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楠
陳丹青讀罷此書,認為孫佩蒼的故事“實在是民國的傳奇,是畫界的美談,是一份迄今未明了的家族疑案,更是中國近代史屢見不鮮的糊涂賬”。
畫家陳丹青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有段經(jīng)歷讓他記憶深刻:1978年秋的一天,油畫系的老師帶全班同學去美院的陳列館倉庫觀看三十余件歐洲19世紀的油畫原作。彼時“文革”甫歇,能在學校親見中國收藏的歐洲油畫真跡,委實讓學生們驚訝。老師告訴大家,這批畫并非是老院長徐悲鴻留法期間所購,而是北洋時期一位駐法官員在巴黎自費買下收藏的。陳丹青由是記住此事,但當時并未起念詢問那位藏家的名姓。
一晃32年過去,巧合發(fā)生在2010年冬天。畫家楊飛云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舉辦的“面對原典”畫展,陳丹青被一幅徐悲鴻臨摹倫勃朗的名篇《參孫和大莉拉》吸引,他問楊飛云如何得到這寶貝的,楊飛云便將站在畫側(cè)的孫元介紹給陳丹青說,此畫是孫先生家慷慨出借。陳丹青向前握手,幾句話后竟得知,孫元的祖父孫佩蒼,正是陳丹青當年在美院庫藏親見的那三十余件油畫真跡的收藏者——那位“北洋時期的駐法官員”。
原來這孫佩蒼先生,被譽為“民國第一收藏家”,曾任東北大學教授、里昂中法大學校長、國民參政會參議員。他旅歐期間收購了包括列賓、庫爾貝、德拉克洛瓦作品在內(nèi)的大師原典,徐悲鴻是其至交好友。1942年,孫佩蒼在成都舉辦畫展期間離奇猝死,其大量藏品也湮沒不聞。而為了弄清祖父的故事,退休工程師孫元在61歲高齡的時候開啟了尋找祖父蹤跡的旅程。
今年4月,孫元歷時7年寫成的《尋找孫佩蒼》一書出版。陳丹青讀罷此書,認為孫佩蒼的故事“實在是民國的傳奇,是畫界的美談,是一份迄今未明了的家族疑案,更是中國近代史屢見不鮮的糊涂賬”。
深埋的家史
孫元和他祖父孫佩蒼的樣子很像,這還是陳丹青看照片時發(fā)現(xiàn)的,濃眉、雙眼皮、高鼻梁、厚嘴唇。如果不是這些年尋到的蛛絲馬跡,孫元幾乎對祖父無半點印象。
小的時候,孫元經(jīng)常去奶奶家過節(jié),對奶奶掛在房間里的兩幅油畫有極深的印象。一幅是法國畫家塔魯斯畫的有著薄如蟬翼袖口的美貌貴婦,另一幅則是那幅看起來血腥恐怖的《參孫和大莉拉》。
對孫元來說,奶奶的房間總是有禁忌,例如他永遠不能去觸碰墻角用厚厚毯子蓋住的幾個大箱子。媽媽告訴他,這些都是爺爺在國外收藏的畫,不能碰。
孫元上高中后,當了學校的團支部書記,有次想了解爺爺?shù)那闆r,但父母告訴他,爺爺是一個教授,解放前就死了,和我們沒任何關系,知道得越少越好。
孫佩蒼家人“刻意抹去上一代”的行為可以理解。作為民國隔代晚輩中的一員,孫元已經(jīng)習慣祖父角色的缺失,他隱隱感覺到祖父肯定有“歷史問題”,這讓他想知而不敢知,“把頭埋入沙中的鴕鳥式行為卻也給自己帶來安寧”。而孫元父親的所有履歷中,也從來不寫有關爺爺?shù)囊稽c信息。
“文革”期間,祖父的那些畫給家人出了難題。考慮到那一大堆醒目的、屢次被造反派質(zhì)疑的藏品會成為奶奶沉重的政治包袱,家人只好決定破“財”免災,以捐獻名義送給中央美術學院——所以陳丹青才能在美院陳列館看到那些名典真跡。
然而這次捐獻并不如意。由于當時孫佩蒼家人并未作任何清點,就任由來人將畫作及孫佩蒼的筆記信札書籍等運走,導致后來他們看到美院單方面制作的清單后搖頭不已,不少捐出的美術品都沒有登記在清單中。
“文革”結(jié)束后,依據(jù)北京市委落實“文革”被抄物資歸還的政策,孫元的父親和兩位叔叔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歸還孫佩蒼藏品的請求??刹幌肷暝V后阻力重重,經(jīng)數(shù)年周折,直到1986年,這批畫才回到孫佩蒼家人手中,孫元才終于能夠見到祖父那些豐富而精美的收藏。
立志尋找
孫元告訴《方圓》記者,也許“尋根”的欲望他一直就有。他記得曾看過一部叫《根》的影片,講一個當代的美國人為尋找自己的祖輩,到了販賣黑奴的非洲大陸,當時他對那人尋根的勇氣和決心很有感觸,自己也多次在內(nèi)心產(chǎn)生過尋根的念頭。
然而真正讓孫元立志尋找祖父的蹤跡,并越來越投入,還是因為一本書的影響。
2006年,孫元的大姐孫葳到香港省親,她們一起到徐伯陽(徐悲鴻和蔣碧微之子)家作客。回來后,孫葳給孫元帶回一本《蔣碧微回憶錄》,說書里有不少寫爺爺?shù)奈淖?,是迄今能找到的唯一的記載。
蔣碧微那本書主要寫的其實是她與徐悲鴻、張道藩之間的愛情故事,因為留法期間和孫佩蒼相熟,也捎帶寫了一些與他有關的事情,這種不經(jīng)意間的描寫,反而更顯真實。孫元一頁一頁地翻看,在字里行間掃描祖父的名字,找到了就細細地讀。
蔣碧微的書用很大篇幅介紹了那幅《參孫和大莉拉》的由來:那是孫佩蒼還在國內(nèi)時,請托徐悲鴻到德國法蘭克福博物館臨摹的。蔣碧微在書中回憶,他們在法蘭克福的那段時間,天氣一直不好,博物館里光線不足,所以徐悲鴻臨摹此畫很是費事,前后足足花費了十多天,此事也足見孫徐二人友誼之深厚。
孫元在書中了解到,祖父、徐悲鴻、張道藩、邵洵美等人都是當時“天狗會”的成員。所謂“天狗會”,是20世紀二十年代一批趣味相投的中國留學生在法國成立的一個文學藝術愛好組織。這些人大半在巴黎近郊鄉(xiāng)村租房,有的也租客棧,他們的“大本營”在盧森堡公園門前的一家咖啡館內(nèi),幾乎每天下午,他們都會去那里談天說地。
孫元也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留學日本,他很羨慕祖父年輕時的生活和心態(tài),“他們一門心思學習西方文化,特別單純,有事業(yè)心。盡管囊中羞澀,卻節(jié)衣縮食購買原典原畫,看來祖父的收藏在那時已經(jīng)開始”。有關爺爺那個時期收購畫作的細節(jié),孫元記得,奶奶不止一次發(fā)牢騷說他小氣,為了省住旅店的房費,旅行時總是坐夜班車,一根香煙分三次吸,做飯只買最便宜的五花肉,“吃到后來一見五花肉就想吐”,爺爺用包裝紙給奶奶寫信,把錢都用在買畫和去歐洲各國博物館教堂看畫上了。
后來蔣碧微與徐悲鴻婚姻出了問題,孫佩蒼始終站在“勸和不勸離”的立場上,所以蔣碧微一直視孫佩蒼為極好的朋友,當她得知孫佩蒼去世消息后,十分傷感地寫道:“這時正值重慶霧季,整日灰蒙蒙的一片,氣壓非常的低沉。忽然成都方面?zhèn)鱽砹死吓笥褜O佩蒼逝世的消息,使我們?nèi)滩蛔∧粶I下。孫字雨珊,為人足智多謀,是我們‘天狗會的軍師,他一生儉約,省下錢來專門收購藝術作品,所以他的收藏極為精美豐富。如今異地身亡,他的家屬還在險區(qū),這樣的結(jié)局,實在太凄慘了……”
蔣碧微對祖父的記錄到此為止。然而孫元的思維、情愫、疑惑和哀傷卻蘇醒過來。孫元想,蔣碧微為何說“這樣的結(jié)局,實在太凄慘”?“灰蒙蒙的一片,氣壓非常的低沉”,這些字句難道只是描繪天氣?莫非有什么不便道出的隱情……
那時起,對孫元而言,祖父的名字再不是“孫佩蒼”這簡單的三個字,而是他體內(nèi)沸騰的源自祖父的血液。他想知道祖父的生活、事業(yè)、理想、遺憾、死亡的真相及那些在成都丟失的收藏,他想弄清楚除了留學祖父還做過什么?在浩瀚的民國史中,祖父扮演的角色是善是惡、是忠是奸?
歷史沒有如果
孫佩蒼的名字,幾乎是被他的后輩生生抹掉的,關系者們小心翼翼地與他保持距離并盡量將其忘卻,后來人則全然不知史上有過此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孫佩蒼在四川的墓園,也已被夷為平地。
孫元找尋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尋人之旅上,他都是隨身攜帶著硝酸甘油,來緩解他心臟的不適。
陳丹青說:“疑點、盲點,憑孫元先生一己之力而能水落石出,意恐渺茫。說句殘忍的話:相較六十年來無可計數(shù)的冤案,南北各省更其曲折慘淡,以至渺無人知的例,委實太多太多?!?/p>
“歷史無情,人于是變得無情,無知于歷史,則人也無知。”陳丹青回憶,當年他以外人身份看那批真跡時,只是聽到“軍閥時代出洋官員所購”一句,就不再追詰,現(xiàn)在想來,這對于孫家的后代而言,是多么無情的事,尋找孫佩蒼的意義在于這“非僅是討還血肉至親的家族史,也是為撿回起碼的真相與自尊”。
2012年之前,孫元尋找祖父的成果還是零星支離。他去祖父曾經(jīng)任教的東北大學,找到了祖父的出生年月(1889年或1890年),以及一張他的照片。后來在作家章詒和所著《伶人往事》里,他又發(fā)現(xiàn)了1932年與赴歐考察的程硯秋在法國里昂大學合影的祖父身影,原來孫佩蒼于1930年12月至1933年11月期間曾在法國里昂大學擔任學校校長。
然而,在故紙堆里翻找尚存的記錄、聽兄弟姐妹核對有心無意留存的記憶,或者道聽途說搜尋走訪,搜尋都無太大進展。孫元憑著一紙身份證明,罕有單位部門愿意接待,民國時期的文件無法目睹,有時好運氣查詢到些許蛛絲馬跡,但線索細如游絲,沒法往下深尋。孫元回憶,那段時期,有關祖父的那點可憐記錄,“總覺將自己帶入一片人際稀罕之地”。
國學家牛隴菲曾在與陳丹青的書信中談及中國在歷史的記載、史料的保存和運用方面的問題,他說:“1949年以來,私有財產(chǎn)一直不得保護,公私檔案要么篡改,要么損毀殆盡,歷史成了殘篇斷環(huán),幾乎無可補綴……到了現(xiàn)在,則只有謊言和遺忘,只有匆忙與速朽,當代中國人,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僅僅茍活在現(xiàn)在。”孫元對此深有感觸。
“大海撈針”了幾年之后,2010年,在“面對原典”大展上與楊飛云、陳丹青等人交流后,孫元堅定了去臺灣找尋的決心。
2012年,孫元以自由行方式赴臺,查找祖父的歷史記錄。臺灣“國史館”里“簡單得驚人”的記錄,讓孫元感覺有“刻意淡化”孫佩蒼之嫌。孫佩蒼連任遼寧兩屆參政員,然而檔案中卻沒有祖父因死亡而被免除官職的公告和記錄。在“國立中央圖書館”,孫元為祖父死前正辦畫展找到了依據(jù)。在臺灣南投“國史館”文獻館,孫元找到1942年的《中央日報》刊登祖父因胃病逝世的消息,然而這與同年《時報》上刊登的祖父被暗殺的消息不符。況且,這之間竟無畫展閉幕的報道。孫元越來越覺得,祖父的離世,政治暗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而他的那批精心收藏的美術品的蹊蹺遺失,也構(gòu)成掩埋祖父歷史的理由和原因。
祖父為何后來從政,何時加入國民黨,孫元不得而知。然而孫元通過閱讀若干國民參政會文獻,確定了祖父的政治立場。祖父曾推動東北回歸民國、積極推動統(tǒng)戰(zhàn)抗日,而且曾潛伏到天津,幾乎喪命。后來奶奶曾多次聽到說法,說他后來傾向共產(chǎn)黨,遭恨了,才被害死的。
如果祖父沒有從政,而是全身心投入藝術,他和他的兒女乃至下一代可能是另一種活法。孫元有時會這樣想,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孫元明白:不要說歷史應該怎樣,而是要明白為何如此。
尋找更多的“孫佩蒼”
以前,在孫元對離世父母等長輩的思念里,幾乎不包括祖父,因為與他時空相隔,沒有他的一片紙、一個字,更沒有他的音容形象。所以當時寫書時,先是有一股氣,“覺得歷史有點不公平,人死了,畫丟了,歷史上連一個字都沒有,我就想把這事挖掘出來”,可是寫著寫著,“這個氣就變成了一種情?!睂O元告訴記者,“那是尋找的過程培育了我對他的感情?!?/p>
夜深人靜之時,孫元想起祖父的過往,“可聽見自己腦血管和心臟同步的砰砰跳動”,閉上眼,“父輩三人形態(tài)各異的字體不時掠過”。他雖無法細分祖父購買畫作、參政議政的那些歷史鏡頭,但想到祖父為收藏傾囊而出,死時竟未給自己留下棺材錢,而他的那些漂洋過海歷盡艱辛被帶回的心愛之物,卻遭受一次又一次的褫奪,導致后來連自己的名譽、名分都被剝奪——每每想起這些,孫元數(shù)次流淚。
然而遺憾的是,直到現(xiàn)在,孫元都沒能寫出祖父完整的履歷,更不要說年譜。書的出版,也僅僅是用他能夠找尋到不完整的歷史片段再現(xiàn)祖父的生平,并對祖父的死亡、藏品遺失和被歷史湮沒提出質(zhì)疑。
孫元總結(jié),尋找中,恰逢四川、遼寧兩省圖書館等處遷新址,許多檔案已經(jīng)打包無法閱覽,身為一介平民,沒有關系、背景,國內(nèi)很多重要的檔案部門他還無資格進入,而臺灣之行又深感盲區(qū)甚多。
可無論如何,他的書寫為當代所有人打開了回歸的視野。
有上海的讀者在書評中寫到,要尋找更多的“孫佩蒼”。“孫佩蒼只是民國官職年表21458人中的一個,是很小的一段歷史,但正是他們每個人的歷史之綜合,才會有令人激動的民國史”。
就像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說過的那樣:“死亡的歷史會復活,過去的歷史會變成現(xiàn)在,這都是由于生命的發(fā)展要求它們的緣故?!?/p>
而中戲圖書館沈明先生的反饋對孫元而言“簡直寶貴至極”??赐陮O元的書后,沈明發(fā)給孫元一封鄭重的郵件,孫元看到,郵件內(nèi)三頁文件紙上,滿滿地全是他對此書的勘誤、糾正和質(zhì)疑。例如:“你說你奶奶認識吳作人,而我看吳作人年譜應該是在1930年以后。你書里寫1920年你祖父去法國留學,這不對,因為11月7日他從上海港坐船到馬賽港需要兩個月時間,所以你祖父到達法國應該是1921年?!?/p>
“好一個沈先生,把我祖父留下的年頭整整砍下一年!” 很多與祖父有關的有價值的信息仍在匯集。所以,孫元告訴記者,他的尋找之旅還會繼續(xù),“我希望得到更多的反饋,我也不會拒絕任何的信息。就算有人拿出一個信息說我祖父是個漢奸,我也會好好研究。因為我始終認為,真相幾乎是道德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