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海
密碼破解
密碼解構
因言說理散文是議論散文的一種,其與一般議論文最大的不同是有“觸發(fā)源頭”。有“觸發(fā)源頭”是一般說理類散文的共性,事件觸發(fā)謂之“因事”,場景觸發(fā)謂之“因景”,物件觸發(fā)謂之“因物”,人物觸發(fā)謂之“因人”,言語觸發(fā)謂之“因言”。同樣是“言語”,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凡人凡言;可以是警策之言,也可以是民俗之言;可以是某人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也可以是某人無意中一句讓聽者感受到特別意義的話,等等等等。所“因”之“言”只要能觸發(fā)思考,思想意象能貫穿全篇即可?!袄怼笔俏恼碌暮诵模袄怼币屓诵欧?,就要“說”,要“說”得讓人信服,就得講邏輯,講論證;講邏輯,講論證還要不落入一般議論文的窠臼。研究得這番功夫,自然讓閱卷老師青睞。
本類型以聯想為核心,分為三個構思環(huán)節(jié):選好關鍵話語——聯想印證話語——還原話語情景。
(1)選好關鍵話語?!瓣P鍵話語”是一個“由頭”,“由頭”是引發(fā)思索感悟的一個“觸發(fā)點”。因言說理議論散文的“由頭”非常重要,因為“言”要能引發(fā)說“理”之“理”,沒有一定含義的“言”就無法讓文章展開。所以,選好“關鍵話語”是因言說理議論散文良好的開端。
(2)聯想印證話語。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關鍵在“由言及理”。“由言及理”后還要再聯系相關事例、名言(論據)進行分析印證。當然,“關鍵話語”也可以是錯誤的,這時候的“印證”就有了批駁的意味。
(3)還原話語情景。主體部分是“放”,行文到最后要“收”。回到話語情景,在情節(jié)描述中結束全篇。
本策略成功運用的關鍵在三處:
(1)選好能貫穿全文的“話語”。從結構上說因言說理議論散文就是一個回環(huán),這回環(huán)的首尾都得圍繞關鍵話語進行敘述描寫,而所有敘述描寫的比重最好不要超過全文的三分之一。另外,主題部分也要圍繞關鍵話語展開。在主體部分,關鍵話語相當于一個討論的話題,分析層次的展開必須與關鍵話語有很大的關聯性。
(2)設計好主體部分的“印證”。收尾回環(huán)的生活情景解決了一個“生活味”的問題,但是文章的核心在主體的“說理”。“說理”由關鍵話語引入,凝結出一個論點,進而圍繞這個論點展開分析。分析是對關鍵話語的“印證”,論據也是對關鍵話語的“印證”。
(3)選取有生活意義的場景。議論散文整體上都是“情”與“理”的協調,否則不會大受青睞?!扒椤斌w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首尾的生活場景,二是過程中的飽含感情。因言說理議論散文的“情”在第一方面尤為重要。要較好地體現出“情”,不是靠無病呻吟的抒情,而是靠有人情味的場景。在場景中推出關鍵話語,在關鍵話語中傳遞核心觀點。
①我喜歡王維一首簡短的詩: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②尤其喜歡這首詩里的“南國”與“相思”。南國是在什么地方呢?南國又象征了什么呢?對于寫這首詩的王維,他當時是在北地還是在南國?“相思”是多么高潔的意象。相思就是“互相的思念”,看紅豆時可以想到故人舊情,只是一種象征。事實上相思是一種心行,從心而有,心里想念著故人,就是寒夜中閃動的螢火,都像是情人寄來的燈盞。
③佛經里說“人惟情有”,是說投生到這世界的人,就是為了情而投生的,他們存情、執(zhí)情、迷情,甚至唯情,因此使人生生世世在情里流轉。這種“情有”,就是“隔世的相思”,可見相思不僅能穿破空間無限的藩籬,甚至能打破時間生世的阻隔。
④有許多許多的人,他們在面對情愛的時候,最常掛在口中的是“隨緣”,也就是隨著因緣流轉,緣生固然是好,緣滅也不悲憂??墒请S緣也有無助的味道,完全隨緣,就是完全的流轉,將會留下不少的憾恨。
⑤我想,更好的態(tài)度是“惜緣”,珍惜今生的每一次會面,珍惜今生的每一次愛情,甚至珍惜每一次因緣的散滅,才是我們能相思、懂得相思,并且在相思時知道因緣的真諦,而不存有絲毫的遺憾與怨恨。
⑥現代人最可怕的是失去了對“相思”的認識,大部分人都不能真正惜緣,使得親人、情人間的愛都成為“露水因緣”。露水是不能隔日的,還能有什么相思?
⑦我們的相思,可以使我們的意念如順風的船,順利駛向目的地;但這種意念順利地開拔,是不是讓我們從相思里產生一些自覺呢?自覺到我們的生命所要駛去的方向,這樣相思才不會因燒灼使我們墮落,且因距離而使我們清明。
⑧讓我們心情幽靜地讀一次王維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我們是不是相思起南國或北地的人呢?當我們能相思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像一面澄澈的湖水,可以照見情感中高潔的境界。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因言說理散文。文章整體層次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關鍵話語開篇”“逐層分析話語”“還原話語情景”。
(1)關鍵話語開篇。本文“關鍵話語”是王維的一首絕句《相思》。文章第①段直接用“我喜歡”提出由頭。以古典詩詞作為說理的“由頭”富有文化品位,開頭就為全文定下了堅實的基調。
(2)逐層分析話語。第②段用猜測性的語調描述情景,在此基礎上提出觀點“相思是一種心行”。第③段進一步分析相思能打破時間的阻隔。第④段概述一般人對情愛的態(tài)度。第⑤段在第④段的基礎上提出不僅要“隨緣”,更要“惜緣”。第⑥段針對現代人的狀況發(fā)表感嘆。第⑦段再次描繪相思的價值。
(3)還原話語情景。文章最后回到話語情景,用召喚的筆法想象相思的效果。
近來看電視時,偶然看到這樣一則廣告:一個老奶奶帶著她的孫子到菜場買菜,在接過老板找的錢時,有一角錢掉到了菜堆里,老奶奶趕忙仔細地將它找出來。老板問她:“就為這一角錢?”老奶奶笑著回答:“為我孫子上大學儲蓄啊?!碑斔蛯O子的背影消失在某理財產品的商標之后時,我不覺陷入了思考。
為了明天,做一點一滴的儲蓄,這似乎是中國人一直保持著的習慣,尤其體現在老一輩人身上。我的外公、外婆在退休后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平時幾乎不怎么花費,他們堅持將絕大部分退休工資存進了銀行。我一直不太能理解二老的生活方式,直到一次舅舅公司出現了周轉困難,外公、外婆一下拿出了二十萬元幫他度過危機,我才開始有些明白他們堅持儲蓄的意義。不難發(fā)現,為了明天儲蓄正是在以不變應萬變,不僅是為了買房、供孩子上學等慣常的必然,也是為了能從容應對未知的偶然。這世上沒有人能預料到明天會發(fā)生什么,檢查出的隱疾、事業(yè)上的困境、兒女們的緊急情況都有可能陡增家庭的經濟壓力,為了明天平和的生活,未雨綢繆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許多現代人對儲蓄似乎不屑一顧。“及時行樂”主義在當下大行其道。為了面子,買需要花費大半年工資的奢侈品;為了享樂,作毫無計劃的提前消費。于是就有了困窘的“月光族”,于是就有了歐美的金融泡沫。要知道明天不可能一直以美好的姿態(tài)出現在一貫無視它的人的生命中。
其實,不只是金錢,我們需要為明天儲蓄的東西太多太多了。為了不陷入“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困窘,我們需要儲蓄足夠的知識;為了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抓住稍縱即逝的工作機會,我們需要儲蓄過硬的能力;為了在冷漠的社會里守住自己心靈的溫度,我們需要儲蓄生活微小的美好和溫暖……或許這樣的儲蓄過程會顯得有些艱難,就像現在我們備戰(zhàn)高考一樣枯燥辛苦,但為了使自己不必兩手空空地面對未知命運的侵襲,這樣的過程價值非凡。
“船到橋頭自然直”,得先儲蓄預判橋洞寬度的能力;“有花堪折直須折”,得先儲蓄能使斷枝處來年還能開出花朵的試劑。能做到不顧慮明天的人,必定已經為明天作了足夠多的儲蓄。
“奶奶,奶奶,把我的零錢收著,以后我給你買大菠蘿面包吃!”一陣清脆的童音打破了我的沉思,原來是樓下的老奶奶接了她孫子回來了。想想這么小的小朋友都知道儲蓄,而且以后要給老了的祖母買吃的,我不禁笑了。
這是一篇成功運用本策略的考場佳作。(1)選好關鍵話語:文章由一則電視廣告作為“由頭”,廣告中老奶奶的一句話作為引發(fā)聯想的關鍵話語。(2)聯想印證話語:①為了明天儲蓄錢財是中國人的良好習慣;②反例:一些人不為明天儲蓄的結果很慘;③引申:不只是金錢需要儲蓄,知識、能力、溫暖的愛心都要儲蓄。(3)還原話語情景。生活中真實場景出現,孫子的一句話回扣開頭廣告中奶奶的話。在情節(jié)描述中結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