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斌
【摘要】呼吸是人體發(fā)聲的動力,也是歌唱的支持力,更是歌唱藝術的基礎。發(fā)聲方法正確與否,呼吸起決定性的因素。那么要想獲得好的聲音,必須要有好的、合理的呼吸方法予以支持,否則將無法歌唱。在我國民族傳統(tǒng)唱法中,也認為氣息是歌唱的基礎。正如人們常說的:“歌唱藝術就是呼吸藝術”,并強調:“氣催聲發(fā),聲靠氣傳,無氣不發(fā)聲,發(fā)聲必用氣?!睆氖赂璩囆g的人都很重視呼吸,說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歌唱呼吸;演唱技巧;呼吸方法
呼吸是人體的一種自動的,有節(jié)律的運動。人們的呼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在歌唱呼吸的基本方法上也是一致的。在歌唱藝術的實踐活動中,由于每個人呼吸器官的大小不同,用于呼吸運動的肌肉控制力也存在差異,對歌唱中的呼吸運用時的體會和經驗也因人而異,因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歌唱呼吸習慣。歌唱中的呼吸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是歌唱的動力也是歌唱的支持力。歌唱的呼吸與生活的呼吸是有區(qū)別的。在生活中人人都會呼吸,若沒有呼吸人就不能生存了。但是歌唱呼吸與生活的呼吸是不同的,歌唱的呼吸比生活的呼吸變化要多,比說話的呼吸要吸得深、用得長。歌唱的呼吸要隨著樂句的長短、情緒情感的喜怒哀樂而變換著運用呼吸。因此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理l生呼吸,而屬于有意識、有目的、帶有技巧的呼吸。
歌唱呼吸的支持力來源于什么?歌唱呼吸的支持力來源于吸進氣以后,吸氣肌肉群還需繼續(xù)工作,不能放松,繼續(xù)保持吸氣的狀態(tài),使呼與吸形成對抗,這個對抗就是我們常說的“呼吸的支持”。呼與吸的對抗在身體內部產生一種壓力,吸進氣時便使肺的下部擴張,這種擴張使身體腰部周圍的肌肉向外擴張,這是橫膈膜下降所造成的。歌唱時保持在吸氣的基礎上發(fā)聲,呼與吸形成的對抗伴隨著一個樂句的演唱始終保持著,只有在一個樂句唱完時才放松,然后接著吸氣,直至一首歌曲唱完。當然,呼與吸的對抗可以有各種情形,如感情不同,聲音高低不同,力度不同……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用起來非常靈活。平時說話對呼與吸的對抗要求不高,演唱時的要求則考究得多。演唱者的自我感覺應當是在演唱時始終保持吸氣的狀態(tài),由于吸氣后、用氣前有一短暫停頓,造成吸氣和用氣兩股力量的對抗,用氣時要盡量控制對抗力,可以減少氣流的消耗,有利于控制氣息。所謂深呼吸的“深”,就是在腰一帶要造成一股有呼吸肌肉形成的對抗力所引起的“氣壓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呼吸支點”?!吧睢笔轻槍τ脷饬α考性谏闲夭康摹皽\”而言的,故而不能“深”得過分,只要將氣壓保持在腰腹一帶就可以了,實際上只是一種對抗力和反作用力,真正的氣壓在肺下部,氣是不會跑到腰腹中去的。
在音量問題上,氣息的密度與聲音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主要力量是呼氣肌肉群與吸氣肌肉群的對抗,歌唱聲音的產生是這樣,聲音有沒有支持力也是這樣。一個好的聲音就看氣息支持的力量夠不夠。“聞花”是使氣息吸得深,
“打呵欠”是使腔體打開吸氣的道路通暢。那么氣息吸多深,吸到什么地方,正確的吸入部位在哪,我國的聲樂教育家沈湘、金鐵霖教授對此有很多提法。一是身體放松,很舒服地坐在椅子角上,兩腿分開,兩胳膊肘放在膝蓋上,這時吸氣,會感到吸的深度和力量是在腰圍、后背,后腰等部位,并都有膨脹的感覺,這就是深呼吸的部位。站著吸氣不易感覺到,坐著容易感覺到??梢越柚谧鼩獾玫降母杏X,站起來找到同樣的感覺吸到同樣的深度,同樣的部位。吸到這個深度絕不意味著僵,要深而不僵,吸在什么部位就從什么部位產生支持力來唱.另一個方法就是彎腰90度,兩臂放松自然下垂,兩腳略分開,要站穩(wěn),這時吸入氣息很自然地吸到腰的周圍,很明顯的后背、后腰膨脹,這是唱高音用氣的位置。還有“聞花”式的呼吸,沒有聲音、吸得深、動作小、易掌握。但在實唱過程中:有時演唱節(jié)奏鮮明或較快速度的歌曲時,使用“聞花”式呼吸,動作慢了一些,來不及聞。運用“聞花”式呼吸,注意不要把嘴閉得太緊,可以半張嘴與鼻同時聞進來,這樣就可以吸得快,吸得深,增加氣息的彈性和靈活性。民族傳統(tǒng)的唱法常說丹田氣,也是指歌唱動力的深呼吸。世界上各種唱法都是以深呼吸為動力,在這一點上是統(tǒng)一的,但具體的深淺,具體的部位不完全一樣。這些年通過向民族民間歌唱藝術學習,發(fā)現(xiàn)所要的呼吸都是深而通暢的,就京劇來說,氣息都是一樣的,但談到唱法上具體的要求就不一樣了,各種唱法在呼吸支持這個問題上,有時提法、名稱不同,但都要呼吸支持,所以好的唱法的動力都來源于深呼吸。任何好的唱法,自然的、科學的、藝術的、有訓練的唱法等等,都要有呼吸的支持,都要在動力上有上下貫通的功夫,歌唱訓練都是這個規(guī)律。
最后我想談的一點就是,從思想上要對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氣息的運用方面,有一個科學、正確的認識。有些民族唱法的歌手認為演唱民歌時聲音要明亮,所以在氣息的運用上就應淺一點,喉嚨擠卡,聲音橫、白,才是民歌演唱中所要求的聲音明亮,這是錯誤的。無論是什么唱法,在歌唱呼吸的問題上,我國民族傳統(tǒng)唱法和西洋傳統(tǒng)唱法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傳統(tǒng)的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這種呼吸方法依靠胸肋和橫膈膜的共同運動來完成呼吸過程。深深吸一口氣,我們會感到上腹腔在擴張,由于橫膈膜的中心部位在下降,造成兩肋的擴張,使胸腔也在相應地擴大。這樣一來,吸氣時下降的膈肌和下肋骨的兩側為支點,而保持的力量在橫膈膜上,有了明確的氣息支點,腹肌就會放松,讓氣息因腹肌的收縮而呼出,氣息有了支點,歌聲就落在有控制的氣息上了;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歌唱的支持力。這種呼吸方法近代中外聲樂界也是公認的,并且是被普遍采用的、科學的、合乎生理機制規(guī)律的呼吸方法。
民族唱法的氣息也是這樣運用的,而且我國的戲曲在訓練的過程中也很重視氣息的運用,并總結出很多方法,大多是根據演唱內容的需要,與表演的情緒融為一體。民族唱法也同戲曲一樣,掌握了科學、正確的呼吸方法和演唱技巧之后,再從演唱的風格、語言(方言)、吐字(咬字)、潤腔、音色(聲音明亮、集中)、表演、感情、修養(yǎng)等方面盡力地去體現(xiàn)民族特色。這就是它們的共性(即科學的方法)和個性(即民族特色)。把科學的演唱方法和豐富的民族特色相結合,使之自然滲透,去粗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