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啊媛
英國奧蘭治小說獎讓尼日利亞新生代女作家奇瑪曼達·恩戈齊·阿迪奇埃(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在2007年以黑馬之勢走進大眾視野。這位70后美女作家憑借小說《半輪黃日》摘得當年的這項英國女性文學大獎,并以29歲芳齡成為奧蘭治小說獎歷史上的最年輕得主。接受頒獎時,阿迪奇埃說:“我現(xiàn)在能說的是,內心無比高興。接下來,我該給尼日利亞掛個電話了?!卑⒌掀姘3錾⑸L在尼日利亞,她的每一部作品都與故土尼日利亞息息相關。
阿迪奇埃于1977年出生在尼日利亞一個伊博族書香門第,父母均供職于尼日利亞大學,父親是統(tǒng)計學教授,母親是一位女教務長,他們共有六個孩子,阿迪奇埃排行第五。阿迪奇埃在大學城恩蘇卡長大,住在“現(xiàn)代非洲文學之父”欽努阿·阿契貝曾經住過的房子里。阿迪奇埃自幼喜愛寫作,在尼日利亞大學醫(yī)藥專業(yè)就讀期間,與同學合編雜志《指南針》,并逐漸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自19歲始,留學美國,2007年進入耶魯大學攻讀非洲研究碩士學位,2008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基金,并擔任衛(wèi)斯理大學的訪問作家,2011年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克里夫高級研究所深造。
1998年,年僅21歲的阿迪奇埃就已經發(fā)表了詩集《決定》及劇作《因為熱愛比夫拉》,著眼點放在尼日利亞的歷史與現(xiàn)狀上。2009年發(fā)表的短篇小說集《繞在你脖子上的那個東西》不僅關注尼日利亞人民與本國政治獨裁、官員腐敗做斗爭的現(xiàn)狀,還把目光投向移民海外的尼日利亞人民的生活經歷。當然,三部關于故土的長篇小說——《紫芙蓉》(2003)、《半輪黃日》(2006)、《美國人》(2013)——更是奠定了阿迪奇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阿迪奇埃自幼喜愛閱讀世界名家文學作品,在創(chuàng)作手法和創(chuàng)作理念方面也深受影響。其中對她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同為伊博族人的“現(xiàn)代非洲文學之父”欽努阿·阿契貝,阿迪奇埃從小生活在阿契貝曾經執(zhí)教的恩蘇卡大學城,共同的生活背景使阿迪奇埃更能理解阿契貝的創(chuàng)作。英國《獨立報》稱阿契貝是“非洲最偉大的小說家”,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內丁·戈迪默說:“阿契貝有一種值得稱道的天賦,他是一位充滿激情、文筆老辣、揮灑自如的偉大天才?!卑⑵踟悇?chuàng)作的以尼日利亞伊博族人民獨立前后的生活為題材的“尼日利亞四部曲”(《瓦解》《動蕩》《神箭》《人民公仆》)以及1987年創(chuàng)作的《荒原蟻丘》可以看作是尼日利亞七十余年來的編年史,表現(xiàn)了對尼日利亞社會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阿契貝的作品展示了尼日利亞廣闊的社會圖景,讀者也通過他細致入微的描寫進一步了解尼日利亞以及非洲大陸,他第一個寫出了“發(fā)自非洲人內心世界的英語小說”,他致力于發(fā)掘非洲的過去,揭示非洲過去的價值,為建立新的生活奠定基礎,同時阿契貝也認為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既要肯定非洲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同時又要有客觀的態(tài)度。可以說阿契貝是尼日利亞的代言人。阿迪奇埃沿著前人的路繼續(xù)向前,她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以非洲為背景進行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作家。政治獨裁、官員腐敗、石油危機、通貨膨脹、政局動蕩、經濟崩潰這些問題都曾經深刻地印記在阿迪奇埃的記憶中。她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盡其所能還原尼日利亞歷史,探討歷史上的殖民主義和當下的政治腐敗在尼日利亞民族與部落沖突中的影響以及流亡海外的尼日利亞人民所面臨的身份歸屬問題。阿契貝對自己的這位同族后輩也可謂是贊賞有加“,我們通常不會把智慧和剛剛出道者聯(lián)系在一起,但卻是有這樣一位新生作家具備了古人講故事的天賦。阿迪奇埃知道什么岌岌可危,更知道如何去做。她是無所畏懼的,否則就不會去寫尼日利亞內戰(zhàn)這樣棘手的話題。阿迪奇埃初出茅廬,卻幾乎是完美無瑕?!卑⒌掀姘R舱劦?,當她知道阿契貝也喜愛自己的《半輪黃日》時,自己感動得哭了一天?!度A盛頓郵報》也稱阿迪奇埃是“阿契貝在21世紀的傳人”,書寫非洲、還原非洲真實性的傳統(tǒng)在阿迪奇埃這里得到了延續(xù)。
阿契貝在談及自己如何走上創(chuàng)作之路時曾經談到,在大學讀書期間,他曾經讀到約翰·康拉德和喬伊斯·卡里等人所寫的有關非洲的小說,其中那些充滿了殖民主義偏見,歪曲非洲黑人的形象,一筆抹殺了非洲民族悠久文化和歷史,把非洲描寫成“黑暗大陸”的小說作品激起了他的強烈創(chuàng)作愿望,他決心“用非洲人自己寫的小說”來講一講非洲的故事,以糾正西方根深蒂固的陳舊觀念,消除殖民統(tǒng)治對非洲的影響,喚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恢復黑人的尊嚴。阿迪奇埃在TED演講時也曾經講到,孩童時期,她閱讀的都是來自英國和美國的兒童讀物,書中的主人公都是白皮膚、藍眼睛,兒時的自己認為像自己這樣擁有巧克力膚色的人是不能進入文學作品的,直到有一天讀到阿契貝的作品。19歲時,阿迪奇埃到美國留學,室友對非洲的印象依舊停留在西方文學中的野蠻時代,西方人對非洲的預設心態(tài)充滿施恩與憐憫之情,他們甚至把整個非洲大陸看成一個國家。盡管阿迪奇埃生活在阿契貝以后的半個世紀中,他們卻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阿迪奇埃決心創(chuàng)作具有“真實的非洲感”的作品,讓更多的讀者了解一個真實的非洲。
2003年,阿迪奇埃發(fā)表了自己的小說處女作《紫芙蓉》,這是一部成長小說。小說將背景定位于20世紀90年代的尼日利亞,講述一個15歲的少女卡姆比莉與17歲的哥哥加賈的成長經歷。卡姆比莉出身尼日利亞的中產階級,父親是富有的工廠主和狂熱的天主教徒,是家庭的獨裁統(tǒng)治者,對妻子及兒女實行嚴密控制,卡姆比莉和哥哥加賈變得孤僻沉默。直到有一天,尼日利亞發(fā)生政變,現(xiàn)任政府被推翻,父親將他們兄妹送往姑媽家,姑媽是開明的大學教授,在與姑媽家三個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卡姆比莉和加賈越來越開朗,也越來越喜歡表達自己的見解,逐漸融入到歡樂的家庭氣氛中。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圍讓兄妹倆感受到父親的殘暴與專制扭曲了他們的成長過程。小說結尾,父親被毒殺,哥哥加賈遭陷害入獄,姑媽由于受到不公待遇攜全家移居美國,面對如此變故,卡姆比莉、加賈與母親消除彼此間的隔閡,重拾溫暖的親情。
《紫芙蓉》是一部極具象征意義的小說?!白宪饺亍笔枪脣屌嘤幕ɑ埽笳髅撍壮志?、恩愛關懷、追求平等自由,小說以“紫芙蓉”為題就表明卡姆比莉兄妹對父親專制家長制的反抗。小說中父親的專制統(tǒng)治就是當時尼日利亞社會的縮影,盡管早在20世紀60年代尼日利亞就已經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但是多年來由于對尼日利亞豐富石油資源的覬覦,英國從未放棄對尼日利亞的控制??繁壤蛐置脭[脫父親束縛、艱難的成長過程就象征著尼日利亞逐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追求平等、自由、獨立的過程。阿迪奇埃的這部處女作初試牛刀就已經獲得滿堂喝彩,這部小說入圍了英國奧蘭治寬帶獎和約翰·盧埃林·里斯獎的提名,獲得英國布克獎和美國最適合青少年讀者圖書獎的提名,并最終獲得赫斯頓/賴特遺贈獎處女作獎和英聯(lián)邦作家最佳處女作獎。這些都為她第二部小說《半輪黃日》的成功奠定了基礎。2013年,阿迪奇埃又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三部長篇小說《美國人》,這部小說入選了2013年《紐約時報》評出的年度十大最佳書籍。在這部小說中,阿迪奇埃將目光轉向美國的尼日利亞移民。由于尼日利亞長期的動蕩局勢,越來越多的尼日利亞人離開故土來到美國,美好的想象與殘酷的現(xiàn)實再次撞擊,上演著一幕幕移民悲喜劇。小說的女主人公伊菲梅魯為了逃避尼日利亞國內嚴酷的軍事制裁而前往美國。男主人公伊菲梅魯?shù)某鯌偾槿藠W賓塞被后911時代的美國所拒絕而前往英國。他們各自在異鄉(xiāng)經歷了種種波折,感受到種族問題帶來的困擾。在異鄉(xiāng)生活了13年以后,由于對故土的強烈思念伊菲梅魯重返格拉斯,而伊菲梅魯此行的另一目的是尋找初戀男友,而此時的奧賓塞已經為人夫,并且在新生的民主尼日利亞成為一個富人。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讓人驚詫不已,伊菲梅魯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面前開始迷失。到底家鄉(xiāng)從來都是這樣,還是在她離開的13年間發(fā)生了巨變?然而,最令她不安的是,每當自己處于恐慌的狀態(tài)的時候,就怎么都發(fā)不出早已熟練掌握的美式英語來。面對兩種文化的交織,伊菲梅魯始終在拷問自己身份的歸屬。這部小說道出了所有尼日利亞移民的恐慌與不安,作者以《美國人》為題,時刻在提醒美國人以及生活在美國的外國人思考作為一個美國人到底意味著什么。
尼日利亞全國共有250多個部族,其中較大的有北部的豪薩 — 富拉尼族,南部的約魯巴族、伊博族。由于尼日利亞地形復雜破碎,加上氣候濕熱,熱帶雨林的阻擋,自古以來部族之間的交流就很少,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與宗教,長期以來各個部族之間各自為政,缺乏廣泛的融合,民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近代以來西方殖民國家的入侵進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1960年尼日利亞擺脫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成立聯(lián)邦共和國。獨立后,由于豐富的石油資源,經濟發(fā)展一度良好,但是由于其國內的部族主義的存在與激烈對抗,加上各種外部政治勢力對不同部族或明或暗的支持,最終導致空前慘烈的尼日利亞內戰(zhàn)(1967年—1970年,又稱比夫拉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不但造成了200萬~300萬人的死亡和空前的饑饉,而且留下了許多至今尚未消除的后遺癥。這場戰(zhàn)爭導致了“醫(yī)生無國界”組織的創(chuàng)立和全世界對非洲饑荒問題的空前關注,產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
《半輪黃日》就是以尼日利亞內戰(zhàn)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故事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尼日利亞剛剛獲得獨立,國內一片欣欣向榮,在恩蘇卡大學城里,大學教授暢所欲言,規(guī)劃著祖國的美好未來。然而,南北部民族之間的矛盾卻是一觸即發(fā)。
小說《半輪黃日》并沒有正面描寫尼日利亞內戰(zhàn),而是通過烏古、奧蘭娜和理查德這三個生活在比夫拉的不同階層的人物的視角全方位地展示比夫拉共和國。阿迪奇埃提及《半輪黃日》的創(chuàng)作時曾經談道:“如果我們只去聆聽關于一個人、一個國家的單一故事,將會導致非常嚴重的誤解。當我們拒絕單一的故事之時,我們將重拾一份天堂。”阿迪奇埃將三個不同階層的小人物內戰(zhàn)前后的經歷和見聞編織成一個蕩氣回腸的故事,再現(xiàn)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13歲的烏古是大學教授奧登尼博的家童,來自偏遠貧窮的鄉(xiāng)村,沒讀過什么書卻始終積極向上,不知道為什么爆發(fā)戰(zhàn)爭,只是認為比夫拉共和國是對伊博族好的,后來被比夫拉軍隊強征入伍,經歷了嚴酷的戰(zhàn)斗,最終幸存下來;奧蘭娜是尼日利亞巨賈的女兒,但是她卻甘愿放棄豪華的生活,只身來到恩蘇卡大學城與激進的反殖民主義者大學教授奧登尼博生活在一起;英國人理查德因熱愛傳統(tǒng)的伊博 — 烏庫藝術而來到尼日利亞,并深深迷戀上了奧蘭娜的孿生姐姐凱內內。小說通過來自不同階層的三個主人公全方位地展示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在戰(zhàn)爭中越來越不受主觀控制的命運。
出生于1977年的阿迪奇埃并不是比夫拉戰(zhàn)爭的親歷者,但作為伊博族的一員,阿迪奇埃的生活卻始終離不開內戰(zhàn),人們在討論任何事情的時候總是避免不了提及“內戰(zhàn)前”“內戰(zhàn)后”,在內戰(zhàn)中阿迪奇埃失去了祖父和外祖父。不管是對于阿迪奇埃的家族還是對于伊博族整個民族來說,比夫拉戰(zhàn)爭是永遠的傷痛,也是永遠走不出的陰影。“半輪黃日”是比夫拉的象征——昏黃的太陽從未照射過這片不寧靜的土地,比夫拉就像是被上帝遺棄的孩子。從表面看來,比夫拉位于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林立,自然條件惡劣,昏黃的太陽照射著滿目瘡痍的大地;同時,又不得不讓人思考,太陽為何如此昏黃,陽光為何如此模糊不清,比夫拉又為何成為上帝遺棄的孩子,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帶給人們無法消除的創(chuàng)傷,讓整個世界都變得昏黃。
阿迪奇埃用英語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但在人物語言以及比夫拉一些景物的描寫上又夾雜了許多伊博族語言,用奇特的節(jié)奏、鮮艷的色彩、新奇的伊博族語言裝飾著英語,融入了濃厚的古老的伊博族氣息,為非洲英語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3年3月21日,非洲人民的兒子欽努阿·阿契貝走完了83年的人生路,非洲文學的明燈就此熄滅,但是阿契貝所提倡的還原非洲真實感的創(chuàng)作理念不會中斷,阿迪奇埃還會沿著前輩的道路繼續(xù)書寫非洲,繼續(xù)為尼日利亞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