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安
摘要:桃這歷史悠久的植物,因具有分布廣泛,結(jié)子繁碩的特點而較早進入古人的視眼。桃的文學意象初次顯現(xiàn)于《詩經(jīng)》,在唐代桃意象的內(nèi)容開始豐富,對桃花的敏銳觀察和描寫為后代桃題材和桃意象作品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
關(guān)鍵詞:桃;意象;唐代詩歌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繁榮的時代,這一時代,桃花意象也成為詩人喜愛的一種詩歌意象。甚至,在唐代桃意象也達到了一種頂峰,其審美意蘊也在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意象內(nèi)涵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
一、桃意象作為春天的象征
由于桃花開放于春天,芳華鮮美,爛漫妖艷,也在人們心里成為春天到來的象征。 如唐代詩人周樸《桃花》,在詩歌中,明媚的桃花,讓人注目忘懷,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又如唐代吳融的《桃花》: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何當結(jié)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
在這首詩歌中前兩句寫桃花爛漫,春到枝頭的景色,后兩句則寫因天上有桃樹一千年一開花,一千年一結(jié)果之說,照應第四句中的人間。有時間無涯,滄海變換,要及時賞盡美景之意。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桃花在春天綻放的美景的重要地位。這類詩歌還有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賀的《將進酒》等等。都是以桃來象征春天的詩歌,無不流露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對桃的贊美之情。
二、桃意象作為紅顏的象征
在《詩經(jīng)》時代,就有《周南·桃夭》便使桃花與美女紅顏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唐詩中,把桃花比作紅顏女子的作品更是屢見不鮮。比如人們最熟悉的唐代崔護詩作《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在這首詩中,作者借緋紅的桃花襯托少女的羞容,“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xiàn)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lián)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么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自此詩一出,以“人面桃花”來比美麗紅顏便成為一個永恒的經(jīng)典。又如唐代韋莊《庭前桃詩》:
曾向桃源爛漫游,也同漁父泛仙舟。皆言洞里千株好,未勝庭前一樹幽。
帶露似垂湘女淚,無言如伴息媯愁。五陵公子饒春恨,莫引香風上酒樓。
桃花是嬌艷美麗的,湘女和息夫人都是以美貌和衷情而聞名的。韋莊的這首詩用湘女之淚,息媯的無言描摹桃花的姿態(tài),可謂生動有致。借庭前一樹孤秀,幽靜的桃花,寄寓王朝末世貴族子弟“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傷情緒。“湘女淚”“息媯愁”,與身處亂世,作為沒落貴族子弟的使人心境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詩人心中的怨愁在眼前桃花上面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要消愁解恨,使人只能借酒消愁,沉浸在醉生夢死之中?!澳眱勺郑瑢懺娙伺隆跋泔L”會喚醒“春恨”,進而襯托出內(nèi)心怨愁的深重。這類詩歌在唐代有大量表現(xiàn),詩人白居易,溫庭筠等人都曾在詩作中把桃花比作“紅顏”。
三、桃意象作為桃源的象征
“桃源”即“桃花源”,是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構(gòu)建的世外仙境,是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與世隔絕,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yè),無憂無慮,千百年來一直受到文人墨客們的神往。因此,桃花往往在文人的作品里與桃源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文人雅士避世隱居的場所。比如盛唐詩人李白一生以功成身退為人生理想,他的作品《山中答俗人》就表現(xiàn)了這一理想: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詩以俗人問答的方式,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文筆,卻流露出詩人自得自足的對隱居的向往。詩中既寫出了對隱逸生活的贊美,及與桃花流水相伴的歡樂,又恰到好處的呈現(xiàn)了詩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別有一番滋味。又如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這首詩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詩的構(gòu)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此詩充滿了隱逸情趣,展現(xiàn)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與渴求。
四、桃意象作為悲情的象征
在唐代,感慨花事,傷春,悼春,惜春幾乎是一個永恒的情結(jié),桃花易落,也在某種程度上引發(fā)了詩人的思考,也被詩人自然的導向一種預設的悲情情緒中。這種悲情,除了包含自悼自憐與愛情的感傷之外,還有一種歲月流轉(zhuǎn)的感傷之情。如唐代劉禹錫《游玄都觀》與《再游玄都觀》: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游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觀并引。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改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時大和二年三月。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兩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桃花的悲情意味,桃花年復一年的依舊開落與人事衰變的不可逆轉(zhuǎn)形成鮮明的對比,桃花喻示了自然的永恒,這種永恒又常常反襯出人的追求的虛無。這類詩歌還有劉長卿的《晚桃》與元稹的《亞枝紅》等。
“桃”這種植物意象因其形色的美麗而較早進入古人的視眼,在先秦時期塑造了桃意象的雛形,《詩經(jīng)》可以說是桃文化的源頭活水。從唐代詠桃作品的發(fā)展軌跡可以看出桃意象逐漸成熟,其審美意蘊也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意象內(nèi)涵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
【參考文獻】
[1 ]彭定求.全唐詩[M].中華書局,1960
[2 ]李娜.唐代文學中的桃花意象[D].南京師大學報,2008
[3 ]姚坤.桃花意象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獨特意蘊[D].雞西大學學報,第12卷第七期,2012
[4 ]朱榮立.淺談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桃花意象[D].雞西大學學報,第12卷第七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