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白 何星
何星(以下簡稱何):您能介紹一下有關形狀的定義嗎?
李少白(以下簡稱李):在柯達攝影叢書中是這樣定義形狀的:“我們把一條閉合的、形成物體輪廓的線條稱為形狀?!?/p>
何: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形狀:物體在二維平面上呈現出的形象狀態(tài)。
李:我覺得你這種解釋可能更簡單明了些。在攝影的觀察中,大多數的情況,還是要首先識別物體的形狀,并通過鏡頭正確地或歪曲地表現被拍攝物的形狀。
何:正確地表現被攝物的形狀好理解,為什么還要歪曲被攝物的形狀呢?
李:攝影術發(fā)明的初衷就是要將現實世界復制成我們可以識別的影像。所以,一直以來,人們改進相機、完善技術都是為了能準確地復制被攝物的形狀、色彩、結構等。但人們在攝影實踐中逐漸發(fā)現,有時候沒有準確地復制被攝物的形狀,更能表現出我們對現實世界的主觀感受,更能通過影像建立一個我們向往的審美世界,所以如何歪曲被攝物的形狀,也成了我們進行觀察和尋找的一個方向。
何:在我們觀察事物時,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認識事物形狀正確與否的判斷標準?
李:視點、視角、視距、光線。
何:如果我們將觀察的結果用影像表現時,又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表現的正確與否?
李:還是離不開視點、視角、視距、光線,當然還要加上鏡頭的焦距、曝光量的多少、快門速度等。我們觀察事物的形狀時,首先根據情況選擇一個比較恰當的視點。比如我曾去過的八卦田風景區(qū)。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未能爬到八卦田旁邊的一個山上,采用高視點俯視角觀察,只在平地上轉了一圈,結果就沒有觀察到形狀像八卦的風景。
何:聽您這么一說,我想起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碧K軾通過觀察得到了啟示,對事物形狀的認知,與視點、視角、視距大有關系,如果想看清廬山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形狀,必須在遠處看才行。
李:的確,要學會正確的看,就要先尋找合適的視點、視角、視距。有關這些我們在以后會專門花時間再詳細談。我們觀察到事物的形狀,只是攝影的開始,最后還要通過相機來將觀察到的事物的形狀表現出來。在將三維空間中的事物形狀轉化成二維平面上的影像的形狀時,要比觀察時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約。就拿曝光來說,如果我們以明亮的背景曝光,處于明亮背景前的事物就可能變成剪影。如果視角合適,就可能獲得該事物的最單純的形狀,因為剪影剔除了所有有關的質感、結構和色彩的影響,只剩下形狀。又比如,你在高視點上發(fā)現水田像網格一樣,但你沒有在這個視點上拍攝,而是在另一個低視點拍攝,水田的影像就不可能呈現網格般的形狀。還有你在很近的距離用廣角鏡去拍攝一只牛頭,和你從很遠的距離用長焦鏡去拍攝同一頭牛,這只牛頭形成的影像的形狀就會大不相同。有關這些我們也會在以后再專門詳談。
何:您能舉兩張以表現被攝物的形狀為主的照片來說明形狀是識別對象的首要視覺要素嗎?
李:《北京八達嶺長城》這張照片曾被人民美術出版社選為長城明信片的封面照片。為什么這張照片會受到出版社的重視?除了它的色彩明亮外,主要還是畫面中,無論是長城的墻體還是山坡上的巨石的形狀都表現得很準確和醒目,讓讀者一眼就能識別出畫面中的主體是大家熟知的中國長城?!饵S昏時湖水中的少女》是一張抒情味很濃的展示女性形體美的照片。它曾經被四川美術出版社選作掛歷的封面。這張照片的引人之處,恐怕也和那張長城照片有相同之處,除了柔和美麗的溫暖色調,主要還是在明亮的湖水襯托下,少女婀娜的富有曲線美的身體形狀得到了單純、簡練的表現。
何:您舉的這兩個例子的確讓人感到在一張照片中形狀往往要比色彩、質感、結構等視覺要素更重要。因為人們的視覺習慣,在認知世界萬物時往往是首先識別被觀看對象的形狀的。
責任編輯/張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