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后林
喜送金蛇迎駿馬,神駒更上旖層樓,此刻說馬最合時宜。說到“馬”,人們腦海里首先涌現(xiàn)的是蘊含“馬”的吉祥成語,譬如“馬到成功”“萬馬奔騰”“人強馬壯”“馬不停蹄”“龍馬精神”“千軍萬馬”“老馬識途”等等。
馬是一種比較溫順通人性的動物。在人類很長的歷史時期中,馬一直被人類視為最友好最親密的朋友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馬姓在中國是常見的姓氏之一。奔騰不息的龍馬精神是中華文化積淀中最寶貴的一部分。馬年即將到來,讓“馬不停蹄”的精神給我們更多的支撐與鞭策。
馬,從遠古的沙場塵煙中馳騁而來,雄渾、高昂、豪邁。幾千年來,馬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誠經(jīng)歷了血與火的洗禮,隨人類的發(fā)展流動為一種精神,成就了源遠流長的神韻。一些名馬甚至與名將一樣載入史冊,使這些馬威名長存。三國時代,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又有“人中張飛,馬中玉追”之說。
馬的精神,是忠誠,是高貴,是奔馳,是不可征服。馬的神韻,則是馬在與人類同生死、共榮辱的歷史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奉獻美的史詩。馬的忠誠本質更是令人贊嘆不已。馬被人類馴服后,就成為了人們生存中的助手。
馬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馬居六畜(馬、牛、羊、雞、狗、豬)之首,是因為無論在游牧文明還是農(nóng)耕文明中,馬都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幫手,或者說馬就是生產(chǎn)力的標志。一直到近代社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尚未普及機械化之前,馬幾乎包辦農(nóng)村的一切繁重工作。以至今日,在發(fā)展不平衡的國家一些落后地區(qū),馬仍然是主要的生產(chǎn)力量,因而被農(nóng)民視為家庭中的重要成員。
歷史上有許多詠馬的藝術珍品:舊石器時代有些巖畫上面有馬,戰(zhàn)國秦漢的瓦當上面有馬,從秦開始的很多俑類都有馬(如秦兵馬俑、漢景帝陽陵的小馬、唐三彩馬、元代車馬等),還有些漆器上也繪有馬的紋飾。而要說到青銅器中的馬,不得不提到現(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它是東漢青銅藝術的杰出代表。一匹千里馬正在疾馳飛奔,它體態(tài)健美,昂首揚尾,張口嘶鳴,三足騰空,右后蹄下踏著一只飛鳥。飛鳥展翅欲飛、驚愕回首。一切都發(fā)生在瞬間,卻給人以無比寬闊的想象空間。中國古代匠師運用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以豐富的想象力、精巧的構思、嫻熟的匠藝,把奔馬和飛鳥絕妙地結合在一起,以飛鳥的迅疾襯托奔馬的神速,造型生動,構思巧妙,將奔馬的奔騰不羈之勢與平實穩(wěn)定的力學結構凝為一體,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馬自從活躍在戰(zhàn)場之后,便成為中國歷代畫家描繪的傳統(tǒng)題材之一。早期畫馬造型強調雄壯之體格、健勁之筋肉,以展現(xiàn)雄健陽剛之美。宋元時期,文人畫潮興起,畫馬崇尚回歸自然,追求蕭散清逸之趣。明清以來,更是不乏畫馬之精品,如南京博物院藏的艾啟蒙所畫《八駿圖》,一直藏諸深宮,極少向外披露。其尺幅之大、裝裱之精,甚為罕見,具有很高的文獻與藝術價值。所繪八馬與真馬一樣大小,均為中亞等地進貢清王朝的罕見名馬,對景寫生,神形各異、栩栩如生。每幅皆可單獨成畫,八幅合一又可為一組大型聯(lián)畫,畫幅巨大、氣勢恢弘,實為不可多得的繪畫精品。
古代建筑,包括主體建筑、附屬建筑和窗體頂端裝修,大多與馬有關。例如,座座文廟都有下馬碑,許多大戶人家安有拴馬石,眾多封火墻做成馬頭形。至于建筑裝修中的大量木雕、石雕、磚雕、灰雕等部件,“祿馬扶持”圖案比比皆是。在龐大的下馬碑家族中,立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順府文廟者,造型最美。
馬,對人類社會進步和文明的發(fā)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還是給國家安全做出的犧牲,都是人們有目共睹的。在華夏浩浩的青史中,到處都活躍著馬的颯爽英姿。滔滔江河上赤兔騰空,巍巍山岳間烏騅追風,承載著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英雄業(yè)績。
馬,負載起人們無窮無盡的愿望與夢想:或騰或躍的進發(fā)力,或拉或負的耐久力;馳騁沙場,風馳電掣,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速度;不低頭、不返顧、不徘徊、毅然向前向上、永遠昂首揚尾的生存態(tài)度;正義、忠誠、善良、協(xié)作的品格;威武、雄壯、飄逸、灑脫的氣度;健康、歡快、輕松、自在的情緒;即使衰老了,依然是志在千里,不用揚鞭自奮蹄;即使病弱了,上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幾乎所有能想得出來的長處優(yōu)點,人們都愿意交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