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
幾乎每個風味小吃,都有段傳奇的來歷。比如說鍋盔吧,傳說這種干面餅的發(fā)明者居然是諸葛亮。當年諸葛亮剛出山,與曹軍鏖戰(zhàn)于博望坡,軍中有糧,但是沒水。關羽說,這仗沒法打了。諸葛亮說,別介,我有轍。你弄一點水來,把面和成硬塊,烤吧,熟了就能吃。關羽試了試,別說,不僅能吃,味道還不錯。因其形狀像頭盔,所以起名“博望鍋盔”。
南京板鴨也誕生于戰(zhàn)場。南北朝梁武帝時,侯景叛亂,大軍圍攻南京。市民要給守城士兵送鴨子吃,就把鴨子煮好,晾干,打成捆,再捆在門板上抬上城墻。士兵們餓了,拿水稍微煮煮就能吃。因為用了門板,所以叫板鴨。板鴨,可稱得上是后來方便食品的鼻祖。
戰(zhàn)場似乎總是催生食品新概念的舞臺。南宋初年,女將梁紅玉率軍在長江阻擊金兵,大戰(zhàn)四十八天,擊鼓退金兵的段子至今流傳。得勝之后,梁紅玉感激三軍用命,命人烘制當地的美味糕餅,犒勞將士。梁紅玉說,這糕餅是自己的點點心意,就叫“點心”吧。于是,“點心”這個名詞就流傳下來了。
這些記載,有的有據可查,有的只是傳說。小吃本是起自民間,是百姓用最有限最普通的原料,做出的最美味的食品。可一些地方的小吃淵源,一定要扯出皇帝貴族名人雅士來,這種心態(tài),好像就和名人做廣告一樣吧,拉皇帝大臣才子佳人代言,是不用付費的。不過攀龍附鳳,真是磨滅了小吃的民間色彩———它的精髓,本在民間。
前些日子,有老北京的小吃店,賣茶湯奶酪酸梅湯什么的,號稱自己的絕招是從清宮里傳出來的。后來詢問行家,才知道清宮里不養(yǎng)小吃師傅,皇上太后想吃哪口兒了,依舊是派人出宮來買。凡是號稱自己是清宮御膳房的小吃,基本都是假的。其實這個道理應該明白,有很多東西,不高級的時候才有活力,高級了,反而沒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