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著名散文家王鼎鈞先生在《苦》中寫道:“人是注定要受苦的。你看,人人臉上寫著一個‘苦字……”“學生必須‘苦讀,誰貪玩誰的功課就不及格;做事的人必須‘苦干,誰茍安誰就要失敗。宗教家必須‘苦修,音樂家必須‘苦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p>
王鼎鈞先生這番話,是教人要有艱苦奮斗精神。這對于志存高遠的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無疑十分重要,但從享受生活、快樂人生的角度來看,又未免失之偏頗,因為生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講究一下生活的藝術,苦的能夠變甜,苦事也可以變成樂事。有一個叫《快樂的炊事員》的雜技小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一小品中,那些快樂的炊事員在辛苦的工作之余,就地取材,讓碟子翩翩起舞,讓酒瓶在橫桿上倒懸,頂著成摞的碗碟跳躍滾翻……表演得出神入化,妙趣橫生。他們把炊具當做道具,勞動當成藝術,讓單調、乏味又辛苦的炊事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樂趣。置身其中,又怎能不感到快樂?
當然,雜技是技藝高超的藝術,一般人難以做到。但是,其方法和精神,則完全可以學習。這方面的例子,國內外并不少見。
美國西雅圖有個很特殊的魚市場,在那里買魚和賣魚都是一種享受。跟別的地方的魚市場不同,這里的魚販總是面帶笑容,運送魚的時候,像配合默契的棒球隊員一樣,讓冰凍的魚在空中飛來飛去,邊扔邊互相唱和著:“啊,5條鱈魚飛往明尼蘇達去了?!薄?只螃蟹飛到了堪薩斯……”他們的工作像是玩游戲,又像演雜技,和諧而又默契,充滿樂趣和歡笑。
其實,這個市場本來并不是這樣,賣魚的活又臟又累,令魚販們叫苦不迭。后來,大家認為與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變現(xiàn)狀。于是,他們把賣魚當成一種藝術。再后來,一個創(chuàng)意接著一個創(chuàng)意,一串笑聲接著一串笑聲,他們創(chuàng)造了魚市場中的奇跡,也創(chuàng)造了快樂的生活。他們深刻地體會到:生活總是照著它應該的樣子去發(fā)展,與其在愁苦中唉聲嘆氣,不如在歡樂里喜笑顏開。
讓生活藝術一些,并非高不可攀。有時一個小的創(chuàng)意,就能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方面,藝術大師韓美林就堪稱楷模。有一次,他到機場去接夫人。當夫人走下飛機時,他把一件精心準備的禮物送上去。禮物很樸素,卻也很獨特——是一塊用紙巾包裹著的烤地瓜,卻在上面插著一朵從路邊摘來的小花。夫人接過禮物,非常高興,非常開心,繼而又非常感動——這大概是她收到的最溫馨、最浪漫的禮物了。對此,韓美林曾深有體會地說:“生活里面需要拌一點藝術的構思,不需要太多,放進一點就夠?!?/p>
潘光賢摘自《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