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
中華民族的航海足跡,淵源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東南沿海的先民們就使用簡單的航海工具,以堅韌的意志和開闊的胸襟不斷探索未知領域,開辟著最早的海上航路。漢武帝拓展八方之交流,在徐聞、合浦等地發(fā)舶遠洋、通使互貿,也使中國作為東方大國的魅力更彰顯于世界舞臺。歷經兩晉隋唐的發(fā)展,至宋元時期海外貿易達到鼎盛,廣州、泉州、明州等國際性大港見證著當時帆檣鱗集的盛景。明初,鄭和下西洋創(chuàng)造了帆船時代航海的空前壯舉。此后,隨著風起云涌的時代變遷,東西方文明不斷交流與碰撞,中華民族開創(chuàng)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漸入尾聲,新的全球化貿易體系開始形成并預示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通過海路,以商貿為依托,承載文化、藝術交流的和平之路。它以其深遠的意義、廣博的內涵,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產生了巨大推動和影響。首都博物館從4月25日到7月27日舉辦海上絲綢之路特展,本次展覽薈萃沿海各省重要海絲遺存,不但折射出中國歷代的流光風韻,再現波瀾壯闊、橫跨萬里的航海圖景,也在今天全球化視野下,進一步探索了古代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深刻意義,有助于喚醒古老的海洋記憶,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本刊擷取部分菁華,以饗讀者。
海路千年 世界影響
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間的交流,很早便點燃跨越傳遞的火炬,而陸路和海路交通是其間最重要的渠道。1877年普魯士學者李?;舴遥‵endinand Von Richithofen)將陸路稱為“絲綢之路”,與此相對應,又出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名稱。目前,海上絲綢之路已成為龐大的學術概念,涵蓋海外交通、航??萍?、宗教、民俗、中外陶瓷、城市發(fā)展、區(qū)域經濟等眾多課題。古老的海路綿延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至非洲東部,越兩大洋經紅海進入歐洲,串連起沿途星羅棋布的港口。來自中國、印度、阿拉伯、埃及、羅馬、希臘等民族的古代商人都曾通過轉運或直航,致力于海上商道的開拓。由于航路上往來著陶瓷、絲綢、茶葉、香料等諸多商品,又被稱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葉之路”、“白銀之路”等。
港埠漸隆 海路綿延
經過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發(fā)展,至唐、五代,通往日本、朝鮮的北方航線及通往西亞、南亞、東非等地的西行航線均獲得了更大發(fā)展,其表現為依托海岸線前行的曲折航線減少,更加便捷的直航增多。廣州、明州(今寧波)、揚州、交州(今屬越南)等諸多國際性大港交相輝映的盛況開始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日益與陸上絲綢之路并駕齊驅。
碧海云帆 貨通萬國
海上絲綢之路至宋元時期步入鼎盛。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航海技術的突飛猛進及世界各地文明的發(fā)展進步,更多航線被開辟出來。大規(guī)模的國際性商貿活動,使得海外商品的數量與種類均空前豐富。
風云激變 絲路復興
明代初年,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見證著中國古代航海的巔峰。十五世紀開始,以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為主發(fā)起的“大航海時代”,使歐洲的航海及造船技術逐漸趕上并超過了東方,萬里大洋從此暢若通衢。明清之際,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展現出新的趨勢,中國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輝煌之后,漸漸沒入全球化的貿易體系,歷經漫長的重待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