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礦物學和煉丹的關系
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煉丹也有密切的關系。古代煉丹家對礦物藥的認識,是礦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代講煉丹的著作,不僅記載了一些礦物名稱,解釋了煉丹藥的隱名,而且記載了礦物的產(chǎn)地和鑒別方法。比如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nèi)篇》對黃金、云母、雄黃的鑒別就是很有科學道理的。他說:“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彼腰S金的化學穩(wěn)定性作了恰當?shù)拿枋觥υ颇?,當時的人多不能分別,而葛洪卻有一套鑒別方法,說是“法當舉以向日,看其色,詳占視之,乃可知耳。”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直接看反射光顏色來區(qū)別云母種屬的方法。唐代煉丹著作《金石簿五九數(shù)訣》特別強調(diào)鑒別礦物藥的重要,說:“夫學道欲求丹寶,先須識金石,定其性質(zhì),知美惡。”正因為書的作者深感鑒別礦物的重要,所以書中除了記載礦物產(chǎn)地外,還記載了各種礦物的鑒別方法,說明顏色、光澤、形狀、透明度、反射光的顏色、粗細感覺程度、敲擊聲音、磁性、污染性、火焰色、燃燒氣味、味覺等等。唐代梅彪著的《石藥爾雅》,主要是解釋煉丹藥的隱名,剝掉煉丹家故意加在礦物藥名上的神秘色彩,為煉丹藥名的通俗化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