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知秋
西安是個很值得一游的地方,若說沒到過西安即沒有來過中國的話,怕是不為其過的。這么說西安是因為西安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部中國歷史,起碼北中國的歷史,是無法與西安割裂開來的。從母系社會的半坡遺址,到燦爛之極的封建文明所孕育的數(shù)不清的宮殿:阿房宮、未央宮、大明宮、長樂宮;數(shù)不清的寶塔和寺廟:大雁塔、小雁塔、廣仁寺、法門寺、大興善寺、青龍寺、寶慶寺……你沒到過西安的話,是很難理解盧照鄰《長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所蘊含的雄闊氣勢和神韻的,也很難解趙嘏《長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所抒寫的迷朦、開闊和蒼涼”……西安,是觸摸之處皆歷史的。行走在西安的街衢巷陌,你總會覺得在每一塊磚、每一寸土之下都會隱匿著、重疊著許多歷史故事。
但西安的友人與我卻不談宮、不談塔、不談寺。西安讓友人自豪的似乎不是這些歷史文化方面的輝煌,而是——“吃”!友人不說沒到過大雁塔或沒看過兵馬俑不算真正到過西安,卻偏說沒吃過牛羊肉泡饃不算真正來過西安。我有點疑心友人的話是不是發(fā)自肺腑,這很有點像梅蘭芳不說自己的京劇唱得好,而偏說自己的淮揚菜肴燒得好一樣。
隔日游兵馬俑時跟導(dǎo)游閑扯起友人的話,導(dǎo)游也不多言語,建議我不妨去回民街走走。待游完兵馬俑、華清池路線回西安市區(qū)已是下午五時許,按照導(dǎo)游指引的大致方向,走到西大街,果然看見鼓樓附近有條燈火通明的小吃街,街邊三五步之內(nèi)必有戴著回族白帽的攤主操持著各自的生意,幾家牛羊肉泡饃飯店堂里頗有些門庭若市的模樣,便走了進去,加了一個座。爐火熊熊,掌勺的師傅先舀勺將一旁沸滾的牛羊肉原湯倒入鍋里,敲只雞蛋于湯內(nèi)攪動,再將粉絲、木耳、碎饃一并倒入,注入些清水,左手運動鍋把上下翻滾幾下,合上鍋蓋煮一會兒,須臾一大碗熱氣騰騰噴香撲鼻的泡饃端到我面前,再是遞來一小碟蒜頭,一小碟辣子。
小饃饃真有嚼頭,真有些在嘴里翻筋斗的意味。瞅瞅旁桌人將小碟中辣子悉數(shù)拌入碗內(nèi),那神情似更為津津有味,暗忖咱先前在上海也接受過麻辣火鍋、鴛鴦火鍋的熏陶,入鄉(xiāng)隨俗吧,挑了小塊辣子攪入碗內(nèi),學(xué)著旁桌人樣忽拉忽拉起來,這下可好,一股由衷的辛辣感從舌尖蔓延開來,只是辣得有味。一不做二不休,再揀些蒜頭往口腔送,一并大嚼,待一大碗消滅,已是全身汗涔,頭頂冒汗更甚,大嘆爽快。
回民街不是只有一條街,而是由十幾條像上海云南路小吃街組成,縱橫交錯分布于西大街以北、蓮湖路以南、鼓樓以西的大街小巷,其中,有陜西省最大的伊斯蘭教禮拜寺——化覺巷清真寺。
那是一個黃昏時分,我走訪了坐落于化覺巷內(nèi)大清真寺。步入寺門,迎面只見碩大的木結(jié)構(gòu)牌坊偉岸矗立,牌坊琉璃瓦項,異角飛檐,精鏤細雕,門楣上刻有董其昌的“敕賜禮拜寺”手筆,只是歷經(jīng)歲月的磨礪那根根木柱早已斑駁,仿佛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沿著青石磚再往前行,阿拉伯文《月碑》、三層閣樓、省心樓、一真亭、海棠池、大月臺、禮拜殿布局有序,殿亭樓臺疏密得宜。
大約已近寺院關(guān)門時刻,故院內(nèi)游客奇少,大月臺站了一群群戴著回族帽的中老年男人輕聲交談。驀地,寺院內(nèi)喇叭里傳來一陣誦經(jīng)聲,回族帽漸漸隱入禮拜殿內(nèi),誦經(jīng)聲漸漸地高昂起來,那男中音渾厚舒展抑揚頓挫,飄蕩在夕陽余暉的古寺上空,千年古剎頓時顯得寂靜無比,籠罩著一種歷史氛圍的蒼涼感。在我看來,那誦經(jīng)聲不僅美妙悅耳,還有些掩不住的詩意,不由得對伊斯蘭教、對回族人產(chǎn)生了莫大的敬慕。
有了對回民街這番經(jīng)歷之后,我才始信西安友人的話。那牛羊肉泡饃,那化覺巷內(nèi)繚繞的晚禱聲,皆使我畢生難忘。我想友人的話有理:這就很像一個外地人游上海,不嘗過豫園綠波廊的小吃是很難算游過上海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