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本隆則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汽車工業(yè)還沒有很發(fā)達時,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張自行車票,能夠購買一臺自行車都是件大事。那時中國還被西方媒體稱作自行車大國,電視紀錄片中每天早上浩浩蕩蕩的自行車大軍也顯得很壯觀。
但是有了自行車就會有停車的問題,因為太多的亂停亂放,在很多城市人們對于亂放自行車都見怪不怪了。其實亂放自行車的問題不光中國有,日本的這個問題也很突出。
首先日本也是自行車大國,上個世紀60-70年代,自行車在每個家庭都是重要的物品。就算現(xiàn)在每個家庭有一輛汽車,但是自行車更是必備品,上下學(xué)或者前往家附近的超市,一般都不用汽車,家庭主婦騎一輛自行車去就解決了。
每天早上在大阪的各個地鐵入口,還有輕鐵的車站前,都會被自行車放滿,有時連路也不能通過。離我家最近的地鐵站,一天最多(比如星期天)大約有3000多輛自行車放在那里。明明旁邊就是自行車停放場,有人為了貪圖方便,也為了不出100日元(人民幣7元)的停車費,就隨便把自行車放在路旁。車站前還有個很大的超市,每天都要派人去整理自行車,否則人也進不了超市。
其實為了防止亂停自行車,大阪府以下各個市區(qū)都設(shè)有專門的沒收自行車的別動隊,每個星期都要不定期到各個車站去沒收胡亂停放的自行車,自行車如果被沒收的話,要到離開市區(qū)很遠的地方去取,費用呢大約4000日元(280元人民幣),這個包含罰款以及保管費??墒瞧毡救司褪呛軕?,寧可被沒收,也不愿挪動幾步去把自行車存到車站前的停車樓去,并且很大的禁止停車的牌子就放在前面。
前一段時間,我從金澤回到大阪,坐地鐵回到家時已經(jīng)是晚上7點多,正好有個女的對著一大堆的自行車生氣。我還以為她像我一樣對這些不好的現(xiàn)象生氣,就聽她說道:為何要堵我路,我怎么去拿我的車啊。接下來這位大阪大媽的舉動更令我驚奇,她抬起腳踹開周圍的自行車,徑直走向她的自行車,開了鎖揚長而去。真服了她。
后來問了一下周圍的鄰居,原來大家都差不多——一般早晨從家里出發(fā),首先把孩子送走,或直接來到車站前的超市,停完車以后坐電車去上班。下班以后,先去接孩子,然后去超市買東西,最后回家。晚飯的時間寶貴,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費,所以也顧不得社會秩序、道德底線了,車停哪里方便就停哪里。
我致電詢問大阪府有關(guān)部門后得知,亂停自行車已經(jīng)成為公害。在大阪府內(nèi)的東大阪市等地每天要收繳約5000輛自行車,而每一輛車的管理成本約為100日元。為了自行車,一年要花費1億日元左右的預(yù)算(約700多萬人民幣)。很多地方已經(jīng)想方設(shè)法地采取措施加以對應(yīng),但是收效甚微。如果要增加設(shè)定禁止停放的區(qū)域,也要考慮公共利益(如公園、走道等不能設(shè))。
話再說回來,大阪的人很剽悍,講話也不留情面。我家附近的地鐵站前的超市最近又聘了一位老人協(xié)管員來幫助整理自行車,那些亂停自行車的看見老人來,就會呵斥道“不要管我”,然后我行我素地停放自行車。
在哥本哈根會議以后,環(huán)境問題已經(jīng)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在日本,汽車的營銷點是電動環(huán)保,也提倡自行車代步。自行車的推廣是好事,但停放在哪里也是一個問題。
有時候講日本人的素質(zhì)高,守紀律——但是要看在什么地方。日本人犯渾的時候比中國人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