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
2014年4月8日上午,香港蘇富比拍賣中,一件北宋定窯劃花八棱大碗以1.4684億港元,被一位日本藏家收入囊中,創(chuàng)定窯瓷器拍賣最高價。一槌落定,將眾多目光鎖定在那八瓣花式大碗上。久歷數(shù)百年風(fēng)霜,樸淳如昔,宋代定瓷的魅力再次綻放光彩。
在中國瓷器史上,宋代瓷器的藝術(shù)水平最高,產(chǎn)生了聞名于世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合稱五大名窯。
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提倡節(jié)儉,他力圖改變唐代時人們追逐金銀玉器的奢侈之風(fēng),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品為主,于是全國上下紛紛效仿,一方面推動了宋代制瓷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簡約大氣、素雅清逸的瓷器風(fēng)格,也是宋代瓷器崇尚簡約的典型代表。
定窯,位于河北省曲陽,這里古代時屬定州管轄,因此稱為定窯。其中定窯以盛產(chǎn)白瓷著稱。由其中宋金時期,一度成為生產(chǎn)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生產(chǎn)御用貢瓷時間最長的窯場,燒造出聞明世界的定窯白瓷。現(xiàn)存于臺北古宮的北宋定窯白瓷嬰兒枕,就是公認(rèn)的定窯白瓷代表作,其造型活潑可愛,健康兒穿著衫褲及套上有花紋的錦緞長背心,趴在錦墊上,雙腳往后交叉,一副悠哉狀,令人疼愛。而它的釉色潔白清雅,呈現(xiàn)出象牙般的質(zhì)感,給人以柔和悅目、溫潤恬靜的美感。
定窯的胎質(zhì)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釉色潔白晶瑩,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被稱為“蠟淚痕”,隱現(xiàn)著黃綠顏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北宋早期定窯產(chǎn)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zhì)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成為定窯一大特色。
元代典籍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譽贊?;ù僧T,指的是定窯白瓷上的工巧富麗的裝飾。宋代定窯瓷器常見的器型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罐、爐等器形則比較少。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用單齒或雙齒梳篦狀工具,刻劃出由深、淺不一的主線與輔線相襯構(gòu)成的物象,生動自然,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采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nèi)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tǒng)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
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臥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于祥云之間,龍尾與后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
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于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jié)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shù)氣息濃郁。
定窯白瓷的藝術(shù)水平可謂獨步一時,冠絕當(dāng)世。清乾隆皇帝對定瓷非常喜愛,曾留下“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zhì)韞珠光堪作鑒,紋鏤花鳥具傳神。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詩句,贊美定瓷。
定窯不僅產(chǎn)上等白瓷,其它瓷器胎質(zhì)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者為紫定;黑色如漆的為黑定,紅色者為紅定珍稀傳世極少。宋代仁宗皇帝曾親手砸碎了一件紫定,據(jù)宋代《見聞錄》記載,宋代第四任皇帝仁宗執(zhí)政期間,有一天,仁宗來到后宮張貴妃的房間,他看見張貴妃神情慌張地藏起了一件瓷瓶,他讓張貴妃拿出來一看,竟然是一件定窯紅瓷梅瓶,仁宗追問瓷瓶的來歷,張貴妃回答,是一位大臣進獻給她的,仁宗大怒,他說,官僚們行賄是不知廉恥,你接受賄賂是貪財好利,如此下去國無國法、家無家規(guī),你干的是亡國敗家的事情,說完把瓷器砸個粉碎。令人疑惑的是,當(dāng)時制瓷業(yè)十分興盛,全國各地分布著數(shù)不清的窯場,僅定窯就有大窯三千六,小窯如牛毛的說法,窯場多,自然產(chǎn)量就高,老百姓家中也會有幾件瓷器,用來日常使用,那么大臣送一件瓷器給張貴妃,為什么竟談得上貪財好利呢?原來,張貴妃拿的就是一件定窯燒制的紅瓷,此禮物不僅貴重,而且稀有。
蘇軾在《試院煎茶》詩中贊“定州花瓷琢紅玉”,也難怪蘇公子要“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了。
由于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眾多藏家追尋的目標(biāo)。其中黑定、紫定也歷來為收藏家推崇備至。在國際上,定瓷同樣具有極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館、巴黎國立亞洲美術(shù)館、舊金山亞洲美術(shù)館等,定瓷均被作為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宋代定窯紫釉描金碗被視之為稀世珍寶。
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后,由于連年兵災(zāi),逐漸衰落和廢棄。金元時期由于戰(zhàn)爭頻繁,定窯制瓷工業(yè)也遭受重大打擊,窯工大量南遷,加之長期大量的資源消耗,使得便于開采的優(yōu)質(zhì)瓷土越來越少,定窯瓷器質(zhì)量下降,定窯逐漸走向衰落。到了元朝,定窯終于逐漸沒落。
定窯的仿制,從宋到明清、民國、現(xiàn)代一直不斷。如何來辨別宋代定瓷呢?
首先,要有玉質(zhì)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zhì)效應(yīng),以有玉質(zhì)感的為上品,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zhì)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還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無玉質(zhì)感?真品應(yīng)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zhì)感來。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zhì)感可言。個別能燒出玉質(zhì)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
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shù)質(zhì)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鑒識時要注意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
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干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后,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征之一,在鑒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jù)此可以鑒別。
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xiàn)在盤碗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為鑒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征。當(dāng)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rèn)。一般的仿品是較難做出這種“淚痕”來的。
定窯之器中,有極少數(shù)是有款識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還有帶“官”、“新官”字樣的款,這些都是入窯燒制前刻劃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書體,雖寫得不大規(guī)正美觀,但卻表現(xiàn)得自然有力。還有一些和宮廷建筑有關(guān)的款,是送到宮里后由宮中玉工后刻上去的,如“奉華”、“風(fēng)華”、“慈?!薄ⅰ熬坌恪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