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君 (山東省煙臺市獸藥監(jiān)察所 264001)
檸檬酸添加劑對肉雞生產性能的影響
鄭曉君 (山東省煙臺市獸藥監(jiān)察所 264001)
選取600只愛拔益加肉雞,研究日糧添加0.5%檸檬酸對肉雞生產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對照組和試驗組肉雞全程采食量分別為3909.11±174.26、3947.21±182.38g/只(P>0.05),平均出欄體重2152.61±117.36、2348.32±124.17g(P<0.05),增重2113.03±106.31、2308.31±111.32g(P<0.05),料肉比1.85±0.14、1.71±0.12(P<0.05),成活率90.61±3.75、98.52±5.54%(P<0.05),發(fā)病率11.73±2.46、5.26±0.41%(P<0.05),藥費1.59±0.37、0.82±0.33元/只(P<0.05)。
檸檬酸 肉雞 生產性能
檸檬酸是一種重要的有機酸,又名枸櫞酸,無色晶體,常含一分子結晶水,無臭,有很強的酸味,易溶于水。檸檬酸是有效的飼料酸化劑,也是高效、無污染、無殘留的保健型畜禽促生長劑,在飼料中應用十分廣泛。日糧中添加檸檬酸,可以改善日糧的適口性,降低胃腸的pH 值,減少腹瀉,加強對蛋白質的消化,提高飼料轉化率,提高生長性能。為了進一步觀察和驗證檸檬酸對肉雞的飼喂效果進行了試驗。
1.1 試驗動物與試驗設計 選擇發(fā)育正常的愛拔益加商品代公母混合雛雞600只,隨機分為2個組,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0只,每組又等分為3個重復組,每個重復組100只。
1.2 試驗日糧與飼養(yǎng)管理 肉雞按日齡分為0~21日齡和22~42日齡2個階段飼養(yǎng),肉雞日糧使用某品牌肉雞顆粒飼料,試驗組和對照組基礎日糧與營養(yǎng)水平相同,試驗組日糧中添加0.5%檸檬酸,各階段試驗日糧的組成和營養(yǎng)水平見表1。試驗雞群分圈地面平養(yǎng),自由采食與飲水,按照免疫程序注射各種疫苗。
表1 試驗日糧的組成和營養(yǎng)水平 (%)
1.3 試驗時間及地點 試驗在牟平區(qū)某肉雞養(yǎng)殖場進行,肉雞飼養(yǎng)試驗時間:2013年9月8日至10月19日,共42d。
1.4 測定指標 (1)成活率:從試驗開始到結束,觀察并記錄雞群的健康狀況,記錄死亡雞數。計算雞群成活率。(2)增重:在0、42日齡稱各試驗組雞的組重,并計算全期每只雞的平均增重,并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3)料肉比:記錄各組雞的采食量,計算全期每只雞的平均日耗料量。并計算料肉比,比較各組的料肉比。(4)發(fā)病率:在肉雞42d飼養(yǎng)時間內,記錄肉雞出現各種疾病病例的數量,計算雞群發(fā)病率。(5)藥費:記錄各組全程雞的藥物使用情況,并計算藥費,比較各組的藥費開支。
1.5 統(tǒng)計方法 試驗數據均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13.0對試驗數據進行配對T檢驗。
肉雞飼養(yǎng)全程42d出欄,試驗組日糧添加0.5%檸檬酸后,肉雞全程采食量比對照組提高38.10g,提高了0.97% (P>0.05);平均出欄體重和增重比對照組均提高195g,提高了9.1%(P<0.05);試驗組成活率比對照組提高了7.91%(P<0.05)。試驗組料肉比和發(fā)病率分別降低了7.57%和6.47%,差異均顯著(P<0.05);每只雞藥費比對照組減少0.77元,減少了50%(P<0.05)。檸檬酸對肉雞生產性能的應用效果詳見表2。
表2 檸檬酸對肉雞生產性能的影響
試驗表明,日糧中添加0.5%的檸檬酸對肉雞具有很好的促生長效果,可以顯著提高肉雞出欄體重、增重和成活率,顯著降低雞只料肉比、死亡率和藥費。檸檬酸是動物體內三羧酸循環(huán)中的一種中間產物,可直接參與體內代謝,為動物提供能量;同時檸檬酸具有配位作用,促進機體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檸檬酸的促生長機理可能與其他酸化劑有不同之處,還需要對其促生長作用機理進一步深入研究,為畜禽生產合理使用提供理論依據。
[1] 蔣秀全. 肉雞日糧中添加檸檬酸的效果研究[J]. 養(yǎng)殖技術顧問. 2011(7): 244-245.
[2] 孫小琴, 呂永壽, 江中良. 高溫蛋雞日糧添加檸檬酸的效果研究[J]. 中國禽業(yè)導刊,2000(6): 17.
[3] 程廣鳳, 駱仲明, 錢海兵. 日糧中添加檸檬酸對雛雞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 青海畜牧獸醫(yī), 2005,35(3): 11-12.
[4] 梁俊榮. 日糧中添加檸檬酸對雛雞生長的影響[J]. 畜牧與獸醫(yī), 1997,29(4): 163-164.
[5] 譚芳. 日糧中添加檸檬酸對肉雞生產性能的影響[J]. 獸醫(yī)大學學報, 1992,12(4): 377-380.
S816.79
A
1007-1733(2014)06-0016-02
201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