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榮杰
再次坐高鐵到北京南站,轉乘地鐵4號線入城。對于我等外地人,到地鐵站臺的第一件事就是購買單程票。根據經驗,人工售票窗口不僅有限,而且往往人滿為患,所以最好是找自動售票機。南站設計倒挺合理,高鐵乘客出口正對面就是四臺售票機,不過因為人流量太大,全都排著長長的隊伍。
排了將近二十分鐘,終于輪到我購票。奇怪的是,這臺售票機不知為何,我連續(xù)兩次投入足額硬幣,不僅不出票,還把硬幣給吞了??紤]到身上已經沒有零錢,周圍也沒有工作人員可以求助,而且后面排隊的人還那么多,我只好自認倒霉,先退出來再想辦法。
擠出購票區(qū)域,我一邊漫無目的地走開,一邊舉目四望,希望能找到人工售票窗口。結果沒走幾步,就在之前購票區(qū)域左手邊大概二十米遠的地方,發(fā)現還有三臺自動售票機,而且居然空無一人。我把背包翻了個底朝天,恰好找到兩枚硬幣,上前投幣購票,一切順利?;仡^再看右邊的購票大隊,已經排到二十多米長。
兩排自動售票機,同在一個大廳,左右相隔不過二十米,為何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你我皆為理性人,正常情況下,沒人愿意故意湊成一堆排長隊購票。之所以有一排售票機無人問津,根本原因無非是信息不對稱。從高鐵站出來需要購買單程票的旅客,十有八九都是來自外地,在北京南站這么一個超級大建筑里面,估計沒幾個人能找得到北。即便從經驗推斷,這么一個大車站,應該還有其他售票點,但是一則不知道隔了多遠,二則不知道能否找到,三則即使找到了,也可能同樣很多人排隊。要是費盡心思出去找一圈,到頭來依然要排隊等候一二十分鐘,甚至還得回到最初的地方重新再排隊,毫無疑問是得不償失。不僅如此,大家下意識里還認為,既然這么多人都在這里排隊,這里應該就是最近最方便的售票點。要不然,那就不僅是一個兩個人犯傻,而是幾十上百人大家全都犯傻——而這種幾率顯然不高。正是因為這許多的參照物和不確定性,一個理性的人幾乎必然會選擇加入眼前洶涌的排隊大軍。
每一個人都是理性人,在每一個場景下,都在盡力選擇最佳方案。然而一旦信息不夠充分,搜尋補充信息的成本又可能太高,我們作出的選擇在實質上很可能就不明智。更糟糕的是,如果后來者面臨同樣的信息不充分情況,先來者的不明智選擇很可能會被后來者所模仿;當模仿者越來越多,再往后的后來者則更可能不加質疑地跟隨。畢竟后來者會認為,先來者——尤其是大量的先來者——作出同一個選擇,顯然應當是有充分的道理;自己既然沒有更好的辦法,當然應該借用他人的智慧,因為這才是成本最低、結果最為可控的辦法。于是乎,這種基于不充分信息做出的不明智選擇就擁有了強大的傳染性,可以把洶涌而來的成千上萬名旅客——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官員教授——通通引向那幾臺早就人滿為患的售票機。每一個人都是基于個人理性選擇了最佳策略,但所有人加起來卻表現出極度不理性。
如此“個人皆理性,集體不理性”的怪圈,在我們這個并不完美的世界里,可謂屢見不鮮。比如,因為對兒女們未來的競爭環(huán)境不確信,家長們一窩蜂逼迫孩子學奧數、學鋼琴;又如,因為對房價漲跌的前景看不明白,無數家庭傾其所有追漲買房。甚至就連在理應極度審慎的司法過程中,類似現象也不鮮見。以刑事司法為例,當面臨一個有疑點的案件時,一旦刑事程序的前期決策者——比如警察,包括從派出所到預審部門再到分管局長在內的多個層級——均作出有罪結論,后期決策者如檢察官、法官即便心有疑惑,但一則調轉方向重新調查的成本太高且不確定,二則下意識里有“這么多人都認為你有罪,你應該真是有罪”的預判,以及“我并不比別人更聰明”的警惕,所以往往選擇附和前期的有罪結論。
這一怪圈可有解?在北京南站,答案可能極其簡單。比如,只需在兩排自動售票機上放一個牌子,上書“左側/右側20米另有售票機”即可。在刑事司法系統(tǒng)中,辯護律師的角色其實就相當于這么一個牌子,是專門負責去尋找“另一排售票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