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時下最熱門的審美符號,“小清新”無疑是一個。網(wǎng)上網(wǎng)下,隨處可見小清新,無人不知小清新,有“80后”處皆有小清新,以至于還產(chǎn)生了另一個群體——“最煩小清新”。
雖然文化風尚總是互相影響,但蜂擁而至的模仿難免讓人倒了胃口。有段子說,小清新“至少毀了兩種衣物:格子襯衫和棉布長裙;至少毀了兩個景點:麗江和鳳凰”。的確,如若想象力孱弱、創(chuàng)造力缺失,如若只知跟隨、不愿深入,反而會在追求個性的時候喪失了個性,讓小清新退化成膚淺的符號,變成矯情的無病呻吟。
光有小清新也是不夠的。只是沉浸在個人小世界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是感傷于個人哀樂而無法仰望群星,最終會失去了更深刻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就算走遍天涯海角,也不過是在顧影自憐。而對于一個時代而言,小清新成了追逐的對象、流行的風尚,求平求淡求憂傷,更有可能讓文化失去活力。試想,宋詞如果沒有銅琵琶唱大江東去,而只有紅牙板歌曉風殘月,怎能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象征?
作為個人的審美追求,小清新可以有。但在整個時代的文化建構中,或許,只有走出“一個陽光照射的角落”、走出“一個人孤獨的時刻”,才能真正找到除了“你離開我”之外人生旅程更重要的意義。(金蒼《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