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荃
陶器是中國最古老的手工制品,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風格粗獷、樸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現(xiàn)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1962年于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fā)現(xiàn)的圓底罐,其年代據(jù)放射性碳素測試為公元前6875±240年,為夾砂紅陶,外表有繩紋。裴李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陶器則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在接下來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灣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的制陶工藝不斷發(fā)展,品質提高,種類增多。
在中國,彩陶出現(xiàn)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陜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遺址都發(fā)現(xiàn)了大量做工精美的彩陶。
“半坡彩陶”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1953年首先于陜西西安市半坡村被發(fā)現(xiàn),主要包含水壺及碗等。一開始它們上面純粹為紅色,但陶器上漸漸有獨特的符號,稱為半坡陶符,紋飾有動物紋、幾何紋、編織紋等。此后在臨近各省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陶器。在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的龍山文化中,出現(xiàn)了黑陶,這是中國制陶工藝的一次高峰。在商朝,有理論認為是當時印歐語系的游牧民族帶來陶輪的技術,令陶器量產化。在周朝,以陶輪制作的陶器會以更高溫燒制,令其硬度增加,同時亦會使用綠色的釉料。秦朝的陶俑兵馬俑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而在此時陶器的描繪主題由動物轉變?yōu)槿?。到了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xiàn)。到了唐朝,中國出現(xiàn)了白色的陶瓷,而同時亦出現(xiàn)了其他陶像,唐三彩成為當時藝術精華的代表。到了宋朝,因為瓷器技術開始成熟,令中國陶器的輝煌被瓷器完全蓋過。此后中國的陶瓷器重點便落在瓷器上。
陶器是歷史事件以及歷史階段的典型標志,對于文獻尚不確定的歷史時期,陶器遺存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依據(jù),尤其是文化史的探討,很多問題必須由陶器入手,通過一件陶器常可透視到一種文化特有的面貌,故此,絲綢之路流傳下來的古代陶器,也是我們研究絲綢之路歷史的珍貴資料。以隋唐時期為例,統(tǒng)一帝國,給社會經濟帶來了繁榮,這對陶器發(fā)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發(fā)達,是釉陶向多色釉發(fā)展的結果,它代表了一個嶄新的陶器藝術輝煌時代,開一代新風。
盡管如此,隋唐時期的陶器,仍然以灰陶和釉陶為主,但器形上多受瓷器的影響??脊虐l(fā)現(xiàn)的隋唐時期陶器,以墓葬出土的陶俑、模型明器為主,一般陶器皿很少,主要是罐,其他還有燈、硯、枕等;此外,唐代除了三彩工藝外,還出現(xiàn)了一種紋胎工藝,它把兩種不同色的陶泥料絞合在一起,然后切片,平面上就形成一種特別的圖案紋理,有些類似木紋,但它更復雜緊緝,似有規(guī)律,又似無規(guī)律,有著奇特的效果,裝飾性很強。絞胎陶器和唐三彩一樣,有明確的時代標志。
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58年,原館址設在關林廟。上世紀70年代遷至市內,現(xiàn)有館藏文物近40萬件,可供陳列展覽文物約3.5萬件。洛陽博物館新館于2007年底開工建設,占地300畝,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總投資4億元。新館建筑由主樓和附樓組成,于2009年2月建成。
洛陽博物館新館陳展工作從2010年11月開始實施,陳展面積由過去的3140平方米增加到1.7萬平方米,分1個基本陳列和6個專題陳列,同時安排臨時展覽和機動展覽,共展出文物1.1萬余件。其基本陳列展主題為《河洛文明》,通過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北宋時期五大篇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形成與演進軌跡,展出文物2000多件;專題展覽分為《洛陽珍寶館》《漢唐陶俑館》《唐三彩館》《宮廷文物館》《古代石刻館》和《書畫館》六大專題。主樓一層、二層還設有壁畫展、臨時展覽和多種類型的機動展覽。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位于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蘭州的黃河之濱,為國內外著名博物館和旅游地之一。博物館歷史悠久,前身為1939年建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館舍占地7公頃,建筑雄偉典雅,環(huán)境蔥郁幽靜。館藏珍貴的歷史、民族和自然文物標本14萬件,豐富精美而富特色,其中國家一級品600余件,在國內名列前茅。名聞遐邇的原始彩陶、青銅器、木雕、文字簡牘、絲織品等,珍貴絕倫,異彩紛呈,在中華文物寶藏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而東漢銅奔馬、魏晉“驛使圖”畫磚,已被尊奉為國家旅游、郵電事業(yè)的標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北路132號,是自治區(qū)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是全疆最大的文物和標本收藏保護、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機構。1959年正式成立,原館初步設計是農業(yè)展覽館,為“山”字形平房建筑,1962年遷至現(xiàn)址改為博物館并對外開放。博物館下設保管部、考古部、陳列部、群工部、文物保護技術部、資料室、辦公室、保衛(wèi)科、后勤管理科9個部室。職工由維、漢、哈、蒙、回、錫伯、滿、俄羅斯、撒拉、壯10個民族組成。建館至今,發(fā)掘和征集了大量珍貴文物,現(xiàn)已收藏歷史、民族、革命等各類文物和標本四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400件,約占全疆總數(shù)的60%。
新疆博物館新館,作為自治區(qū)重點建設項目,于2005年9月20日隆重開館。新館建筑面積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二層,主體高18.5米,玻璃穹頂頂標高29.5米,建筑平面基本呈“一”字型平面對稱布局,具有濃郁西域風格和新疆地方特色。
喀什高臺民居
高臺民居位于喀什噶爾老城東北端,地勢明顯高出喀什新城一截,故此得名。這里是當?shù)鼐S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共有近600戶人家。
民居房屋是用泥巴和楊木搭建而成的,木頭去枝之后,沒有刨削加工,直接用來架構和支撐屋頂、閣樓和陽臺。整個街區(qū)看上去都是晃晃蕩蕩、松松垮垮的。但據(jù)說房子都很牢固,許多已有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
這些未經規(guī)劃、隨意建造的樓上樓、樓外樓,又排列出幽深、四通八達、曲曲彎彎、忽上忽下的喀什高臺民居小巷。如今,高臺民居已成為喀什的一張名片,新疆展示民族風情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