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金禮嬴《觀音圖》中鸚鵡架極像古人用的燈架,底部的座子與桿身與鳥籠形成和諧的對比,布局疏密有致,纖細中略帶穩(wěn)重敦厚之感。在底部站牙上施以拐子花樣,少許裝飾,使整體顯得樸素、清秀,唯一欠缺的是底部站牙與鳳前無法呼應(yīng),于是在復(fù)原該鸚鵡架的過程中另外設(shè)計了一種底部帶鳳前的站牙。雖然無法盡善盡美,但仍能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和材質(zhì)結(jié)合的妙處,不得不為古人的創(chuàng)造力折服。
關(guān)鍵詞:《觀音圖》 鑒賞 復(fù)原 鸚鵡架
家具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它不僅僅是一件家具,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了每個時代、各民族的精神內(nèi)涵,為我們研究歷史、文化、藝術(shù),甚至政治,經(jīng)濟提供了大量的線索。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著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其中家具文化作為這個藝術(shù)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shù)成就對東西方都產(chǎn)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1]。尤其是明清家具,以其沉靜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學(xué)風(fēng)范,成為世界家具寶庫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深深打動了筆者。因此筆者想深入了解明清家具,并親手復(fù)原制作出一件來。筆者選擇復(fù)原了金禮贏所作《觀音圖》中的鸚鵡架(圖1)。
金禮嬴(1772—1807),字云門,山陰人,嘉興王曇繼室。在清代女畫家的群體當(dāng)中,金禮嬴的技能是比較全面的,人物、山水、樓臺、花卉,都有獨到之處,尤其是畫佛像,傳神之妙,可以說是同時代女畫家中的佼佼者[2]。
《觀音圖》紙本設(shè)色,縱111.6厘米、橫44.1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畫中觀音坐在獅子身上,面容端詳、秀發(fā)委肩,諦視著伏地爬行玩耍,作民間嬰孩狀的善財童子[3]。觀音神態(tài)靜穆,面部略加烘染,衣紋線條流動,已含人間生活氣息。用筆工細,觀音衣紋及獅子,均有淡墨勾線,長發(fā)濃墨,頗為醒目。觀音、童子、鸚鵡三者神態(tài)相互呼應(yīng),畫面呈清淡高雅之氣,是觀音繪畫題材中的佳作。
這里的重點是鸚鵡架。該架像極古代用的燈架,此處用來做鸚鵡架,頗有一番情趣。在古代能用此精致華麗的鳥架養(yǎng)鸚鵡的,必定是大戶人家,但在此畫中,鸚鵡架旁邊畫的不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卻是觀自在菩薩,神態(tài)悠閑、溫和,儼然少了神佛的莊嚴(yán)肅穆,多了一份人間生活的氣息??梢娪兄揖叩囊r托,更顯整幅畫中特有的文人氣息,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
明清家具有著嚴(yán)格的比例關(guān)系,其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tài)的比例都極為勻稱和協(xié)調(diào),造型簡潔大方,卻不失華美[4]。該鸚鵡架亦如是,其底部的座子與桿身再與鳥籠形成和諧的對比,布局疏密有致,纖細中略帶穩(wěn)重敦厚之感。在底部站牙上施以拐子花樣、頂部雕有鳳首,少許裝飾,使整體更顯得樸素、清秀,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在這里筆者覺得唯一欠缺的,即為底部站牙與鳳首無法呼應(yīng),所以另外設(shè)計了一種底部帶鳳首的站牙,雖不能與畫中媲美,但仍有其可取之處。下文主要闡述了該鸚鵡架的復(fù)原過程。
一、前期工作
(一)設(shè)計與畫尺寸圖
根據(jù)圖中人物和鸚鵡架的大致比例,可以估算出,該鸚鵡架大約在2m左右的高度。且考慮到鸚鵡站架底端一般是與人視線齊平的,所以鸚鵡站架底端應(yīng)該在離地面165cm高度左右。用CAD,反復(fù)試驗,畫出最適合的比例。逐步將尺寸圖確定。因為此處站牙的花紋與頭部以及整個鳥籠都沒有什么聯(lián)系,所以另外設(shè)計了一種站牙。下面將原本的站牙標(biāo)記為A站牙,新設(shè)計的站牙標(biāo)記為B站牙(圖2)。
(二)置辦工具、材料
據(jù)分析,該鸚鵡架籠子部分可能為竹子、紫銅材料。底下桿子、站牙等部分為木質(zhì)。因為紫銅比較貴,所以先置辦了竹子和木料。
工具:工作臺、臺鉗、角尺、軟尺、鋸子、線鋸、錘子、鉗子、鑿子、刨子、小刀、銼刀、砂輪機、鉸刀等一系列制作用具。這里臺鉗比較重要,貫穿著整個制作過程,它能起到固定零件的作用,所以必不可少。
(三)實驗
制作過程中其難點在于鳥籠的制作,因為其彎曲幅度比較大?,F(xiàn)在一般鳥籠均為竹子制品,所以先用毛竹實驗一下,如果成功即可,不行再改用紫銅制作。
毛竹的彎曲強度從最內(nèi)層竹黃處向最外層竹青處逐漸增大。其中最外層竹青處彎曲性能遠遠高于最內(nèi)層竹黃處[5],但由于竹青韌性沒有竹黃好,所以彎曲的時候容易開裂,必須先將外面的竹青剝?nèi)?。加熱彎曲法快捷、省時、省力。加熱的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是火燒加熱法。為了避免竹段稈皮燒黑損壞,一般不用有黑煙的燃料,多用炭火。溫度一般控制在120℃左右,當(dāng)稈皮上烤出發(fā)亮的水珠—竹油時,再緩緩用力,將竹子彎曲成要求的曲度,然后用冷水或冷濕布擦彎曲部位促使其降溫定形[6]。這里手工制作并無上述的條件,只能用蠟燭代替。先將竹子劈成條狀,再將外面的竹青剝?nèi)?,這里點上一根蠟燭,將需要彎曲的部位在外焰上烘烤,烘烤一段時間后再放入涼水里冷卻,如此反復(fù),盡量將彎曲度往圖紙上靠,但是由于彎曲度太大,竹子實在彎不過去,所以實驗失敗,只能改為紫銅材料來做。
二、制作流程
(一)零件制作
1.鳥籠制作
鳥籠材質(zhì)確定為紫銅,公元前3000至2000年,銅的冶煉達到了全盛時代,人類能熟練地完成,而且恰到好處地控制配比和溫度,利用爐渣液和銅液的不同流動性、不同比重達到分離銅液,做出精美的器具[7]。該鳥籠在古代,可能是以銅汁澆鑄到模具里的辦法制作出來的。這里條件有限,只能買成形的銅條,來捶打成形。銅的延展性非常好,但想要捶打出圖紙上鳥籠的彎度,還是需要很高的技術(shù),并且也不能保證能制作出一模一樣的零件。所以將鳥籠分開制作,這樣更加方便捶打出一模一樣的零件。如(圖三):①號需要4個,②號需要4個,③號需要8個,④號需要8個。
根據(jù)圖紙尺寸,算出每個零件需要的銅條長度。用剪刀剪好。
制作1號零件:首先將銅條用手握成大致形狀,然后再將其架在工作臺的格擋上,用錘子慢慢錘打成型。
制作2號零件:由于卷曲的地方很難掌握,需要借用工具輔助(靠模、鐵墩子),將需要彎曲的地方放在凹槽之間,再用榔頭錘擊需要彎曲的地方,反復(fù)和圖形進行對比,直至基本接近為止。
制作3號零件:和制作2號零件方法基本相同
制作4號零件:因為該零件有直角,紫銅雖延展性很好,彎曲的時候外部肯定會有比較大的弧度,這樣會影響美觀。所以用鋸子先在需要彎的內(nèi)角位置鋸出一個槽,便于彎成直角,使外圍圓弧最小。
焊接:焊接需要的工具成本比較大,所以只能拿到做銅焊的地方進行焊接,現(xiàn)在大多都是黃銅焊接(因為黃銅含有鉛、錫、錳、鎳、鐵、硅等成分,所以強度、耐磨性比較好,一般用作焊接等),和紫銅有色差,焊接的時候,由于受熱有的地方還變黑了。后期需要將顏色處理成一樣。這樣配上鏈子,再進行鉆眼連接,鳥籠就制作完畢了(圖4)。
2.頭部制作
首先需要根據(jù)尺寸圖,在木料上畫好樣子,將其固定在臺鉗上,用鋸子先鋸直線部分。再用線鋸鋸曲線部位。在鋸的同時要留意反面是否鋸得和正面一樣對齊,將大致形狀鋸出來即可。
用小鑿子將多余的地方鏟掉,慢慢將形修出來。修出來后,表面還很粗糙不平滑,這就需要用砂輪機將其毛糙的地方砂掉,盡量砂圓滑。
由于木材比較硬,砂輪長時間打磨,會產(chǎn)生熱量,產(chǎn)生燒傷,所以出現(xiàn)黑色的斑,用砂紙打磨掉即可。此外砂輪機畢竟是機器,會出現(xiàn)控制不好而不可避免打磨過度,或打磨不足的現(xiàn)象。所以仍舊需要用砂紙,手動再打磨一遍。這樣,頭部就制作完成了(圖5)。
3.站牙制作
根據(jù)圖紙,在稍硬的紙板上畫出兩種站牙的1:1紙樣,將兩種站牙標(biāo)號為A號,B號。然后再在木料上沿著紙樣畫出來。每種需要畫4個。用線鋸按照線跡將大致形狀鋸出來(和制作頭部的方法類似,如圖6)。
再劇A號站牙的時候,由于沒有想到用打眼掏取的辦法,所以從外面鋸斷從而將里面的掏取出來。這樣外部就有了裂口。只能收集一些木屑和上AB膠,涂在裂口處。等到后期打磨,就看不出來了。此外由于技藝不嫻熟,所以再鋸比較細小的地方的時候,很容易將其弄斷。將AB膠1:1混合攪勻,將其黏合上,塞上木塊做支撐。過24小時之后才可拿下粘牢。另外,木料本身就是用膠黏合成塊的,所以有的地方會很容易斷裂,斷裂的時候也需要用AB膠黏合。
吸取了上面的經(jīng)驗,去請教木匠,得知了打孔掏取的辦法。用電鉆將要鋸開的地方鉆個孔,將線鋸伸入孔中即可掏鋸。這樣可以避免將木頭鋸斷。
將所有的站牙全部鋸好,將斷裂的地方用膠黏好。開始修型、打磨。
首先是初步打磨,即將鋸好的站牙多余的地方用小鑿子、銼刀鏟平,再用小刀將邊緣倒角。
接著進一步打磨,用砂紙、銼刀、鉸刀等工具。砂紙主打磨倒角等圓的地方,銼刀打磨平面,鉸刀主要是打磨比較小的、銼刀、砂紙無法打磨到的圓弧地方。
4.桿子、底座制作
因為桿子、底座都屬于比較大的零件、需要比較大的工具和料,所以自己無法完成,只能找做家具的廠家代做。
(二)打磨整合
將膩子和固化劑混合,比例為10:1,涂抹在鳥籠和頭部的連接處,過一刻鐘膩子變的半干后,用小刀將多余的部分刮去,然后用砂紙打磨。此外,由于木料本身的軟硬問題,和下手輕重問題,有些地方會有凹槽影響美觀。將所有地方檢查一遍,有需要填補的地方,這里也需要膩子來補平,再進行打磨(圖7)。
在古代家具連接的地方都是榫卯插銷結(jié)構(gòu)的,其內(nèi)里結(jié)構(gòu)十分復(fù)雜,這里不能完全復(fù)原得一模一樣,只能用膠水連接。然而由于桿子是圓柱形的,而站牙與柱子接觸的那面是長方形的,所以接觸的地方只有一個點。膠不容易黏住,所以要將桿子與站牙黏合的接觸面擴大:先將站牙與桿子對齊,用鉛筆在桿子上做出記號,利用角尺,畫出四條垂直的線。再用砂輪機將需要磨平的地方,沿著畫的直線打磨成一個平面。這樣擴大了涂膠的面積,更加容易粘牢固。
(三)噴漆、上色、上蠟 后期打磨
去漆器廠買點色漿回來自己刷,將色漿倒入小盆內(nèi),用刷油漆的小排刷,將整體都刷上色漿,這里務(wù)必要涂勻。等到第二天全部晾干,再刷一遍,再晾干一天。
由于全部出自手工,所以前期打磨難免會有不均勻的地方,也不能做到完全平滑。再加上木料本身是由不同木材拼合而成的,吸附顏色的強度也不同。所以后期仍舊需要打磨,要盡量將所有的地方顏色打磨得統(tǒng)一起來。打磨的砂紙要選擇細一點的,“240”的砂紙。不能用太大的力氣。否則色漿就會被打磨掉(圖8為打磨前后對比圖)。
色漿實為里漆,面漆為聚氨酯調(diào)和漆,該漆由于是參入固化劑的,很短的時間內(nèi)會干燥,很難控制好。另外由于手工刷漆,會使得表面不均勻,缺少光澤,所以最好拿到漆器廠進行噴漆。
(四)后期組裝
最后將所有做好的部件組裝在一起,整個鸚鵡架就完成了(圖9)。
三、結(jié) 語
明清家具的特點及其所蘊含特有的文人氣息,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是中國古典藝術(shù)史上的瑰寶,對它們進行縱向的對照比較,橫向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民間工藝美術(shù)的發(fā)展脈絡(luò)。遺憾的是,筆者能力有限,在復(fù)原鸚鵡架的過程中,從材質(zhì)到結(jié)構(gòu)再到榫卯等各個局部,只能做到外觀上形似一二,無法盡善盡美。但親手復(fù)原一件家具,筆者仍能體會到文人的幽雅氣質(zhì),能工巧匠的精美工藝,傳統(tǒng)藝術(shù)文化和材質(zhì)結(jié)合的巧妙,令人嘆為觀止,古代無不為古人的創(chuàng)造力而折服。
參考文獻:
[1][4] 虞文玲.淺議中國明清家具的特點及其人文氣息[J].美術(shù)界,2011(03)
[2] 佚名.中國書畫報[N].2005(12)
[3] 揚義.從文化原我到文化通觀[J].文學(xué)評論,2003(04)
[5] 程秀才.竹材的彎曲性能及浸漬塑化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4
[6] 唐開軍,史向利.竹家具的結(jié)構(gòu)特征[J].林產(chǎn)工業(yè),2001(01):27
[7] 張虎勤.古代文明的精華——煉銅技術(shù)[J].中國化學(xué)教學(xué)參考,1999(12)
作者簡介:
竇艷,西北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shù)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