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摘要】何海霞的繪畫藝術民族氣息濃郁,具有獨特的時代氣息和精神面貌,其獨具匠心的金筆畫法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貌和高遠境界,真正形成了何派山水。本文以何海霞的藝術人生為主線,探析其豐富多彩、個性鮮明的繪畫藝術。
【關鍵詞】何海霞;繪畫;藝術傳統(tǒng)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畫壇可謂異彩紛呈,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近現(xiàn)代繪畫史上最有影響力和最具有地域特色的畫派——“長安畫派”,這一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便是何海霞和石魯、趙望云。他們關注生活,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其藝術思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三人也因此被稱為“長安三杰”。其中一代大師何海霞離開我們已有十多個春秋了,但他畢生不遺余力追求藝術的精神和對中國畫發(fā)展作出的貢獻將永遠的光啟后人。
一、從傳統(tǒng)走來 鑄深厚功底
清光緒三十四年陰歷九月十三日(1908年10月7日),在北京復興門的一個滿族家庭誕生了一位男嬰,這就是后來譽滿天下的大畫家何海霞。何家原屬旗人赫舍里氏姓,后改漢姓為何。何海霞乳名福海,名登瀛,多年后,因父母無女,在他14歲那年父母為其改名海霞。童年的何海霞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很早就開始學習書法,在學習書法的同時他還跟隨北京畫家韓公典學習國畫。何海霞學習畫畫的地方是古董、文房、字畫久負盛名的琉璃廠。在琉璃廠他有幸見識了大量古代字畫真跡,真跡的見識不但拓展了視野,更大大影響了何海霞。從小對書畫喜愛的他此后便如癡如醉的開始練習見到的中國各朝代的古畫,在練習的同時還學習如何裝裱中國畫。這一時期的學習為何海霞后來在山水畫上的造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使得何海霞開始具備了鑒定方面的基礎知識。
在何海霞16歲那年,他的作品入選了中國畫學研究會,在作品入選的同時,迎來了何海霞藝術人生的一個新的機遇,他正式拜當時畫壇領袖周肇祥、金城為師。何海霞早期的繪畫基本以傳統(tǒng)畫為主,分為山水和界畫兩個方面。深厚的文化基礎和扎實的書畫功底使得何海霞的字畫無不古意盎然,境界悠遠,畫面的表現(xiàn)無不與古人完美契合。觀摩他的《寒林樓觀》和《仿巨然山水》等畫,其堅實的繪畫功底使其一些臨本常被認為是古代某名家的手筆。
二、拜師“大風堂” 聲譽滿塘沽
1935年春天,在北京的虎坊橋春華樓何海霞拜張大千為師,從此他成為“大風堂”的正式弟子。拜張大千為師是何海霞一生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并深遠的影響了他的一生。
何海霞能和張大千先生認識還要從他創(chuàng)作的一幅畫說起。1931年,何海霞創(chuàng)作了一幅《餉鳥圖》,此后,該作品參加了中國畫學研究會的第九次展覽,作品展出后得到了張大千先生的高度評價。此后,何海霞便順利的拜張大千為師。跟隨張大千學畫期間,張大千在文人畫方面的成就對何海霞有深遠的影響,此后,何海霞便開始在書畫之外的詩詞、題跋、鈐章等方面刻苦鉆研,并有了很大的提高。1936年1月,何海霞與張大千、蕭謙中、胡佩衡、溥儒等大家在天津舉辦聯(lián)合畫展,這一展覽轟動了當時的塘沽。1937年,張大千移居頤和園,何海霞常往請教,張大千功力扎實,底蘊深厚,畫風灑脫,這一切都給了何海霞很大影響。這一時期何海霞畫了大量的亭臺樓閣、園林建筑、湖光山色,也突破了界畫用尺子畫線的繩規(guī),憑借扎實的功底使畫面更加超脫靈動。在張大千先生的引見下何海霞也認識了當時畫界的大師齊白石、徐悲鴻、葉淺予等人。這一時期的經(jīng)歷對何海霞以后的繪畫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三、訪三秦大地 開長安畫派
1956年,經(jīng)石魯、趙望云的介紹何海霞正式加入了西安美術家協(xié)會(現(xiàn)陜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正式入會是何海霞藝術道路的第二大重要轉(zhuǎn)折。在此期間他和石魯、趙望云等人深入生活,走遍三秦大地,大量寫生創(chuàng)作,互相學習,研究探討藝術。這一時期他還與美協(xié)會員一起赴華山、秦嶺、寶成鐵路、陜北等地深入生活,寫生采風。何海霞以飽滿熱烈的筆觸創(chuàng)作出了《西坡煙雨》《寶成鐵路》《馴服黃河》《錦繡山谷圖》等重要作品。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繪畫決定了他的晚年變法的成功與否。寫生中何海霞從趙望云那里學到了中國畫的藝術積累和藝術創(chuàng)作,從石魯先生那里學到了中國畫浪漫夸張的藝術表現(xiàn)。藝術實踐使何海霞開始逐漸認識到傳統(tǒng)與生活的重要關系,這也促使他開始逐步的轉(zhuǎn)型到生活創(chuàng)作的重要時期。
1962年,《西安美協(xié)中國畫研究實習作展》在南京、上海等地巡回展覽,由于展覽的作品有著相似的群體畫風,表現(xiàn)了濃郁的地方特色,且個人特色明顯,創(chuàng)新意識強烈,展覽轟動了當時的中國畫壇。團體展出的藝術家們共同提出了“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號召,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得到了大家的共同認可。展覽后大家把此次展覽的群體譽為“長安畫派”。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嶄新創(chuàng)作理念的畫派——“長安畫派”由此產(chǎn)生。展覽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位畫家何海霞、石魯、趙望云也被譽為“長安三杰”。從此“長安畫派”以獨特的面貌、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立足于畫壇。長安畫派共同的藝術成就舉世矚目,這也奠定了何海霞在美術界的堅實地位。
四、融古今意蘊 創(chuàng)金碧山水
1984年,何海霞被調(diào)到文化部所屬的中國畫研究院,工作的調(diào)動是何海霞藝術上的第三次重要轉(zhuǎn)折。
1976年,何海霞先生應當時文化部邀請赴北京作畫,此時是何海霞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他曾先后為北京飯店、釣魚國臺賓館、友誼飯店等繪制巨幅金碧青綠山水。這一時期他的作品筆酣墨飽大放異彩。其中,如北京飯店長達30米的《大地長春圖》、中南海紫光閣的《愛我河山》、西苑飯店的《廬山圖》等。1985年,何海霞作為國家副主席王震將軍的藝術顧問隨訪日本,并為中曾根首相畫就名作《松風海水圖》,中曾根首相回贈作品《富士山》以示答謝。這一年何海霞還為人民大會堂繪制巨幅山水畫《華山》《金碧青綠山水》。至此,何海霞繪畫作品技法嫻熟,墨色濃郁,且各種表現(xiàn)技法融為一體,水乳交融,天衣無縫,相得益彰,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tǒng)一。這樣的繪畫藝術,大大開拓了國畫的視覺語言和表現(xiàn)力度,并極大的增強了國畫的感染力,開拓了國畫語言新的視野體系。
1998年8月5日,何海霞在北京因病醫(yī)治無效逝世,享年90歲。何海霞先生走了,但他留給世人的那些鴻篇巨構的繪畫作品無不氣象萬千、大氣高古、氣勢磅礴、金碧輝煌,境界高遠,民族氣息濃郁,具有獨特的時代氣息和精神面貌。何海霞一生熱愛祖國山河,師法自然,匠心獨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境界,真正形成了何派金碧山水。這將對當今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何海霞獨特的藝術成就已融入中國藝術的長河之中,并以其獨特的面貌與中國文化并存。何海霞畢生不遺余力地追求藝術的精神和對中國畫發(fā)展作出的貢獻將永遠的光啟后人。
參考文獻:
[1]何海霞[M]. 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2] 克讓. 何海霞畫輯[M].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84年
【徐 偉,咸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