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的成立年代及相關(guān)問題

2014-04-29 00:40許蔚
敦煌研究 2014年4期

內(nèi)容摘要:道教孝道派是六朝至隋唐時代流行的一個地方性道教派別,今日能夠見到的與該派有關(guān)的文獻極其稀少。作為道教孝道派特有的經(jīng)典,《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現(xiàn)存3卷,其中2卷見于敦煌寫本。關(guān)于該經(jīng)的年代,長期以來缺乏較為可靠的考訂。通過對有關(guān)文本的細(xì)致閱讀,發(fā)現(xiàn)其中出現(xiàn)了“無盡藏”,“十惡”,“七月七日立秋之節(jié)”等具有時代信息的詞匯或表達,可以幫助考訂該經(jīng)的成立年代。

關(guān)鍵詞:道教孝道派;敦煌道經(jīng);《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年代

中圖分類號:G256.1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4-0079-06

道教孝道派一般指六朝至隋唐時代、主要活動于豫章地區(qū)、奉行孝道成仙的一個道教派別。這個派別因提倡孝道以及逐漸演變?yōu)橐詤敲?、許遜信仰為中心的道教團體,因此也被看作南宋初年方始成立的確道教凈明派的前身。

孝道派本身的歷史,大體糾纏于各種傳說之中。這些傳說既含有史實性的敘述,也含有各種虛構(gòu)性的表達,因而要完成一般事實的構(gòu)建尚有一定的困難①。而孝道派的經(jīng)典,現(xiàn)存除武周時道士胡慧超撰《十二真君傳》佚文、唐宋之際的《孝道吳許二真君傳》②等兩種仙傳外,還有《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一種,尚存3卷。其中2卷見于敦煌寫卷,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敦煌寫卷《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序品第一》1卷(以下簡稱《序品第一》)、法國巴黎藏敦煌寫卷P.2582《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道要品第四》1卷(以下簡稱《道要品第四》)。后者又見于《道藏》洞玄部本文類,題《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1卷。此外,《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有《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1卷(另題《洞玄靈寶八仙王教誡經(jīng)》1卷,收入《道藏》太平部)。

關(guān)于諸卷,先后有陳國符、大淵忍爾、姜亮夫、勞格文、施舟人、王卡、鄭阿財?shù)认壬鬟^著錄或論述。不過,關(guān)于該經(jīng)的成立年代及相關(guān)問題,至今缺乏較為令人滿意的考訂,因此尚有進一步討論之必要。

一 相關(guān)研究回顧

關(guān)于諸卷,陳國符[1]、大淵忍爾[2]、姜亮夫③等三位先生最早論及《道要品第四》,并確認(rèn)此敦煌寫經(jīng)與《道藏》所收《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為同書之一部,但其時皆僅作著錄,有關(guān)抄寫及成立年代則尚未在討論之列。

1978年,秋月觀暎先生的博士論文《中國近世道教の形成:淨(jìng)明道の基礎(chǔ)的研究》的出版引起了國際道教研究界對孝道、凈明道及許遜信仰的關(guān)注。1980年,施舟人先生在“中央研究院”主辦的第一屆國際漢學(xué)會議上提交論文,討論唐代洪州地區(qū)的許遜信仰。該文雖未注意到敦煌寫卷,但已論及《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與《洞玄靈寶八仙王教誡經(jīng)》,一方面轉(zhuǎn)述勞格文先生的意見,指出二者為同書異名,另一方面推測二者可能為唐代晚期產(chǎn)生的孝道派經(jīng)典[3]。不過有關(guān)討論只是捎帶提及,有關(guān)成立年代的推測也并未提出任何依據(jù)。

1996年,王卡先生發(fā)表《隋唐孝道宗源》,一方面,率先指出《道藏》所收《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除少數(shù)異文外,與《道要品第四》內(nèi)容一致,從而否定《道要品第四》為《道藏》未收之意見;另一方面,他認(rèn)為該經(jīng)的文字風(fēng)格及體例較接近南北朝末至隋唐之際的道經(jīng),并引述大淵忍爾關(guān)于敦煌道經(jīng)抄寫年代大都在南北朝后期至唐開元、天寶之際(6世紀(jì)中期至8世紀(jì)中期約二百余年間)的意見,推論該經(jīng)的成立年代當(dāng)在南北朝末至隋唐之際④。應(yīng)該說這一推論確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也令人感到有些寬泛而難以依據(jù)。

1998年,鄭阿財先生以《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為參校本,對《道要品第四》作了校錄,并根據(jù)隆、愍等字缺筆避諱的情況,認(rèn)為該卷確屬唐人寫卷無疑。至于該寫卷抄寫年代,則認(rèn)為上限在唐玄宗朝以后,下限在德宗建中二年(781)以前,并推測其成立年代可能在唐代以前[4]。

2001年,北京藏敦煌寫本《序品第一》得以公布,該寫卷書風(fēng)、行款與《道要品第四》相同,可知出自一人之手。該卷卷軸包首及卷首均署有千字文“土”字帙號,卷末則署有紀(jì)年題記,曰“天寶十二載(756)六月日白鶴觀為皇帝敬寫”[5]。鄭阿財先生雖然謹(jǐn)慎地將兩種寫卷分別討論,但顯然是據(jù)此題記才對他關(guān)于《道要品第四》抄寫年代上限的判斷作出了調(diào)整,改而認(rèn)為上限在唐玄宗朝,抄寫年代則在唐玄宗至德宗建中二年(781)之間[6]。關(guān)于成立年代,他放棄唐前之說,并據(jù)題記認(rèn)為該寫卷可能出自唐初白鶴觀某高道之手[6]138。這一推測盡管并沒有可靠的根據(jù),但相比唐代晚期的猜測尚可供參考。

2004年,《道藏通考》出版。盡管勞格文先生仍未注意到有關(guān)敦煌寫卷的存在,但他關(guān)于《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的提要也值得重視。在該提要中,他再次確認(rèn)《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與《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洞玄靈寶八仙王教誡經(jīng)》)不僅觀念、語言相似,而且末句也相同,由此認(rèn)為兩者出自一人之手。至于該經(jīng)的成立年代,他指出兩者都使用了一些來自7世紀(jì)道書的詞匯,如“真道”和“無上道”等,表明其上限不早于7世紀(jì)。這些都與王卡先生的判斷一致。此外,勞格文先生還敏銳地注意到該經(jīng)中出現(xiàn)了“無盡藏”一詞,并依據(jù)謝和耐先生《中國5—10世紀(jì)的寺院經(jīng)濟》關(guān)于三階教“無盡藏”的論述,指出這一詞匯的使用透露了公元700年左右這一時代信息[7]。《道藏通考》遂徑標(biāo)二者年代為唐代。應(yīng)該說,盡管他并未說明該經(jīng)之“無盡藏”一詞與三階教之“無盡藏”的意義是否能夠等同,因而缺乏足夠的可靠性,但他對有關(guān)文本中標(biāo)志性詞匯的追索卻值得借鑒。

二 《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的成立年代

一般而言,文本的成立年代與作為其載體的寫卷的抄寫年代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文本的成立年代,除手稿本外,一般較抄寫年代為早。而對于一些缺乏年代證據(jù)的文本,其抄寫年代則可以幫助確定文本成立的年代下限。那么,如果將《道要品第四》與《序品第一》看作是同一人所書的話①,就可以說敦煌本《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的抄寫年代可確定為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六月,而這同時似也可看作是該經(jīng)成立年代之下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序品第一》卷軸包首及卷首均見有墨筆楷書千字文“土”字帙號,書風(fēng)與寫卷正文一致,表明《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為正式入藏之道典。而唐代《道藏》的編撰距天寶十二載(753)最近的一次為唐玄宗開元時所敕修,天寶七載(748)更敕轉(zhuǎn)寫流布[8]。那么,或許可以把該經(jīng)成立年代之下限提前至唐玄宗開元中。也就是說,最遲在唐玄宗開元敕修《道藏》前,該經(jīng)就已經(jīng)問世。就此而言,如果沒有其他證據(jù),并且上限亦無法確認(rèn)的話,推測該經(jīng)產(chǎn)生于唐初或者南北朝末至隋唐之際應(yīng)當(dāng)是可以接受的。

如前所述,勞格文先生注意到《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中“無盡藏”一詞可能蘊涵的年代信息。但“無盡藏”一詞實為普遍使用的佛教語匯,早已見于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華嚴(yán)經(jīng)》、北涼曇無讖所譯《悲華經(jīng)》等經(jīng),并非三階教所創(chuàng)[9,10],而《道要品第四》(《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中所見“無盡藏”之意義也與三階教之“無盡藏”尚有一定距離。

《道要品第四》(《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中出現(xiàn)“無盡藏”一詞的文句為“孝道無形,不可取相。孝道弘大,不可舍相。取舍無相,真應(yīng)動用,如無盡藏。無盡藏,故無取無舍。有取有舍,則有窮有怠。窮則非道,怠則非孝。不窮不怠,是名孝道”[11,12]。此處顯然是要強調(diào)孝道無形,乃用遍布無窮、無取無舍之意,與三階教之無盡施舍不甚相同,比較英藏敦煌寫卷S.2659摩尼教《下部贊》中所謂的“大圣自是無盡藏,種種珍寶皆充滿。開施一切貧乏者,各各隨心得如意”[13]即可知。

另按,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本《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10《菩薩十無盡藏品》載:“何等為菩薩信藏?此菩薩信一切法空無真實、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法無愿、信一切法無作者、信一切法不實、信一切法無堅固、信一切法無量、信一切法無上、信一切法不可度、信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菩薩于諸佛所,一向堅信,不可沮壞,佛如是知佛無盡無邊智。十方一切世界,一一世界中,三世無量無數(shù)諸佛,出興于世,施行佛事而般涅槃。彼諸佛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盡不去,不近不遠,不智不亂,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邊無盡信藏,則能乘如來乘。此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無邊信、不退轉(zhuǎn)信、不亂信、不壞信、不著信、有根信、隨順圣人信、如來家性信,則能護持一切佛法,長養(yǎng)一切菩薩善根,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從一切佛善方便生,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盡信藏。”[14]

姚秦竺佛念譯《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jié)經(jīng)》卷8《等慈品》亦載:“欲聞深妙無量法典,而為說法無盡之藏。所謂無盡藏者,分別音響,或以一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或以一句應(yīng)適一切眾生心意,所吐言教,過于梵音。復(fù)有六通無盡藏,往詣十方諸佛世界,承事供養(yǎng)如來世尊,稟受深妙難有之法,于諸苦行,過于精進,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善權(quán)。復(fù)有無盡藏,使有四意止。四意止者,無漏法行。法意止者,泥洹徑路。余者凡夫之所修。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賢圣道,報應(yīng)果證悉無所有,亦不見有,是謂菩薩無盡之藏。何者可盡?平等光曜,善講本性,是可盡也;法性相修,為可盡也;心所思惟,為可盡也;思惟五陰,為可盡也;曉了十二因緣,為可盡也;知內(nèi)外四大,為可盡也?!盵15]

應(yīng)當(dāng)說,《道要品第四》(《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所見“無盡藏”之意義與“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盡不去,不近不遠,不智不亂”,“無所有,亦不見有”,“遍滿三千”,“一應(yīng)一切”的“無盡之藏”還是比較接近的。那么,“無盡藏”一詞的使用也只能表明該經(jīng)的成立不能早于東晉,并不能用以說明該經(jīng)產(chǎn)生于唐代。

不過,除去“無盡藏”以外,《道要品第四》(《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中尚見有“十惡”一詞,也蘊含一定的年代信息,可以幫助進一步縮小該經(jīng)成立年代的范圍。《道要品第四》(《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包含該詞的文句為“未有不慈不孝,反逆父母,殺害君主,而得成道。不忠不孝,名十惡人。生犯王法,死入地獄。生死受考,無有出期,得餓鬼道”①。盡管與“無盡藏”一樣,“十惡”也是佛教典籍中普遍使用之詞匯,但就此處之表達而言,“十惡”主要是指“不忠不孝”,顯然與佛教之“十惡”不同,且已經(jīng)是“生犯王法”了,則已屬于刑律懲處之列。

按“十惡”見諸刑律,始于隋開皇元年(581)。據(jù)《隋書》卷25《刑法志》載開皇元年更定新律,“又置十惡之條,多采后齊之制,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16]。此“十惡之條”承自《齊律》“重罪十條”。所謂“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16]706。就名目而言,隋律去“降”而增“不睦”,并加以“十惡”之名②。此十惡之條,至隋煬帝即位而革去[16]716。唐承隋律,亦有“十惡”之罪。據(jù)《唐律疏議》卷1《十惡》載“周齊雖具十條之名,而無‘十惡之目。開皇創(chuàng)制,始備此科,酌于舊章,數(shù)存于十。大業(yè)有造,復(fù)更刊除,十條之內(nèi),唯存其八。自武德以來,仍遵開皇,無所損益”[17]。唐律之“十惡”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及內(nèi)亂等,與隋律完全相同。

“十惡”之罪雖分十目,但可歸納為國、家或者君、親兩類,即可以“不忠不孝”總括之③。而這與“不忠不孝,名十惡人”的表達是一致的。那么,就此而言,可以認(rèn)為《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成立年代之上限不能早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成立年代之范圍也就大大縮小,為隋文帝開皇元年至唐玄宗開元中。如此看來,認(rèn)為該經(jīng)產(chǎn)生于隋唐之際或者唐初的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道要品第四》(《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又見有“七月七日立秋之節(jié)”的表述[11]2454 [12]304。七月七日乃七夕,立秋則為節(jié)氣。七月七日與立秋重合,在隋文帝開皇元年至唐玄宗開元中共出現(xiàn)過七次,分別為隋文帝開皇八年(588)戊申、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丁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丙戌、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乙巳、唐高宗永淳二年(683)癸未、武周延載元年(694)甲午、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壬申[18]。

另按《太平廣記》卷15《蘭公》引胡慧超《十二真君傳》載:蘭公“所傳孝道之秘法,別有寶經(jīng)一帙,金丹一合,銅符鐵券,得之者唯高明大使許真君焉”[19]。所謂“寶經(jīng)一帙”不知究指何經(jīng),也不知共有幾品幾卷。但如果這一帙寶經(jīng)即指《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而言的話,則表明該經(jīng)在胡慧超撰《十二真君傳》之前就已成立。而胡慧超則主要活動于武周時期,長安三年(702)葬洪州西山(《大周洪崖山洞真先生胡尊師碑》)[20]。由此可知,《十二真君傳》的成立不能晚于長安三年。也就是說,《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的成立或亦不晚于長安三年。

綜上說述,可以認(rèn)為《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成立于隋唐之際,其上限不早于隋文帝開皇八年(588),下限則可能不晚于武周延載元年(694)。

三 白鶴觀問題辯證

《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的成立年代之范圍大致確定,而該經(jīng)作于何地、出自何人之手,均難于深究。據(jù)《序品第一》題記所見之“白鶴觀”為該卷抄寫地點,鄭阿財先生懷疑此“白鶴觀”即洪州豐城之白鶴觀。而據(jù)明清時代的地方文獻記載,豐城白鶴觀與孝道派傳說之“十二真君”中的甘戰(zhàn)有關(guān),因而鄭阿財先生懷疑該經(jīng)出于白鶴觀高道之手[6]138-139。

且不論此“白鶴觀”是否能夠認(rèn)定就是豐城之白鶴觀,即便今后能夠找到明確的題署證明這一假說,也不能說明該經(jīng)就出自豐城白鶴觀高道之手。實際上,今存敦煌寫本道經(jīng)中,并非僅有《序品第一》抄寫于白鶴觀,題有“白鶴觀”的還有法國巴黎藏P.2257《太上大道玉清經(jīng)》卷2、日本京都藏252號《太上業(yè)報因緣經(jīng)》卷8等數(shù)種,且均抄寫于天寶十二載(753)①。因而,通過以文本內(nèi)容與抄寫地點相比附而推論文本的成立地點與作者,似乎難以成立。

另按《仙苑編珠》卷下引《十二真君傳》佚文,未載甘戰(zhàn)身后觀宇?!短藉居钣洝肪?06江南西道洪州“十二真君宅”稱甘真君宅在豐城飛皇觀[21];《說郛》卷51《豫章古今記》亦載“飛皇觀,豐城縣南一里,甘仙人住場也”[22];白玉蟾《逍遙山群仙傳·豐城甘戰(zhàn)草澤布衣》則稱“陳大建元年正月十日亭午天詔下,乃駕麟車乘云而去,其故宅號華陽亭,有飛簧觀為之奉禮”,又有小字注曰“今縣中清都觀乃昔藏丹之地”[23]。是知豐城奉祀甘戰(zhàn)之本觀為飛皇觀,至南宋尚無太大的變化,且未出現(xiàn)“白鶴觀”之名。

而現(xiàn)存關(guān)于豐城“白鶴觀”之記載,均已晚至明清時代。張宇初《白鶴觀志序》稱“江西豐城之白鶴觀在陳大建間,其地真仙甘君之靈跡也”,“其兩楹乃吾祖虛靖真君漥盈方丈,其前龍?zhí)?,真君飛幻處也。道會鄔某、耆士熊某主觀事,且出甘君所為丹經(jīng)洎《觀志》及真君與任首座書,言尤足以有發(fā)”[24]。此白鶴觀前所未見,而所謂“陳大建間”當(dāng)是從大建上升事敷衍而來,或許即由白玉蟾所謂“清都觀”更名,因張?zhí)摼冈∑涞?,則北宋時或已存在。

但《道法會元》卷227《太一火犀雷府朱將軍考附大法》首《雷奧序》載:“六陰洞微仙卿盧先生字伯善,游青城山,遇虛靖天師傳諸階之法,自婺州來至洪州,寓于豐城清都、白鶴觀?!盵25]一般認(rèn)為盧伯善是宋元之際人,清都、白鶴則是并舉二觀之名。另據(jù)《逍遙山萬壽宮志》卷7載,豐城西門內(nèi)有廢觀名白鶴,唐高宗賜額,并稱賢能坊有清都觀即飛篁觀,與白鶴相對[26],顯然是各自不同的兩所道觀。所謂“唐高宗賜額”亦前所未見,不知有何根據(jù),因張宇初尚未言及,或至明代尚未有此等附會。而白鶴觀既與清都觀并非同一道觀,且清都觀即歷代相承之“飛皇觀”,因此這一明清時代方見諸記載的“白鶴觀”是否與隋唐時代之孝道派有關(guān)便大成問題。當(dāng)然,即便將來能夠找到較早的可靠證據(jù)來證明豐城白鶴觀在隋唐之際即已存在,也無法說明《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一定出自該觀高道之手。

因此,僅依據(jù)《序品第一》題記而認(rèn)為《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可能出于豐城白鶴觀高道之手,這樣的推測似不能成立。

參考文獻:

[1]陳國符.道藏源流考[M]. 上海:上海書店,1989:235.

[2]大淵忍爾.敦煌道経:目録編[M].東京:福武書店,1978:185.

[3]K. M. Schipper. 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 of the T'ang Dynasty[C]// Michel Strickmann,ed.,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 Stein.vol.3,Bruxelles: 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1985:826.

[4]鄭阿財.敦煌道教孝道文獻研究之一:《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道要品第四》的成立與流行[J].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8(1):89.

[5]施安昌.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晉唐五代書法[M].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1:178.

[6]鄭阿財.敦煌本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考論[C]//敦煌學(xu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136.

[7]Kristofer Schipper, Franciscus Verellen, ed. The D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552.

[8]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增訂版[M].北京:中華書局,1963:112.

[9]洪在成.仏教における布施の原理:特に三階教を中心として[J].印度學(xué)佛教學(xué)研究,2007,55(2).

[10]楊學(xué)勇.三階教無盡藏法研究[J].敦煌學(xué)輯刊,2008(1):134-145.

[11]佚名.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jīng)道要品第四[C]//敦煌道藏:第5冊.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fù)制中心,1999:2457.

[12]佚名.洞玄靈寶道要經(jīng)[C]//道藏:第6冊.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05.

[13]林悟殊.林悟殊敦煌文書與夷教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35.

[14]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第10卷[C]//中華大藏經(jīng)景印趙城金藏本:第1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120-121.

[15]竺佛念,譯.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jié)經(jīng):第8卷[C]//中華大藏經(jīng)景印趙城金藏本:第20冊. 北京:中華書局,1986:1010.

[16]魏徵,等. 隋書:第2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3:711.

[17]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6.

[18]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19]李昉,等.太平廣記:第1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1:107.

[20]許蔚.斷裂與建構(gòu):凈明道的歷史與文獻[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152.

[21]樂史.太平寰宇記:第106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7:2108.

[22]陶宗儀.說郛:第51卷[M].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涵芬樓1927年版),1986:葉四a.

[23]修真十書:玉隆集:第35卷[C]//道藏:第4冊.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766.

[24]張宇初.峴泉集:第2卷[C]//道藏:第33冊.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9.

[25]道法會元:第227卷[C]//道藏:第30冊.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412.

[26]金桂馨,漆逢源. 逍遙山萬壽宮志:第7卷[C]//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第10冊(影印光緒四年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