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巖
河北潘家口水庫,是當年為解決天津飲水困難,引灤入津而建。它跨越唐山市遷西縣,承德市寬城、興隆、承德三縣,使兩市四縣瀕水相連,形成了南北長50多公里,總庫容29.3億立方米,面積72平方公里的寬廣水域。
人類須臾離不開水的滋養(yǎng),水記載了人類歷史的千年變遷。水庫中的灤河水,源自遙遠的豐寧壩上草原,經(jīng)由無數(shù)計的溪流匯集于此,由此從關外流進關內(nèi),也留下了數(shù)不清的歷史故事。
潘家口,古稱盧龍寨。東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北征烏桓從此口出塞。唐代詩人戎昱有《塞下曲》:“鐵衣霜露重,戰(zhàn)馬歲年深。自有盧龍寨,煙塵飛至今”,說明軍隊長期駐守于此,戰(zhàn)事不息。宋朝以后,因有一潘姓將軍攜眷長期駐守,故改稱潘家口。
沿庫區(qū)南岸的山峰蜿蜒向西,兩岸奇峰競列,峽谷險峻,經(jīng)潘家口折向北面山峰進入喜峰口。這段有長城約50公里,巍峨的城堡、堅固的城墻、雄偉的箭樓和水門等建筑,形成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建于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屬于明代長城的一部分,是兩個依山傍水,易守難攻的關隘要塞,也是中原通往北疆邊陲的咽喉要道。史上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此三次退敵,鎮(zhèn)守北方16年。后來,皇太極進入中原,打進北京,建立了新的政權,也是由此入關。
1975?1981年,為解決天津用水,從根本上治理灤河,數(shù)萬名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利用山形地勢,在這里修建了潘家口水庫,既可“引灤入津”,亦為華北地區(qū)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可發(fā)揮多種效益:平均每年可調(diào)節(jié)水19.5億立方送往天津、唐山,同時,有效控制洪水災害。水庫施工中,曾有31名年輕的戰(zhàn)士獻出生命,長眠于大壩,成為人類改造自然的生命詠嘆。
潘家口水庫大壩頂長1039米,高107.5米,是我國第一座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由于攔腰截斷灤河,構成了“高峽出平湖”的勝景。連綿的山體成為蓄水的天然屏障,控制流域面積3.37萬平方公里。盛夏時節(jié)的7?8月份,當水位超過汛限水位,開閘泄洪時,滾滾灤水從洪道閘門奔騰而下,浪翻濤涌,如掃千軍。20多年前,我曾在這里的水電站工作年余,我發(fā)表的第一篇變?yōu)殂U字的文章《泄流》,就記錄了當時的場景,文中充滿文學青年的烙印。
潘家口水庫風光秀麗,云水相交,展示著沉穩(wěn)、凝重、包容的氣度。雄偉的大壩構成了波光漣漪、碧水藍天的自然景觀。成群的野鴨,以及天鵝、白鶴等珍奇水鳥,在湖面上自由流動和飛翔。由于蓄水后水位超過了長城高度,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雄關鑲入一潭碧波,歷經(jīng)五百多年滄桑的長城,也依山順勢,蜿蜒隱身水下,部分墻體隱約可見,形成了萬里長城獨一無二的水下奇觀。庫區(qū)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讓人們驚嘆山光湖色的旖旎之美,也領悟山水賦予的靈性。
這個聯(lián)結關里關外,護衛(wèi)京城的關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近代最著名的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喜峰口戰(zhàn)役。1933年春,二十九軍在宋哲元指揮下,在這里夜襲日軍。抗日猛將趙登禹率領500名大刀隊員,以大刀為利器,像猛虎般砍向鬼子頭上。遠在上海的音樂家麥新被大刀隊的英勇所激動,譜寫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從此,“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zhàn)的一天來到了……”唱遍了全國。
史上硝煙戰(zhàn)火所留下的殘墻斷壁,已被年輪風化,只有唐山籍的導演姜文為拍電影《鬼子來了》建造的幾十間土房、碉堡,還向人們訴說著這段近代史上的故事。朝夕涌動的水聲,像一個民族的吼聲。
(作者為新華社《瞭望》周刊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