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梓
唐代銅鏡大都裝飾精美,規(guī)整大氣,做工考究,別具一格,鏡面圖案具有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和題材,在當時,就深得人們喜愛。相傳在盛唐時期,每年八月五日,唐玄宗的生日為“千秋節(jié)”。根據(jù)《唐書》中《禮樂志》的記載,這一天,舉國歡慶,群臣獻甘露壽緞,并以華麗的唐鏡作為壽禮來互贈,因而當時又稱“千秋節(jié)”為“千秋金鑒節(jié)”??赡苷且驗檫@樣的社會活動,促進了那時銅鏡制造業(yè)的革新與發(fā)展,以至于在唐代,一時形成了每逢佳節(jié),便以銅鏡作為獻禮饋贈的社會風尚。所以,在今人看來,那些看似有些異曲同工之妙的各類題材的紋飾,在各自的寓意表達上,卻往往具備了不同的內(nèi)涵。
唐鏡的樣式別致新穎,開創(chuàng)了菱花形、葵花形、亞字形等全新的形制。筆者最近就有幸得到一塊唐代的雙鸞銜綬紋銅鏡(圖1)。這方唐鏡直徑為25.7厘米,厚約0.7厘米,邊緣地區(qū)的突起處約為0.8厘米。該鏡銹色古樸,包漿厚重,保存較好,局部微有淺紅色的朱砂沁。鏡身銅銹整體分布自然,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雖然此鏡在出土前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氧化侵蝕,但是由于鏡身設(shè)有鍍錫夾層,極大地減少了鏡面的深層氧化。通過對鏡身較為直觀的鑒賞,似乎可以隱約地感覺到其科學的金屬混合比以及嫻熟的青銅鍛鑄工藝。鏡面品相完好,花紋清晰,表面無流銅痕跡。鏡身的邊緣區(qū)域修整平滑,打磨規(guī)整,在燈光下可以漫射出淡淡的青灰色柔光。
該鏡的紋飾工藝水平亦屬上乘。鏡面左右的兩只展翅欲舞的鸞鳥鑄工細膩,其制作精細程度幾近于手工刀刻,給人一種高浮雕般的唯美立體感。在高倍數(shù)的照相機下,可以清晰地觀察到鸞鳥羽翼側(cè)面的那些細如毫發(fā)的脈路紋理以及微小的露珠(圖2)。鏡面圖案的上下兩部分,是兩棵隨風舞動的靈芝仙草(圖3,圖4)。這兩只花卉圖案和兩側(cè)的鸞鳥紋飾相比,雖然略顯簡易,但是同樣鑄工典雅,造型優(yōu)美。小巧玲瓏的枝葉相互交織,透露出一種書法般的工整遒勁,精簡的形體中不失華麗莊重的美感氣派。兩株花草搭配上鏡面兩側(cè)的一對神獸,交相輝映之中,給人一種莊重而不顯呆板的整體審美效果。將此鏡放遠觀看,方寸之間,會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種靜中有動、雍容華貴、輕歌曼舞般的華麗美感。這一時期的鑄鏡大多紋飾活潑繁瑣,但是此鏡卻能夠給人一種普通唐鏡中少有的樸實無華的規(guī)整端莊氣息,實為唐鏡眾多樣例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雖歷經(jīng)千年歲月,依舊能夠傳達出一種“盛唐氣象”的味道來,令人愛不釋手。
花鳥紋在唐鏡中普遍流行,但無論其有著怎樣的紋飾變化,在鏡面的全局構(gòu)圖上,幾乎都是按照花鳥相間的基本樣式來進行制作的。這一時期的鳥類圖案以孔雀、喜鵲、鴛鴦、鸞鳥、鷺鷥、鸚鵡等居多,偶見有仙鶴、鳳鳥、燕子、鹮、鸛、鵠、雁等珍禽,并常在復雜紋飾的縫隙間點綴以蝴蝶、蟋蟀、蜂鳥等昆蟲,富有一種明快活潑的自然氣息。而這塊唐鏡的非凡之處,則在于它以簡勝繁的別致式樣,在圖案的構(gòu)圖方式上打破了以往紛亂復雜的設(shè)計概念,采用了四個靈動的紋飾,均勻地分布于鏡鈕周圍,一目了然,給人以莊重古樸之美,有著獨到的古典藝術(shù)性。
如果仔細分析鏡面中兩只鸞鳥爪銜綬帶的紋飾,筆者覺得其寓意引人沉思。中國人自古就對鸞鳥銜綬的圖案有著十分特殊的喜愛,認為它是平安與吉祥的化身。綬與壽同音,有祝壽祈福的含義。唐玄宗曾詩曰:“更銜長綬帶,含意感人深?!惫糯墨I《山海經(jīng)》中有記載:“其狀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庇置枋鏊跋矂t舞以樂”。品菊南山的陶淵明老先生留有“鸞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文句,包括一代才子詩仙太白,在他的代表作品《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不忘提到“虎鼓瑟兮鸞回車”……無論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鸞鳥的身上,似乎都沉淀了太多太多的底蘊,被注入了無窮無盡的內(nèi)涵。僅憑這些詩文的拾零,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窺見古人,尤其是唐人,對鸞鳥普遍性的敬重。特別是堅信它能夠代表士人君子的清高坦蕩,或是夫妻之間的恩愛真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唐朝人以鸞鳥為主題的紋飾鏡,在當時就能夠出現(xiàn)于很多的詩詞、私信、文章以及碑坊拓文之中?!盎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梢韵胂螅谀欠N花好月圓的“千秋節(jié)”靜夜里,面對著遠處若隱若現(xiàn)的燈火闌珊,無論是當時的文人雅士、達官顯貴、平民百姓、離鄉(xiāng)游子,還是崢嶸將領(lǐng)、在水伊人,一片繁華落盡之下,望著那些用漢白玉雕砌的臺階和朱紅的柱子,追憶著一張張寫滿了世間冷暖的面龐,不知又在它的身上寄托了怎樣的風花雪月,或者是苦辣酸辛。
至于在鏡面紋飾中占據(jù)了上下兩部分空間的植物圖案,在筆者看來,出現(xiàn)在唐代銅鏡紋飾里的頻率也同樣很高,其種類多為牡丹、寶相花、玻璃海棠、蓮花、櫻花狀的散點團花,還有各種纏枝的花束。團花一般均為一組六朵,并且多出現(xiàn)在方形鏡或是大型的圓形鏡之中。如果有哪位別具匠心的制鏡人將單個的團花放大,變形為單枝的花株,則會將其塑造得更為生動飽滿,同時,會以正對稱或斜對稱的形式來進行布局。從美學角度講,這很有可能就是一種早期的規(guī)律性工藝構(gòu)圖,以其明朗的裝飾效果,使鏡面各圖案之間得以相互映襯,顯現(xiàn)出一派清新整潔的視覺效果。
據(jù)一些史料記載,雙鸞銜綬的銅鏡式樣,在唐以后的歷朝歷代中,無論是中原地區(qū),還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社會需求量一直很大,都曾被大量地仿制,經(jīng)久不衰,可謂是一種普遍受到大眾喜愛的鏡種。這也使得唐代雙鸞銜綬紋銅鏡成為后世鑄鏡匠人們進一步在制鏡工藝中施展才藝的原始范本?,F(xiàn)代考古發(fā)掘,就曾出土了鎏金、錯金銀、彩繪、描金、螺鈿、嵌松石等多種工藝的類似樣板的銅鏡,這就很有可能同各時期的人們對鸞鳥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然而正是這種聯(lián)系,使得“鸞鳳合鳴”這一圖案,作為一種神獸形象,超出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以至發(fā)展成為具有自身內(nèi)涵的文化符號,代表了更多的思想精神和人文哲理。這塊精工鑄造的雙鸞銜綬紋銅鏡,不僅反映了唐朝空前絕后的制鏡水平,更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珠聯(lián)璧合。它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精彩,留給了今人一個盛世的燦爛余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