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鳳,朱亞偉,2,徐 明
(1.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江蘇蘇州215021;2.現代絲綢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蘇州215123;3.常州喜萊維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常州213125)
含滌綸、錦綸纖維的涂層整理或功能整理,在熱處理時,纖維內部的染料會發(fā)生與上染逆向的熱遷移[1],部分染料會重新遷移至纖維表面,導致成品色牢度大幅度下降[2-3]。崔浩然[4]、陳榮圻[5]等已研究過分散染料熱遷移性的機理及其對色牢度的影響,邵建中[6]等運用溶度參數理論對滌綸涂層織物在生產和存儲過程中發(fā)生遷移及色變的機制進行了研究。隨著多樣化涂層整理的發(fā)展,分散染料不僅有熱遷移現象,而且有溶劑遷移現象,特別當非極性溶劑或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存在時,甚至在成品較長時間放置時也會發(fā)生[7],導致織物表面產生色花和色點[8-9]。
本研究試制了滌/錦/棉混紡織物的涂層產品,采用活性染料和分散染料染色,染色織物先經有機氟防水劑整理,再在織物反面進行水溶性PU涂層,織物正面進行油蠟涂層。發(fā)現涂層整理織物在放置15~20 d后,分散染料會向表面發(fā)生遷移,特別是深色制品,會產生嚴重的色點和色花等病疵。
本研究的目的是對染色基布進行特殊的預處理,防止織物因防水或涂層整理引起的分散染料遷移。
材料:滌/錦/棉混紡織物,滌綸、錦綸與棉的質量比為45︰15︰40,織物平方米質量為170 g/m2(常州喜萊維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白色滌綸織物(市售);PU涂層劑202(聚氨酯和非離子乳化劑組成),油蠟涂層劑806(高分子聚酯和高級烷烴組成),有機氟防水劑HS(丙烯酸氟樹脂和非離子乳化劑組成,蘇州常春藤進出口有限公司),防遷移劑H-95含固量2%(陰離子高分子樹脂組成,博約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交聯劑AM(雙官能度酸性自交聯劑和催化劑組成,實驗室自制),活性紅玉B-4BD、活性黃B-4RF、活性黑W-NN,分散紅玉S-5BL、分散黃SE-3K、分散黑ECT和分散藍FBLN(均為市售)。
設備:JJ-1精密增力電動攪拌器(金壇市金南儀器制造有限公司),EL-400立式小軋車(上海朗高紡織設備有限公司),DHG-9070A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UltraScan-XE電腦測配色儀(美國 Hunter Lab公司),Thermaplate-620色牢度和穩(wěn)定性測試儀(英國JAMES H.HEAL有限公司),涂層機(常州市奮發(fā)印染設備有限公司)。拉幅定形機(常州市創(chuàng)新印染機械有限公司)。
1.2.1 滌/錦/棉混紡織物的染色
采用先活性染料染色再分散染料染色的二浴法工藝,拼色用活性染料的配比為:活性紅玉B-4BD質量分數0.11%、活性黃B-4RF質量分數0.33%、活性黑W-NN質量分數5.00%。拼色用分散染料的配比為:分散紅玉S-5BL質量分數0.38%、分散黃SE-3K質量分數1.05%、分散黑ECT質量分數2.50%、分散藍FBLN質量分數0.30%。染色織物的顏色特征值為:L*=21.84,a*=0.37,b*=-2.18,K/S=15.42。
1.2.2 織物涂層方法
工藝I:織物→防水整理→PU涂層(反面)→油蠟涂層(正面)。
工藝II:織物→防遷移整理→防水整理→PU涂層(反面)→油蠟涂層(正面)。
工藝III:織物→防遷移整理→PU涂層(反面)→油蠟涂層(正面)。
工藝條件:1)防遷移整理:H-95 x g/L,AM y g/L,二浸二軋,軋余率90%,焙烘溫度175℃,焙烘時間3 min;2)防水整理:有機氟防水劑 HS質量濃度40 g/L,二浸二軋,軋余率90%,焙烘溫度160℃,焙烘時間3 min;3)PU涂層:PU涂層劑202,焙烘溫度160℃,焙烘時間3 min;4)油蠟涂層:油蠟涂層劑806,焙烘溫度160℃,焙烘時間3 min。涂層整理的試驗采用篩網刮印方式。
1.2.3 織物生產中的整理方法
采用工藝II的加工方法,防遷移整理和防水整理在拉幅定形機上進行,PU涂層和油蠟涂層在涂層機上生產。
1.2.4 染料遷移試驗方法
因織物上分散染料的遷移是在放置過程中出現的,為縮短試驗時間,經多次試驗和評價,采用如下方法用于實驗室試樣的評價:將整理織物(10 cm×10 cm)的正反面貼合兩塊同面積的白色滌綸織物,縫合四周,在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中于160℃處理3~10 min,測試正面和反面貼合白色滌綸織物的沾色程度,沾色程度用亨特白度和沾色等級表示。該試驗方法能模擬在放置過程中分散染料產生的染料遷移性。
1.3.1 白度和沾色等級
在UltraScan-XE型電腦測配色儀上進行測試,采用D65光源及10°視角,測試亨特白度,測試5次取平均值;沾色等級按GB/T 251—2008《紡織品 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評定。
1.3.2 升華牢度
在Thermaplate-620色牢度和穩(wěn)定性測試儀上采用GB/T 6152—1997《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耐熱壓色牢度》的方法測試織物干壓和潮壓色牢度,按GB/T 251—2008沾色和GB/T 250—2008《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評定變色用灰色樣卡》評定。
滌/錦/棉染色織物采用工藝I的涂層方法,比較整理前后織物在160℃下經不同時間熱處理,白色滌綸(白度為95.18)的沾色牢度見表1,同時未涂層染色織物的升華色牢度見表2。
表1 涂層整理對分散染料熱遷移性的影響Tab.1 Influence of coating finishing on thermal migration of disperse dyes
表2 未涂層織物的升華色牢度Tab.2 Sublimation fastness of uncoated fabrics
由表1可知,滌/錦/棉染色織物經高溫熱處理后,正面和反面的滌綸白布的沾色程度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多,反面滌綸白布的沾色較正面嚴重;經工藝I整理的織物,沾色程度更為嚴重,即涂層整理織物更容易發(fā)生分散染料向纖維表面的熱遷移。
由表2可知,滌/錦/棉染色織物經高溫潮壓處理后在15 s時的變色牢度為3~4級,在4 h時的變色牢度為4~5級,棉布正面沾色牢度僅為3級,說明所選分散染料本身的升華牢度不高。
經篩選H-95是一種較有效的防遷移整理劑,為改善分散染料的熱遷移性,滌/錦/棉織物采用工藝II的涂層方法,比較在100 g/L防遷移劑H-95中加入10 g/L交聯劑AM對整理織物染料熱遷移性能的影響,在160℃下經不同時間熱處理,白色滌綸的沾色牢度見表3。
由表3可知,與工藝I相比(見表1),采用H-95防遷移整理劑處理,在相同的熱處理條件下,白色滌綸的沾色程度較小;加入交聯劑AM,白色滌綸的沾色牢度變得更小,即白度值較高,沾色牢度等級較高。說明在防遷移劑H-95中加入交聯劑AM,對改善分散染料的遷移牢度是有利的,當熱處理時間為3~5 min時,白色滌綸的白度較高,沾色牢度等級達4級以上。
表3 交聯劑質量濃度對分散染料熱遷移性的影響Tab.3 Influence of mass concentration of cross-linking agent on thermal migration of disperse dyes
采用工藝II的涂層方法,加入質量濃度10 g/L的交聯劑AM,改變防遷移劑H-95的質量濃度,整理織物在160℃下經不同時間的熱處理,白色滌綸的沾色牢度見表4。
表4 H-95質量濃度對分散染料熱遷移性的影響Tab.4 Influence of mass concentration of H-95 on thermal migration of disperse dyes
由表4可知,當熱處理時間為5 min時,隨著H-95質量濃度的增加,滌綸貼襯白度和沾色等級的變化不明顯;當延長熱處理時間至10 min時,H-95質量濃度為100 g/L,滌綸貼襯白度和沾色等級都較好,綜合考慮選取H-95質量濃度為100 g/L。
固定防遷移劑H-95的質量濃度為100 g/L,改變交聯劑AM的質量濃度,整理織物經160℃ ×5 min熱處理,白色滌綸的沾色牢度見表5。
由表5可知,AM對染料熱遷移的影響不大,基于成本考慮選取AM質量濃度為1 g/L,但白度明顯比表4中的白度高,再次說明AM在防遷移整理中是很重要的。H-95與AM聯合使用時效果最好,即防遷移劑H-95的質量濃度為100 g/L、交聯劑AM的質量濃度為1 g/L時,其滌綸白度最高,正反面沾色牢度等級達到4~5級。
表5 AM質量濃度對分散染料熱遷移性的影響Tab.5 Influence of mass concentration of AM on thermal migration of disperse dyes
在含分散染料的涂層或功能整理加工中,因整理劑中常含有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或有機溶劑,涂層或功能整理織物在熱處理時,非離子活性劑或有機溶劑會向纖維內部擴散,而分散染料與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或有機溶劑存在較強的增溶或相互作用,纖維內部的分散染料會隨著非離子活性劑或有機溶劑的熱運動而向纖維表面遷移。本試驗采用的防遷移劑H-95是一種陰離子高分子物,能在纖維表面形成高分子膜,又能與分散染料形成較強的相互作用,交聯劑AM能促進防遷移劑H-95與纖維之間的結合牢度。因此,經防遷移劑H-95預整理的織物,再經含非離子活性劑或有機溶劑的涂層或功能整理,如防水整理、PU涂層和油蠟涂層,防遷移劑H-95形成的膜不僅能阻止分散染料由纖維內部向纖維表面的遷移,同時能減少非離子活性劑或有機溶劑與分散染料的接觸,提高了分散染料在熱處理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減少了分散染料的熱遷移現象。
采用工藝I涂層整理的滌/錦/棉織物,不同顏色的織物在放置15~20 d后,特別是綠色、深藍色和黑色織物,會產生嚴重的色花和色點現象,這主要是分散染料向纖維表面遷移引起的。
采用經優(yōu)化的涂層整理工藝Ⅱ,在工廠中試制了約1 000 m涂層織物,產品放置20 d,織物表面雖不再出現因染料遷移引起的色花和色點現象,但整理后會出現水漬印(局部顏色變花),有少量織物的反面會出現無規(guī)律的不均勻白點。經初步分析可能是防遷移劑和防水劑的不相容引起的。為了解防遷移劑和防水劑的相互作用,采用工藝II和工藝III,將整理織物在160℃和175℃下處理3 min,觀察涂層織物是否產生水漬印,觀察結果見表6。
表6 不同試驗條件對織物表面水漬印的影響Tab.6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esting conditions on surface stains of fabrics
由表6可知,不經防水整理的工藝Ⅲ,織物表面都不會產生水漬印;經防水整理的工藝Ⅱ,在160℃熱處理時也無水漬印,但在175℃時會產生水漬印。因此水漬印的出現是由防水劑HS和交聯劑AM的不相容引起的。因為交聯劑AM是一種強酸性、陰離子型低溫自交聯劑,而防水劑HS是弱陽離子有機氟防水劑,如果防遷移整理發(fā)生交聯不足或過度,會導致防水劑HS的耐酸性變差,防水劑HS在織物表面產生不均勻分布而產生水漬印。
采用涂層工藝Ⅱ,分別將防遷移劑H-95和交聯劑AM、防水劑HS與PU涂層劑202在織物上進行人為地不均勻處理,觀察織物表面白點的現象。試驗結果表明,H-95+AM、PU涂層劑202整理的織物表面均沒有出現白點現象,而經防水劑HS處理的織物表面存在明顯的白點,由此可以推斷涂層織物表面白點的產生與防水劑的分布不均勻有關,可能是浸軋防水劑HS時,織物上未反應的強酸性物質進入浸軋液,導致防水劑HS乳液分層引起的。
調整交聯劑AM的配比及控制防水整理的焙烘溫度,在工廠中試制了約3萬m涂層織物,沒有出現因分散染料遷移引起的色花、色點、水漬印和白點等病疵,涂層產品已出口到德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防遷移整理能有效地改善滌/錦/棉織物因分散染料熱遷移引起的現象,解決了實際生產中因涂層等功能整理引起的色花、斑點問題。
2)優(yōu)化的防遷移整理工藝參數為:防遷移劑H-95質量濃度100 g/L,交聯劑質量濃度AM 1 g/L,焙烘溫度175℃,焙烘時間3 min。
3)通過對滌/錦/棉染色織物的預整理,在纖維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和增強與分散染料的相互作用,能阻止分散染料因含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或有機溶劑的功能整理引起的遷移現象,為多功能紡織品的開發(fā)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
[1]汪青,周偉濤,武紹學.染色后處理對滌綸織物色牢度的影響[J].山東紡織科技,2006(5):4-7.WANG Qing,ZHOU Weitao,WU Shaoxue.Effects of posttreatment on color fastness of dyed polyester fabric[J].Shandong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2006(5):4-7.
[2]陳榮圻,王建平.生態(tài)紡織品與環(huán)保染化料[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341-343.CHEN Rongqi,WANG Jianping.Eco-textiles and Environmental Dyes[M].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2:341-343.
[3]趙培華.耐熱遷移性分散染料[J].印染,2001,27(11):49-51.ZHAO Peihua.Heat resistant migration disperse dyes[J].Dyeing and Finishing,2001,27(11):49-51.
[4]崔浩然.分散染料熱遷移性對染品質量的影響[J].印染,2003,29(10):13-17.CUI Haoran.Effects of thermal migration of disperse dyes on dyeing quality[J].Dyeing and Finishing,2003,29(10):13-17.
[5]陳榮圻.關于活性染料及分散染料色牢度幾個熱點問題的討論[J].染料與染色,2004,41(4):198-205.CHEN Rongqi.A discussion about the color fastnesses of reactive and disperse dyes[J].Dyestuffs and Coloration,2004,41(4):198-205.
[6]徐敏,邵建中,劉今強.溶度參數理論在滌綸涂層織物染料遷移色變研究中的應用[J].紡織學報,2013,34(1):72-78.XU Min,SHAO Jianzhong,LIU Jinqiang.Application of solubility parameter theory on color change of coated polyester fabrics caused by migration of disperse dyes[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3,34(1):72-78.
[7]林風喜.滌綸涂層織物產生染料轉移原因分析[J].中國纖檢,2013(13):85-87.LIN Fengxi.Analysis of reasons for polyester coated fabric dye transfer[J].China Fiber Inspection,2013(13):85-87.
[8]葉金興.聚酯纖維中分散染料的熱遷移現象[J].絲綢,1986(5):42-45.YE Jinxing.Phenomenas of thermal migration of disperse dyes in polyester[J].Journal of Silk,1986(5):42-45.
[9]肖宏,張懷玉,何元芳.分散染料染滌綸織物整理后色花、色變及染色堅牢度問題的探討[J].印染,1987,13(6):330-334.XIAO Hong,ZHANG Huaiyu,HE Yuanfang.On the uneven dyeing,color change and color fastness after finishing of polyester fabrics dyed with disperse dyes[J].Dyeing and Finishing,1987,13(6):33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