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軍 劉立華 魏雅玲 李晶
摘要:達來敖包鉬多金屬礦賦存在深部細?;◢弾r外接觸帶寶力高廟組變質粉砂巖、細砂巖內。鉬礦化與北東向構造裂隙或構造破碎帶有關,礦化體呈細脈狀。礦體及圍巖中,云英巖化、硅化、黃鐵礦化比較強烈,并在細粒花崗巖外接觸帶發(fā)育,表明與巖漿熱液的多次活動有關,屬熱液型礦床。通過目前勘查程度,達中——大型鉬礦,分析其成礦地質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學特征、成礦地質環(huán)境等,認為深部及外圍找礦潛力巨大。
關鍵詞:達來敖包 構造控制 熱液充填型 找礦潛力
達來敖包地區(qū)大地構造位置屬西伯利亞板塊東南大陸邊緣東烏旗——扎蘭屯火山型被動陸緣及二連——賀根山板塊對接帶,南部即為華北板塊北部大陸邊緣。進入中生代,則處于濱西太平洋構造域之大興安嶺火山巖漿巖帶的西部及西部邊緣。大多數(shù)礦床在時空分布上均與燕山期和華力西期花崗巖類侵入體伴生,顯示了構造巖漿活動與成礦作用的密切關系。在礦床的成礦時代上,主要集中在燕山期。達來敖包地區(qū)具有特殊的地質構造背景和有利的成礦環(huán)境,優(yōu)勢礦床類型為與巖漿巖有關的熱液脈型鎢、鉬、銅、金、鉛、鋅礦床。
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在二連——東烏旗成礦帶開展了銅礦評價,通過1:5萬土壤測量在達來敖包圈定出20km2的No、Bi、W、Sn、Zn、Pb、Ag、Cu、As、Sb、Hg、Au等組合異常(AS3),確定Mo、W為主成礦元素,Pb、Zn、Ag、Cu為伴生元素。2008-101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該地區(qū)布置了礦產勘查項目,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開展了大比例尺地質、物探、化探剖面測量,圈定礦(化)體的分布范圍,并進行深部鉆探驗證,大致查明該區(qū)地層、構造、巖漿巖特征和礦體的分布、規(guī)模、產狀和礦石質量,共求得鉬礦石量8,482.13千噸,鉬金屬資源量(333+334)7,357噸。
筆者根據上述勘探成果和達來敖包周邊鄰近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烏蘭德勒、準蘇吉花、烏日尼圖大中型鉬(鎢)礦產地成礦背景研究和對比,認為該區(qū)成礦地質條件良好,找礦潛力巨大。
1 區(qū)域地質背景
達來敖包地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西伯利亞板塊東南大陸邊緣晚古生代陸緣增生帶,二連——賀根山板塊對接帶的西北側。
古生代地層屬北疆——興安地層大區(qū)、興安地層區(qū)、東烏——呼瑪?shù)貙臃謪^(qū);中新生代屬濱太平洋地層區(qū)、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qū)、博克圖——二連浩特地層小區(qū)。
區(qū)域出露的古生代地層有奧陶系、泥盆系、石炭一二疊系,以石炭-二疊系寶力高廟組最為發(fā)育;中新生界的地層主要為上侏羅統(tǒng)陸相火山巖,古近系零星出露,第四系覆蓋面積較大。
2 礦區(qū)地質
2.1礦區(qū)地質
礦區(qū)出露的地層為石炭系-二疊系寶力高廟組(C2-P1bl)。上部為變質石英砂巖、粉砂巖;中部為暗灰色安山巖、凝灰?guī)r、凝灰質角礫巖;下部為灰黃色含粉砂凝灰質變泥巖、變質巖屑石英粉砂巖、含粉砂鐵泥質板巖、硅化含粉砂質泥板巖、粉砂質絹云母板巖、黃鐵礦化變質長石石英粉砂巖。
礦區(qū)主要出露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含粉砂泥質板巖,灰黑色,板理不明顯。主要變質礦物為絹云母,普遍具硅化、黃鐵礦化、云英巖化,但云英巖化不均勻。
地層分布在花崗巖侵入體形成的港灣內,東西北側均為花崗巖侵入體,與侵入體接觸面較陡,根據鉆孔資料和物探資料綜合分析,其傾角均大于65°,深部見隱伏的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細粒花崗巖。目前發(fā)現(xiàn)達來敖包北部有鉛鋅礦化,達來敖包及其南部有銅鉬礦化。
2.2巖漿巖
二疊紀黑云母花崗巖、糜棱巖化鉀長花崗巖、花崗崗巖侵入于寶力高廟組。由于遭受強烈熱變質作用及構造作用,巖石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碎裂現(xiàn)象及糜棱巖化。石英斑巖呈小巖株出露。礦區(qū)內發(fā)育花崗巖脈、花崗斑巖脈、石英斑巖脈等。
二疊紀中細粒鉀長花崗巖(Pεγ):分布在礦區(qū)東側,呈不規(guī)則狀分布,淺黃肉紅色,中細?;◢徑Y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石英、長石。長石普遍高嶺土化。
二疊紀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Pβγ):該區(qū)大面積分布,礦區(qū)內在北側、西側及東側均有出露。巖性呈灰黃色,中?;◢徑Y構,塊狀構造。在該巖體與寶力高廟組砂質板巖接觸帶未見礦化增強的現(xiàn)象。
石英斑巖(λπ):主要分布在礦區(qū)中部和北部,主要以脈狀出露,在鉆孔中見有該巖性,巖心見十幾米至幾十米厚。地表以北北西向分布為主,灰白色,斑狀結構,斑晶以灰白色石英為主,含量5-10%,基質隱晶結構,成分長英質。鉆孔巖心內可見浸染狀黃鐵礦化,含量較少,局部見細脈狀輝鉬礦化。
2.3構造
礦區(qū)北東-北東東深大斷裂發(fā)育。北部查干敖包——東烏旗大斷裂沿東烏旗復背斜南翼伸展,二連——賀根山深大斷裂從異常區(qū)南部通過,成為該區(qū)的主要控巖控礦構造,與之對應的北東向次級斷裂則為異常區(qū)的主要儲礦空間,該區(qū)大多數(shù)礦化與之有密切關系。
2.4地球物理特征
根據完成的網度為100×20m的激電剖面成果繪制等值線平面圖(圖2),視極化率值以7%,圈定出兩個激電中梯異常帶,西異常帶寬80m-275m,長885m,視極化率峰值高達8.4%,視電阻率在300-400Ω·m之間;東異常帶寬200-750m,長2,450m,視極化率峰值高達9.11%,視電阻率在250-450Ω·m之間。異常帶均處于華力西晚期花崗巖與寶力高廟組灰、深灰色長石石英雜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板巖內外接觸帶上,外接觸帶普遍具綠泥石化、絹云母化,局部具硅化。異常帶呈北東向展布,與接觸帶走向相一致。西異常帶由DJ2異常構成,東異常帶含DJ1、DJ3、DJ4異常,兩異常帶均呈高極化相對低電阻特征。
DJ1號異常上420剖面顯示:硅化、褐鐵礦化細砂巖帶上方形成了Au、Ag、As、Sb、Hg、Cu、Pb、Zn、Mo元素異常峰值。各元素疊合較好,無組分分帶現(xiàn)象,具前緣元素組合特征。視極化率異常分布在260-320點之間,高值區(qū)在270-310點之間,其值為7.0-9.0%。在該區(qū)段視電阻率呈中低阻特征,表明在該區(qū)段某一深度存在中低阻、高極化體。對應剖面的化探多元素異常集中在240-260點之間,且在280點附近也出現(xiàn)高峰值異常,相對幅度較大?;疆惓Ec激電異常相比向北西方向有所位移,化探異常是由含礦熱液沿構造裂隙上升在近地表元素發(fā)生富集,而激電異常則反映了地下某一深度具有一定體積的地質體的極化特性;這一現(xiàn)象表明,地下構造裂隙向南東方向傾斜,或者說,礦化體或礦體向南東方向傾斜。在剖面的170-220點之間,激電中梯出現(xiàn)5.0-7.0%的中低緩異常,視電阻率為中高阻反映。對應的化探異常在170-200點之間,其峰值出現(xiàn)在180、190點附近。該帶在420線290點處施工DZK2鉆,孔深305m,在135m處見假厚0.7m主要以黃鐵礦化為主,伴有鉛鋅礦化帶,依巖心軸夾角,可與地表化探異常帶相連,傾角為50°左右。全孔巖性為粉砂質板巖、粉砂巖為主,在130-210m為黃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較強。經物探測井,90-210m處為高極化異常,極化率為10.0-30.0%,與礦化蝕變帶相對應。在該剖面沿已發(fā)現(xiàn)的礦化帶傾向布置DZK3鉆孔,在120m處見1.5m厚以黃鐵礦化為主,伴有鉛鋅礦化的礦化帶,礦化帶具碎裂結構,物探測井結果與其相吻合。
DJ3號異常上500線剖面顯示:上石炭統(tǒng)一下二疊統(tǒng)寶力高廟組碎屑巖與二疊紀堿長花崗巖的內外接觸帶上形成了W、Sn、Mo、Bi、Cu、Pb、Zn、Ag、As、Sb等元素的組合異常,各元素疊合較好。其中W、Sn、Mo、Bi尾暈元素異常范圍大,強度高,為主要成礦元素:Cu、Pb、Zn、Ag異常相對較弱,與W、Sn、Mo、Bi異常相疊合;而As、Sb異常不連續(xù),形成三個異常峰值。中梯視極化率異常較為穩(wěn)定,分布在160-330點之間,高值區(qū)在184-320點之間,其值為5.0-8.5%。在該區(qū)段視電阻率呈中低阻反映,一般在300Ω·m之間。在500線172-256點的地段布置了激電測深剖面,從視極化率斷面圖可以看出,該極化體產狀近似水平,綜合激電測深曲線和視極化率斷面圖,該極化體埋深約150m。視電阻率斷面圖顯示,在200-228點之間淺部存在一相對高阻體,其頂板埋深約150m,電阻率值一般在300Ω·m-5000Ω·m,在500線的186、208、220點分別布置了DZK500-2、DZK500-1、DZK500-3三個鉆孔。DZK500-1號孔,孔深416m,在47.73-51.5m、57.95-62.29m之間見黃鐵礦化、鉬礦化粉砂質板巖,鉬礦含量較少,沿裂隙面分布;在63m以下深度見厚度不等的三層鉬礦體和兩層黃鐵礦化、鉬礦化體。DZK500-2號孔,孔深563.5m,在10-300m之間見厚度不等的六層鉬礦體和五層黃鐵礦化、鉬礦化體。DZK500-3號孔,孔深501m,在130m處見一層厚度較小的鉬礦體,鉬礦化體和礦化蝕變帶主要集中在260m-460m之間。三個孔均布在相對高阻帶和相對高極化率體上,與深部細?;◢弾r存在及外接觸帶云英巖化和硅化有關。
DJ4號異常上600線剖面顯示:該剖面上出現(xiàn)三個化探異常峰值,在230-270點之間,也就是上石炭統(tǒng)一下二疊統(tǒng)寶力高廟組碎屑巖與二疊紀堿長花崗巖的接觸帶上,形成了強度高、范圍大、組分復雜的Ag、As、Sb、Cu、Pb、Zn、Mo、W、Sn、Bi元素組合的綜合異常,各元素疊合較好。在270-290之間,即花崗巖體上出現(xiàn)的化探異常相對較弱,元素組合為Ag、As、Sb、Pb、Zn、Mo、W、Sn;在180-220點之間,即碎屑巖上出現(xiàn)弱異常,元素組合為As、Mo、Sn。視極化率異常分布在160-310點之間,其值為5.0-9.0%。在碎屑巖分布區(qū)段(160-250點),視極化率值一般在5.0-6.5%之間,視電阻率為500Ω·m左右;高值區(qū)段與花崗巖巖體相對應(250-310點),視極化率值一般在6.5-9.0%之間,視電阻率為300Ω·m的區(qū)段與花崗巖巖體相對應(250-310點),視極化率值一般在6.5-9%之間,視電阻率為300Ω·m左右?;疆惓V饕霈F(xiàn)在接觸帶上,是由于地下深部含礦氣水熱液沿斷裂構造上侵到地表發(fā)生局部富集的結果。而激電中梯異常主要反映的是地下某一深度上硫化物富集的情況?;疆惓Ec激電異常相比向北西方向有所位移,所以,這一現(xiàn)象表明,地下構造裂隙向南東方向傾斜,或者說,礦化體或礦體向南東方向傾斜。
2.5地球化學特征
1:5萬土壤測量在礦區(qū)及其外圍圈定的AS3異??傮w走向近南北向,進一步可劃分為AS3-1和AS3-2南北兩個子異常。前緣元素Ag、As、Sb強度高、形成異常范圍大。Mo、W成礦元素及主要伴生元素Cu、Pb、Zn、Sn、Ni形成南部和北部兩個濃集中心,元素強度大,套合較好,濃度分帶明顯;Au、Co、Hg元素異常分布面積小,強度低,與Cu、Pb、Zn、Mo、W、Sn、Ni南部異常相吻合;Bi元素異常分布范圍相對較小,與Cu、Pb、Zn、Mo、W、Sn、Ni北部異常相吻合;Ag、As、Sb異常分布范圍廣,包含了Cu、Pb、Zn、Mo、W、Sn、Ni異常的南部濃集中心和北部濃集中心。AS3-1異常區(qū)內發(fā)現(xiàn)達來敖包鉬礦,成礦元素W、Sn、Mo、Bi元素異常套合較好,組成內帶,近礦指示元素Cu、Zn、Ph形成中帶,而遠程指示元素Ag、As、Sb以內帶為中心形成范圍更大的異常,各類元素疊合較好,各元素具有與斑巖型鉬銅礦床相似的水平分帶特征。
1:1萬綜合物化探剖面測量土壤異常表現(xiàn)為北東向展布,異常組合為W、Sn、Mo、Bi、Cu、Pb、Zn元素,特別是W、Mo呈明顯的高背景,分布在二疊紀花崗巖內外接觸帶處。異常呈等橢圓狀,長軸方向呈北東向,在480至640線為異常區(qū),異常峰值高,元素組合較全,為礦致異常。
從現(xiàn)在工作程度來看,AS3-2異常區(qū)地表主要出露寶力高廟組變質粉砂巖、砂質板巖等,在測區(qū)中部發(fā)現(xiàn)的主要礦化蝕變有螢石礦化、褐鐵礦化,局部見石英脈。激電中梯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兩處視極化率5%以上異常,呈北北東向分布,與達來敖包礦區(qū)激電異常為同一異常帶。從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來看與達來敖包鉬礦區(qū)有相同之處,其成礦潛力較大。
3 礦體特征
礦化帶總體走向為30°,分布在4線至23線間,長近1,000米,帶內主要巖石為粉砂質板巖、中細?;◢弾r,巖石普遍見云英巖化、硅化、黃鐵礦化。在7線至11線,鉆孔深部見石英細脈呈網脈狀,鉬礦化和鎢礦化增強。礦化帶內輝鉬礦主要沿構造裂隙分布。土壤地球化學特征為鉬高背景區(qū),異常范圍呈橢圓狀,組合元素為W、Sn、Mo、Bi、Cu、Zn、Pb,特別是Mo元素可達四級異常,異常范圍大強度高,目前在該區(qū)發(fā)現(xiàn)了鋁礦體的存在。
2008-2010年主要在該異常帶進行鉆探驗證工作,在29線至4線共完成18個鉆孔,其中13個鉆孔見礦較好,另5個鉆孔見礦較差或未見礦。
目前控制礦化帶長500m,礦化總厚度250m。共圈定鉬工業(yè)礦體65個,工業(yè)礦體間大部分為低品位礦體,二者組成的礦化體厚度可達200米左右,而工業(yè)礦體僅幾十米。由于鉬品位大部分位于0.03-0.09%之間,在以0.06%作為工業(yè)礦體邊界圈定時,礦體沿傾向和走向連續(xù)性較差。單個工業(yè)礦體最厚可達25.46m,鉬品位為0.12%之間。
現(xiàn)鉆孔控制礦體主要分布在15線至4線之間,礦化類型主要是粉質板巖內裂隙面充填型,礦化裂隙不規(guī)則,分布密集程度不一。在11線ZK1103鉆孔300m-400m間,硅化較強,大多表現(xiàn)為石英細脈浸染狀,鉬含量含量偏高,鉬平均品位可達0.1-0.14%之間,并伴有鎢礦化,但輝鉬礦粒度較小。
在0線、7線、11線和15線,孔深在250-360米間均見到了細?;◢弾r(時代可能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該花崗巖呈灰白色,細粒花崗結構,個別鉆孔花崗巖具斑狀結構。局部輝鉬礦化,呈細脈狀分布,并具硅化?;◢弾r產狀為由西向東呈舌狀侵位??傮w巖體內接觸帶礦化較外接觸帶差,花崗巖上部外接觸帶比下部外接觸帶礦化強,內外接觸帶均具較強的云英巖化。
從地表礦化蝕變情況及鉆孔見礦情況,基本確定礦體走向為30°,傾向北西,傾角25-30°。
目前全礦區(qū)共圈出65個礦體,規(guī)模較大的有4、5、15、29、30等礦體(圖3)。均呈脈狀或大脈狀,長度在幾十米至400多米,寬幾十米至200多米,厚1.68-23.51m,鉬品位0.06-0.35%,一般在0.09左右。
4號礦體:長448米,寬250米,厚11.57米,鉬平均品位0.08%,呈脈狀,目前由5條線共10個鉆孔控制,其沿走向和傾向均未完全控制。厚度與品位變化系數(shù)分別為40%、70%。礦石為硫化礦。從地表礦化蝕變情況及鉆孔見礦情況,基本確定礦體走向為20°,傾向北西,傾角在20-24°。
30號礦體:長260米,寬193米,厚12.55m,鉬品位0.07%,由三條勘探線共5個鉆孔控制,厚度與品位變化系數(shù)分別為34%、11%。礦石為硫化礦。
4 礦石特征
4.1礦石結構構造
輝鉬礦在砂質板巖中呈鱗片-隱晶結構、交代假象結構;細脈狀、不規(guī)則細脈狀構造、細脈-浸染狀構造等。
4.2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的礦物成分及共生組合:
光薄片資料顯示,礦石的金屬礦物成分主要為輝鉬礦、黃銅礦、黃鐵礦、假象褐鐵礦。輝鉬礦多呈0.01-0.3mm顯微鱗片-鱗片狀一片狀,少數(shù)為隱晶狀,局部聚集成不規(guī)則集合體。反光鏡下輝鉬礦具Ⅲ-Ⅳ級反射率、低硬度、強非均質性、易磨光、灰白色-灰色、極強雙反射和反射多色性。
黃銅礦0.05-0.3mm不規(guī)則狀,多沿裂隙面不均勻分布,與黃鐵礦、輝鉬礦具共生組合關系。
黃鐵礦0.1-3mm,半自形粒狀,分布不均勻,部分沿裂隙充填,部分沿裂隙兩側呈浸染狀,常聚集成不規(guī)則狀集合體。
5 圍巖蝕變
鉬礦體賦存在砂質板巖、變質粉砂巖中,鉬礦化以細脈狀為主,總體形成細脈帶。圍巖主要有黃鐵絹英巖化和云英巖化等。
黃鐵絹英巖化:原巖中鋁硅酸鹽礦物全部被絹云母、石英集合體交代。絹云母呈鱗片狀集合體,重結晶的石英呈齒狀鑲嵌集合體與絹云母集合體相間分布。
云英巖化:在砂質板巖中和細粒花崗巖中見,常分布在細粒花崗巖內外接觸帶。原巖中鋁硅酸鹽礦物被白云母、石英交代,僅殘留少量鉀長石。白云母呈片狀集合體,少量呈1mm變斑晶,沿解理分布。細粒磁鐵礦為黑云母被白云母交代折出鐵質,石英呈等軸粒狀鑲嵌集合體與白云母集合體相間分布。
6 礦床成因
綜合分析研究礦區(qū)勘查成果資料,達來敖包鉬礦床在時間上、空間上、成因上與深部隱伏的細?;◢弾r關系密切,而與大面積出露的二疊紀花崗巖關系不大。輝鉬礦主要以細脈浸染狀產于深部隱伏的細?;◢弾r之中或與巖體接觸的寶力高廟組變質砂巖、變質粉砂巖中。礦體及圍巖中,云英巖化、硅化、黃鐵礦化比較強烈,并具同心式或對稱式的特征,表明成礦作用與巖漿熱液的多次活動有關。北東、北西和近南北向構造是主要的控礦、容礦構造。
綜上所述,達來敖包鉬礦床為巖漿或巖漿期后與熱液有關的熱液充填或充填交代型礦床,成礦元素以W、Mo為主,Ag、Cu、Pb、Zn次之,成礦時代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7 找礦潛力淺析
綜合區(qū)內地質、物探、化探等資料及近年來在本區(qū)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礦床、礦點資料,認為本區(qū)既有高溫元素W、Sn、Mo的聚集和成礦,又有中低溫元素Cu、Ph、Zn、Ag的礦化。達來敖包鉬礦床就目前勘查結果,已達中型或大型,顯示了本區(qū)鉬較好的成礦遠景。
達來敖包南AS3-2化探異常區(qū),成礦地質背景及成礦環(huán)境與達來敖包鉬礦區(qū)相似,結合已取得的找礦成果,認為該區(qū)資源潛力較大,應繼續(xù)進行深入的找礦研究,以期在礦區(qū)深部和南部有所突破。
礦區(qū)中成礦元素W、Sn、Mo、Bi元素異常套合較好,組成內帶,近礦指示元素Cu、Zn、Pb形成中帶,而遠程指示元素Ag、As、Sb以內帶為中心形成范圍更大的異常,各類元素疊合較好,各元素具有與斑巖型銅礦床相似的水平分帶特征。與烏日尼圖鉬礦相比成礦地質條件相似,與烏蘭德勒鉬礦處于同一成礦帶,因此預測該區(qū)深部也可能存在斑巖型鉬、銅多金屬礦。
綜上所述,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強烈而廣泛得多金屬礦化等因素,預示著本區(qū)巨大的找礦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