監(jiān)獄中,于連對這位妻子拒而不見,日日由雷納爾夫人陪伴。
于連的感情世界是復雜的,雷納爾是他的精神戀人,馬蒂爾德是他的生活戀人,至于于連愛不愛她們,或者更愛誰,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
高加林對愛是含蓄謹慎的。黃亞萍是高加林的精神戀人,劉巧珍是他的生活戀人,他最后選擇了與黃亞萍同去南京,把劉巧珍放在了半路上。高加林的選擇不是愛情的選擇,其中摻雜了政治因素、利己主義等。身在城里的高加林,劉巧珍走不進他的世界;身在農村的高加林,黃亞萍走不進他的世界。
三、結語
追夢總有夢醒時分,于連在追夢中走向毀滅,高加林則走向新生。
注釋:
[1]司湯達.紅與黑[M].遠方出版社,2003.10
[2]司湯達.紅與黑[M].遠方出版社,2003.10
[3]〈德〉荷妮·自我的掙扎[M].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4]司湯達.紅與黑[M].遠方出版社,2003.10
參考文獻:
[1]焦仕剛,《于連和高加林》[J].外國文學研究,1986年 03期
[2]張華,《互窺中生輝、映襯中臻善——于連和高加林比較談》[J].外國文學研究 , 1987年03期
[3]劉綠宇,《于連和高加林悲劇的文化思考——兼與張華商榷》[J].南都學壇 ,1990年04期
[4]龍懷珠,《也談于連和高加林》[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年 03期
[5]羅文敏,肖錦龍,李曉衛(wèi),《反觀于連和高加林的共性》[J].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6]田彩萍,《邊際突圍 奮斗人生 守望回歸——于連和高加林悲劇文化心理之比較》[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02期
[7]花妮娜,《于連和高加林比較論》[J].語文學刊,2009年16期
[8]陳華積,《高加林的“覺醒”與路遙的矛盾——兼論路遙與80年代的關系》[J].現代中文學刊,2012年03期 .
[9]王海,《被命運捉弄的人——談<人生>中的高加林》[J].北方文學(下半月) , 2012年06期.
[10]司湯達,《紅與黑[M]》.楊德慶譯,北京:九洲圖社,1995.
[11]路遙,《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