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農業(yè)生產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農業(yè)種植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農作物秸稈還田的實施中部分種植戶反映麥田出苗率低、苗黃、苗弱、甚至死苗現(xiàn)象。結合實際經(jīng)驗總結以下幾條原因和改良措施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秸稈 小麥苗黃 苗弱 處理
[中圖分類號]S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 (2014)04-0065-01
秸稈還田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產量,保障農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措施,已獲大面積推廣,仍有不少群眾反映還田后的麥田出苗率低、苗黃、苗弱、甚至死苗現(xiàn)象。結合實際經(jīng)驗總結以下幾條原因和改良措施供大家參考。
一、還田不及時
秸稈還田要把秸稈鍘成3~6厘米長的小節(jié),保證粉碎質量,拖拉機用低檔行駛,以增加粉碎時間和切割速率。玉米收獲后立即還田,秸稈青綠狀態(tài),含水量較大,既易粉碎,又能保證質量,易腐熟。還田過晚秸稈干枯,水分不足,腐解過程與作物發(fā)芽、幼苗生根同時進行,秸桿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會抑制種子發(fā)芽和生長,造成苗弱苗黃。
二、秸稈粉碎太長,還田質量差
采用機械作業(yè)時,拖拉機行進過快,粉碎節(jié)長超過6厘米,與土壤混合不勻,拖拉成堆,鎮(zhèn)壓不實或未鎮(zhèn)壓,土壤較虛不利生根,出苗后難以吸收水分,影響幼苗正常生長,引起成片沒苗或麥苗弱黃慢慢死亡。
三、秸桿還田量過大,難以腐熟
必須因地制宜確定還田數(shù)量。在較瘠薄的土壤上,土壤保水保肥性差、微生物少、活性不足,秸稈還田數(shù)量一次不宜多,一般(200~260公斤/畝)為宜。在較肥沃的土壤上,還田數(shù)量可達(400~500公斤/畝)。還田后要及時耕翻,使秸稈殘體分散均勻與土壤充分混合。要求耕翻超過20cm,耙平并加重鎮(zhèn)壓,避免出現(xiàn)翹虛現(xiàn)象。
四、土壤墑情不足,未及時灌水,就開始犁地翻壓
玉米秸稈還田后,由于秸稈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會降低土壤水分,要及時澆水,以促使秸稈腐爛,玉米秸稈未腐爛或腐熟不完全,造成小麥脫肥。秸稈分解依靠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生存繁殖要有合適的土壤墑情,若土壤過干,會嚴重影響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減緩秸稈分解的速度或不分解,與作物爭水,造成小麥缺水缺肥,出苗差,苗弱苗黃。
五、秸稈還田后沒有補充氮肥
微生物最大活性需要合適的碳氮比。微生物每分解100kg秸稈至少加入0.8kg氮才能保證正常分解,氮含量低分解較慢,還田時應畝追施10公斤尿素。大部分農民秋季秸稈還田的地塊都是白地翻壓,沒有施用基肥有機肥或化肥。土壤微生物在分解秸稈時,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才能完成腐化分解過程,不增施氮肥,微生物必然會出現(xiàn)與下茬作物幼苗爭奪土壤中氮素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幼苗正常生長,造成脫肥,出現(xiàn)苗弱苗黃現(xiàn)象。
六、播前未采取二次翻壓,深耕細耙
秸桿還田一般采用旋耕,可以改善土壤通氣狀況,加快腐熟,但要注意氣溫、水分、土壤類型,肥力和秸稈的腐解情況,播前確定翻壓、耘耙次數(shù),以免秸稈過長土壤過虛,導致播種過深,出苗時間長,種子養(yǎng)分耗盡形成弱苗,不分蘗不生根,感染病害而死亡。
七、主要采取措施
1.玉米收獲后及時還田,并適當追施氮肥,結合土壤墑情適當澆水。
2.播前做好二次翻壓、深耕細耙做到上松下實。
3.春季苗黃,應早追肥, 施尿素摻復合肥促進生根,澆水鎮(zhèn)壓,促弱轉壯。
參考文獻
[1]張志華,牛伶銳,胡長華. 小麥黃苗弱苗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對策[J]. 中國農技推廣,2012,11:19-20.
[2]劉春貴,趙加強,楊朝綱. 小麥生產中玉米秸稈還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2,04:314-315.
[3]孫延松. 冬小麥黃苗死苗原因及管理措施[J]. 種業(yè)導刊,2009,11:35.
作者簡介:王海紅,(1968年-),男 ,西華縣人,大專學歷,農藝師,現(xiàn)任西華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站站長,主要從事農產品檢測技術研究利用,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開發(fā)、生產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