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丁猛 劉桂民 臧真榮 李麗
摘要 [目的] 探索一種更有效的、更適合濱海鹽堿地改良的方法。[方法] 用暗管排水與臺田技術改良鹽堿荒地,對改良前后的土壤含鹽量和pH進行比較。[結果] pH與含鹽量有不同的變化趨勢;暗管排水技術改造鹽堿地后,其土壤中可溶性鹽含量的下降程度遠遠大于傳統的臺田技術。[結論]該技術值得在鹽堿荒地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暗管排水;臺田;鹽堿地改良;效果
中圖分類號 S15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6-05080-02
我國是一個土地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耕地占有量小于0.07 hm2,并且由于城市擴建、土壤退化及人口增長等原因而持續(xù)減少。濱海鹽堿地是我國鹽堿地的主要類型之一,僅山東境內就有40多萬hm2[1],主要分布在渤海灣南岸、黃河三角洲扇裙和萊州灣沿岸[2]。改造和利用這些土地資源是山東省農業(yè)發(fā)展的途徑之一。
長期以來,飽受鹽堿之害的人們?yōu)殚_發(fā)利用這一土地資源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對鹽堿的治理方法進行了探索[3]。傳統的方法主要有大水漫灌、明溝排堿、活水種稻等[4]。這些方法在淡水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在大面積治理鹽堿地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如何利用更有效的方法改造這些寶貴的土地資源,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世界級難題。
山東省林業(yè)科學院東營分院與勝利油田金川環(huán)境有限公司合作進行鹽堿荒地改良,通過采用暗管排水技術與修筑臺田技術2種方法改造后土壤含鹽量和pH的變化來比較2種方法的優(yōu)劣,旨在探索一種更有效的、更適合濱海鹽堿地改良的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qū)概況 山東省林業(yè)科學院東營分院地處黃河入??冢琋 37°27′,E 118°32′,地下水位較高,埋深0.8~1.8 m,礦化度20 g/L以上,土壤為鹽化潮土,含鹽量0.1%~2.2%,質地多為輕沙質和沙壤質,肥力較低。該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3 ℃,極端最高溫40 ℃,極端最低溫-23 ℃,年無霜期200 d。降水量年平均580 mm,最低300 mm,最高1 200 mm,四季分布不均,一般夏秋水豐,冬春干旱。
1.2 試驗方法 2005年11月,在山東省林業(yè)科學院東營分院進行暗管鋪設和臺田修筑。暗管為南北走向,在北端設立排水井和集水井。共鋪設暗管9根,每根長約100 m,為激光打孔塑料排水管,管徑為110 mm,暗管深約180 cm,南高北低,高差約20 cm,形成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地下水的排出。為防止土壤細顆粒進入管道造成淤堵和增加管道周圍土壤的滲水性,暗管周圍包裹一層細沙。采用從荷蘭進口的開溝埋管機進行鋪設,開溝、埋管、裹沙、覆土一次完成。臺田是利用現有的排水溝改造而成。
改造前采土樣,然后用淡水2次漫灌,待水滲完后采土樣,測定土壤可溶性鹽含量和pH。采樣方法為在排水溝(暗管)一側5、15 m的平行線上,分別隨機定6個點,每點分0~30、30~60、60~110、110~160 cm 4個土層取樣。土壤可溶性鹽含量的測定采用電導法;pH的測定用梅特勒320.S型pH計[5]。
2 結果與分析
2.1 2種改造方法對各層土壤中可溶性鹽含量和pH的影響 土壤可溶鹽分是用一定的水土比例在一定的時間內浸提出來的土壤中所含的水溶性鹽分。分析土壤中可溶鹽分的含量可以判斷土壤的鹽漬狀況和鹽分動態(tài)[5]。
pH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質,也是影響肥力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土壤養(yǎng)分的存在狀態(tài)、轉化和有效性。在鹽堿土中測定pH,可以大致了解是否含有堿金屬的碳酸鹽和發(fā)生堿化,可作為改良和利用土壤的參考依據。
從表1可以看出,運用臺田技術改造后,各個取樣點土壤含鹽量和pH都發(fā)生變化。這說明土壤的鹽堿度發(fā)生變化,臺田技術對改良土壤的鹽堿性有一定的作用。土壤含鹽量呈下降趨勢。這和前人的研究結論[6]一致。pH的變化趨勢不顯著,有的上升,有的下降,無規(guī)律可循,表明pH與含鹽量有不同的變化趨勢。
從表2可以看出,運用暗管技術改造后,各個取樣點土壤含鹽量顯著下降,說明暗管排水在改造鹽堿地方面更有成效。pH變化也無一定規(guī)律可言,說明鹽土與堿土在性質上有所不同。水分對鹽土中可溶性鹽的沖洗有明顯的效果,而堿土膠體由于吸附了大量交換性Na,性質迥然不同。它與水分的關系尚須進一步研究。
從表1、2可以看出,2種技術改造后的土壤中可溶性鹽含量變化明顯,特別是臺田的0~30 cm和暗管各層都出現了顯著變化。這說明2種方法是鹽堿地改良的可取方法,而暗管技術的效果明顯大于臺田。
2種方法改造后,土壤表層(0~30 cm)的土壤含鹽量要高于第2層(30~60 cm)。這是由于水分蒸發(fā),沿毛細管向地表積聚形成鹽結皮,表層土含鹽量高,其余各層則由于所含水分向下通過排水溝(暗管)排出,因而底層土壤含鹽量又高于中間層。這進一步驗證了“鹽隨水走”的水鹽運動規(guī)律。
2.2 2種方法改造鹽堿地后土壤可溶性鹽含量 將2種改造條件下各土層含鹽量的變化情況做圖,從而更加直觀地看出兩者的差異。
圖1 距排水溝(暗管)5 m范圍內,2種方法對土壤含鹽量的影響圖2 距排水溝(暗管)15 m范圍內,2種方法對土壤含鹽量的影響從圖1、2可以看出,暗管排水技術改造鹽堿地后,其土壤中可溶性鹽含量的下降程度遠遠大于傳統的臺田技術。在離排水溝(暗管)近的地方,土壤含鹽量下降幅度要大于距離遠的地方。無論在5 m還是在15 m處,暗管對土壤含鹽量的影響要明顯高于臺田。這是因為暗管的特殊構造使得其透水性很強,且其周圍用沙子包圍,滲水更快,效果更好。
3 小結
臺田技術改造鹽堿地仍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在一些小面積改造方面效果顯著,但其缺點是浪費土地資源,且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維護。運用暗管排鹽技術,后期維護簡單易行,埋于地下的暗管使用壽命長達50年之久,即使被泥沙淤堵,清洗也比較容易;降低土壤含鹽量見效快,效果好;節(jié)約土地,投資回報高;機械化程度高,易于規(guī)?;鳂I(yè),適合大面積推廣。
參考文獻
[1] 山東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東土壤[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4:243-270.
[2] 羅斌,王金亭.我國的鹽堿化土地與治理技術[J].林業(yè)科技通訊,1994(3):8-10.
[3] 石元亮,王晶,李曉云.鹽漬土區(qū)域水分調控與綜合治理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1,32(S1):102-105.
[4] 阿吉艾克拜爾,邵孝侯,常婷婷,等.我國鹽堿地改良技術和方法綜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16):7269-7271.
[5] 中國土壤學會農業(yè)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土壤農業(yè)化學常規(guī)分析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142-211.
[6] 龔洪柱,魏慶莒,金子明,等.鹽堿地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6:106-111.安徽農業(yè)科學,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16):5119-5120責任編輯 徐寧 責任校對 況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