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師范學(xué)院,江西 上饒 334001)
贛東北地區(qū)位于江西省的東北部,境內(nèi)有饒河、信河等流域,是古饒州府、廣信府所在地,這里北臨安徽,南臨福建,東臨浙江,西臨江西本土中心,自古以來水陸交通發(fā)達。經(jīng)濟的繁榮為當(dāng)?shù)氐膽蚯幕峁┝肆己玫陌l(fā)展基礎(chǔ),自宋元以來,這里的戲曲活動非常繁榮,如明代的弋陽腔、樂平腔、青陽腔,清代的饒河戲、信河戲等都在這里交相輝映,留下了深深的歷史烙印。與這些戲曲活動并駕齊驅(qū)的還有當(dāng)?shù)氐哪九紤?。早在宋元時期,贛東北就有木偶戲的記載,并對弋陽腔的形成與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贛東北的木偶戲遠遠早于弋陽腔。但是贛東北的木偶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證明:弋陽腔在明初到明代中葉逐漸成為風(fēng)靡全國的戲曲形式時,贛東北的木偶戲也受到了弋陽腔的影響,我們從現(xiàn)在的木偶戲有關(guān)資料中,不難發(fā)現(xiàn),贛東北木偶戲無論在唱腔音樂、樂隊編制,還是表演劇目方面,都與弋陽腔非常相近。另外,從明初到清末,贛東北地區(qū)的戲曲活動經(jīng)歷了從明代弋陽腔的一枝獨秀到清代花部亂彈腔勃發(fā)的發(fā)展歷程,“老的聲腔依然活躍,新的聲腔不斷涌現(xiàn),而外來聲腔也紛紛入贛,一時間江西劇壇空前繁榮,出現(xiàn)了諸腔競奏的盛況。”[1](P26-27)這一切直接影響了同處于贛東北地區(qū)的木偶戲的發(fā)展,其從唱腔到劇目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現(xiàn)存的資料表明,贛東北的木偶戲唱腔也同樣表現(xiàn)出從高腔到高、昆、亂都唱的發(fā)展過程。
根據(jù)調(diào)查得知,贛東北的木偶戲主要為提線木偶(又稱吊戲,或懸絲木偶),流行于贛東北地區(qū)的鉛山、橫峰、弋陽、上饒縣、鄱陽、玉山等縣。除此之外,過去在玉山、德興、婺源等地,還曾有過布袋木偶、杖頭木偶等其他木偶戲,但都不是主流。
由于歷史的原因,贛東北的木偶戲正瀕臨消亡,目前已經(jīng)恢復(fù)表演活動的班社,只有橫峰縣的紫鴻班(位于橫峰縣與上饒縣二縣交界處,其藝人也分別來自這二個縣),其他地方的木偶戲班子,解放初仍有活動,但由于后繼乏人,之后逐漸消亡了,雖然有些老藝人還健在,但大都是八十多歲高齡,且?guī)资晡囱輵颍y以恢復(fù)。
對贛東北木偶戲的調(diào)查,從2009年開始,至今有五年多時間,除了查閱相關(guān)的文字資料外,期間還進行了多次的民間田野調(diào)查,并且得到了江西省藝術(shù)研究院、江西省木偶劇團、橫峰縣文化館等單位的支持與幫助。
1.調(diào)查時間:從2009年至2014年
2.地點:由于贛東北地區(qū)木偶戲活動主要集中于上饒市周邊的鉛山、橫峰、玉山、上饒縣,因此調(diào)查工作以這幾個縣為中心,兼顧到贛東北地區(qū)的婺源、德興、萬年、鄱陽、余干、鷹潭、樂平等縣市
3.采訪對象:
(1)橫峰縣:紫鴻班老藝人黃歪仔、周美興、徐紹江
(2)鉛山縣:鄭仁義堂,傳人鄭大門
劉福興堂,傳人劉振書
陳家班,傳人陳維輝
(這三個木偶班已停演多年,難以恢復(fù))
(3)玉山縣:鄭三軍(能演一些短小的戲)
4.調(diào)查內(nèi)容:
(1)當(dāng)?shù)啬九及嗌绲臍v史源流、表演程式
(2)當(dāng)?shù)啬九及嗌绲乃嚾思皞鞒嘘P(guān)系
(3)當(dāng)?shù)啬九及嗟谋硌輨∧颗c唱腔情況
(4)對演出實況進行錄音錄像
5.收集到的資料:
圖片資料:1413張
訪談及演出錄音:157分鐘
演出實況錄像:5個視頻片斷,共計63分鐘
光緒年間戲折1本:上面記錄有連臺大戲4個、正本大戲50個、小戲47個
手抄劇本:5本(翻拍照片)
從明代到清代,贛東北地區(qū)的許多地方都盛行木偶戲班,較早出現(xiàn)木偶戲班社的主要在靠近東部的舊廣信府轄區(qū),如玉山、橫峰、上饒、鉛山縣等。贛東北的玉山縣是進入江西的東部門戶,早在元代時,玉山縣就有“玉山木偶天下絕”的文獻記載。贛東北的木偶戲班跟弋陽腔同源,其中有影響的就有老七班(紫鴻班)、紫霞班、紫荊班、陳家班、福興堂等班社。這些班社早期都主要唱高腔,據(jù)此可推定其受弋陽腔影響頗深,流行時間大多在清代晚期或民國時期。而贛東北地區(qū)其他地方的木偶戲班則相對較晚,大多在民國年間由外地流入,如婺源的木偶班是由安徽祁門流入,《婺源縣志》載:“有牽木偶、提木偶兩種,唱腔多為徽調(diào),亦有京、越劇,民國間盛行東北鄉(xiāng)一帶……”[2]。再如樂平縣,自古以來就十分盛行戲曲,并誕生了樂平腔,但木偶戲班則“始見于民國十八年(1929),發(fā)端于金山鄉(xiāng)之氵名口村,繼而同鄉(xiāng)之戴村、流芳亦接踵興辦,時稱木偶戲”[3]。另外,在贛東北區(qū)域內(nèi)的景德鎮(zhèn),民國年間還出現(xiàn)了瓷偶戲,是在原來的“撐公頭戲”(小型的杖頭木偶戲)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是陳春福,很有瓷都的特色。
文化大革命以后,這些班社都被解散,藝人也不允許演戲,木偶和戲箱被毀,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這些木偶戲班也逐漸消亡了。目前已恢復(fù)表演活動的班社只有橫峰縣的紫鴻班,另外玉山的鄭三軍也能表演一些較短小的戲,其他如上饒縣、鉛山縣的班社雖然消亡,但部分老藝人健在,可惜已不能進行表演了。因此,我們重點對橫峰縣的紫鴻班以及其他班社尚健在的老藝人進行了采訪。
1.橫峰紫鴻班(成員來自橫峰縣、上饒縣)
橫峰縣,原屬弋陽腔誕生地的弋陽縣,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從弋陽劃出,單獨設(shè)縣。關(guān)于橫峰木偶戲,在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是在清代末年流傳較廣的“老七班”?!稒M峰縣志》:“光緒元年(1875),牛橋莞草地村周添興(裁縫)創(chuàng)辦木偶戲(俗稱吊戲)‘老七班’,是縣內(nèi)木偶戲的創(chuàng)始人?!睓M峰木偶紫鴻班,就是傳自當(dāng)年的“老七班”,紫鴻班現(xiàn)今使用的木偶和道具,都傳自于周添興。在紫鴻班的戲箱上蓋內(nèi)側(cè)寫著“老七紫鴻班民國廿六年”,說明今天的紫鴻班,在民國廿六年(1937)時稱為“老七紫鴻班”,其與老七班的淵源關(guān)系毋庸置疑。
雖然在現(xiàn)代社會,當(dāng)年頗受歡迎的木偶班已不再紅火,許多木偶戲班已逐漸消亡,許多老藝人也相繼離世,橫峰紫鴻班也不能幸免。但令人欣慰的是,在橫峰縣政府和江西省戲曲研究員萬葉先生的支持與幫助下,橫峰縣文化館做了大量的工作,紫鴻班恢復(fù)了80多個劇目,而且紫鴻班后繼有人,現(xiàn)在的紫鴻班成員有老中青三代人。2008年,橫峰木偶戲入選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4年,在江西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橫峰縣文化局啟動了傳統(tǒng)木偶戲《奶娘傳》和《西游記》的開機儀式,將紫鴻班老中青三代藝人集中在一起,把這兩個戲用攝像機完整地記錄了下來。由于老藝人的身體狀況,期間休息了幾次,從2014年4月14日開始,一直到5月8日結(jié)束,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兩部戲的攝錄工作。但紫鴻班還有大量的劇目期待能進一步去挖掘、保護,如果失傳,將是很大的損失。
2.鉛山縣木偶藝人
(1)鄭仁義堂:永平鎮(zhèn)楊家橋村
第一代:鄭明禾,生卒年不詳
第二代:鄭正方,生于光緒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卒于1967年11月(鄭明禾之子)
第三代:鄭大顯,1926年生,1963年卒(鄭正方之子)
第四代:鄭大門,生于1936年12月20日(鄭大顯之弟)
表1 橫峰紫鴻班的傳承情況
(2)劉福興堂:稼軒鄉(xiāng)安洲村
第一代:劉雯梅,生于1879年12月初9日,卒于1943年10月初10日
第二代:劉振書,譜名業(yè)廣,生于1929年2月17日(劉雯梅之外孫)
(3)陳家班:稼軒鄉(xiāng)陳維輝:82歲,稼軒鄉(xiāng)孟家村人(沒有固定的班社名稱)
林教倪:82歲,稼軒鄉(xiāng)滕家坊人(與陳維輝一起)
3.玉山縣木偶藝人
鄭三軍:60歲,玉山縣下塘鄉(xiāng)均鄭村,從小隨父親學(xué)習(xí)表演木偶。
贛東北早期的木偶戲表演,主要和民俗、宗教密切相關(guān),一般在廟會、祈神、還愿、驅(qū)邪及喪葬等活動中演出。早期的木偶戲重演而不重唱,其主要唱腔一般只來自于宗教的儀式腔調(diào)。宋元以后,由于南戲及后來的弋陽腔的影響,贛東北的木偶戲逐步“戲曲”化,從表演內(nèi)容到表演形式都受到了當(dāng)?shù)貞蚯挠绊?,開始用弋陽高腔演唱,并用唱腔配合表演,同時吸收了弋陽腔的很多劇目,采用了弋陽腔的角色行當(dāng)。這個時期是贛東北木偶戲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時期,是木偶戲從儀式表演到戲曲表演的重要轉(zhuǎn)折點,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因為這代表著木偶戲從早期偏重的娛神功能向娛神兼娛人雙重功能的轉(zhuǎn)變。這之后,贛東北的木偶戲雖然仍保持了其娛神功能中的許多科儀程式,但也有許多娛樂性的表演,這些表演活動特別強調(diào)對唱腔、表演、妝景等方面的美化,更加注意表演技術(shù)與藝術(shù)修養(yǎng)的提高。當(dāng)然,不管哪種功能,其主導(dǎo)功能仍然是木偶戲與生俱來的娛神功能,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木偶戲的表現(xiàn)程式方面。木偶戲表演有嚴格的程序,一般有以下步驟:
1.搭戲臺:贛東北木偶戲班的戲臺是一套特制的支架,每次演出前組裝,演出結(jié)束拆開,便于流動演出。今天橫峰紫鴻班的戲臺,臺面寬度為2.4米,戲臺縱深為5米,前臺(藝人稱“外場”)為木偶表演區(qū),后臺(藝人稱“內(nèi)場”)為樂隊區(qū),左右兩側(cè)橫桿上懸掛36頭木偶,隨時準(zhǔn)備上場。
2.打鬧臺:在木偶正式表演之前,內(nèi)場的樂手先演奏音樂,此時外場負責(zé)表演的藝人將木偶根據(jù)角色要求進行穿衣、戴帽、掛須等(相當(dāng)于戲曲演員進行化妝),按出場先后順序掛在舞臺兩邊的橫桿上。鬧臺是我國民間戲曲、曲藝表演最常見的開場形式,一方面通過熱鬧的樂隊表演,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另一方面也為演員的出場提供了足夠的準(zhǔn)備時間。
3.敬神靈(焚香):藝人稱“請菩薩”,根據(jù)不同的劇目及表演目的請相應(yīng)的菩薩。這些菩薩都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各路神仙,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李靖天王、哪吒、木吒、楊戩(二郎神)、關(guān)帝爺、玄帝爺、二十四路神仙、觀世音、如來佛、地沙王、天沙王、韋陀、康王、龍王等諸多神仙,贛東北的木偶戲請的還有當(dāng)?shù)厝顺缧诺母鹣?,這在別處應(yīng)該是較少見的。
4.祭祖先(敬酒)。
5.念老郎咒(燒紙):拜戲班的老郎菩薩,即木偶班的戲神。
6.演儀式短?。焊鶕?jù)需求,在開演前演一些短小的節(jié)目,一般是慶喜祝賀類的內(nèi)容,形式上是樂手演奏音樂,表演者只演不唱。常演的儀式短劇有:
(1)拜天官,也有稱“加冠”或“加官進爵”。一般沒有實質(zhì)的表演,只是用扮演天官的木偶出場做幾個簡單的動作,沒有唱腔,時間很短。
(2)跳魁星、財神等。這個過程根據(jù)戲的不同而演,一般沒有實質(zhì)的表演,時間也不長。
(3)打八仙:即演八仙,“打”有“演”之義,一般情況下只有八仙八個角色出現(xiàn),有時也有王母等其他角色。這些形象都是百姓喜聞樂見的角色,所以有熱鬧、辟邪、祝福等寓意。各地打八仙的儀式相差不大,表演者還會唱(說)一些帶有賀喜、祝福寓意的好話。
7.正式演戲。
1.唱腔
唱腔方面:贛東北的木偶戲班子早期唱弋陽腔,明末清初,隨著彈腔及其他聲腔的興起,逐步形成為高腔、昆腔、亂彈兼唱的局面,但仍以高腔為主,各木偶班以能唱高腔為榮。清代中期至民國期間,高腔開始衰落,改為以亂彈腔為主,兼唱昆腔,但仍有部分劇目還是唱高腔的,這一點可以從老藝人珍藏的劇目唱本得到證實。現(xiàn)在尚能演出的橫峰縣紫鴻班已不再唱高腔,而只唱彈腔和昆腔了,其常用的唱腔有:平板(二黃)、西皮、浙調(diào)、上江調(diào)、鮮花調(diào)(浦江調(diào))、老拔子、婺源調(diào)(有藝人稱“秦腔”,即“石牌腔”),還有一部分當(dāng)?shù)氐拿耖g小調(diào)等。贛東北木偶班唱腔音樂的變化,深受當(dāng)?shù)貞蚯蛔兓挠绊懀浒l(fā)展脈絡(luò)完全與當(dāng)?shù)貞蚯灰魳返陌l(fā)展一致。
2.劇目
根據(jù)對相關(guān)資料的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贛東北地區(qū)早期的木偶戲班社能演很多的戲,其劇目之豐富令人吃驚。在收集到的清代末年木偶戲班子使用的戲折子中,可供東家選擇的劇目就有101個,其中連臺大戲4個、正本大戲50個、正本小戲47個,列舉如下:
(1)連臺本戲4個:原為高腔戲,用高腔(弋陽腔)演唱,現(xiàn)在一般用皮黃和昆腔唱。主要有《西游》全部、《封神》全部、《目連》全部、《奶娘》全部,這些都是大戲,一般要連續(xù)演幾天幾夜,有的甚至是連續(xù)演十多天,如《西游記》一般要演14天。
(2)正本大戲50個:音樂以皮黃腔為主,也有的唱老撥子、上江調(diào)、當(dāng)?shù)孛耖g小調(diào)、蓮花落、高腔(弋陽腔)等。
滿堂福 由天記 百子圖 雙相圖 賣花記 和合記 汗巾記 門閂記 升官圖 富貴榮 天臺山 鐵籠山 前后山 大香山 祝壽圖 雙麒麟 搖錢樹 大平春 乾坤帶 鈴龍帶 南樓佛 義馬報 猴鳥報 偶絲琴 半邊扇 對金錢 珍珠傘 彩樓配 回龍閣 紫霞杯 珍珠塔 賜金劍 金山寺 雙鋒劍 石榴紅 三進士 鬧東京 槐姻媒 盤九龍 白梨花 七才子 洛陽橋 兄妹會 渡天河 翠花緣 巧牡丹 心想藤 六指記 審金釵 龍鳳閣
(3)小戲47個:唱腔音樂以皮黃腔為主,也有的戲用其他唱腔。
子儀上壽 花園得子 六郎點將 靈臺觀將 關(guān)公擋曹 掃地掛畫 保川修書 私逃三關(guān) 平貴回窯 秦鴻訓(xùn)子 上壽算糧 文正打鑾 借衣勸友 平貴登基 擊鼓告狀 王婆罵雞 南山求壽 柳林寫狀 彭祖求壽 元龍打掃 文王訪賢 沙陀頒兵 花亭相會 永樂觀燈 毛蓬大審 西蓬結(jié) 譚倫服藥 夜審昌時 通進和番 狐老補缸 挑賣草木 楊波登基 張松獻圖 空誠計 及兒送水 趙龍頒兵 下海投文 進宮恥笑 三司會審 河橋分別 徐庶薦諸葛 金橋算命 韓信問卦 香山掛袍 小兒修鎖 逞子打鍋 篾匠打妻
3.樂隊組成
贛東北木偶戲的班社,其成員一般有5人,最多不超過6人,是個小型的演出隊伍,當(dāng)然這指的是工作人員,而木偶班的演員——木偶就多了,贛東北木偶班的木偶一般有24頭,但橫峰紫鴻班的木偶有36頭,通過服飾的變化調(diào)整,這36個木偶可以演很多角色。木偶班的成員按工作內(nèi)容分為外場和內(nèi)場,外場一般2人,負責(zé)木偶的表演兼演唱,內(nèi)場一般3人,有時有4人,主要是樂隊人員,內(nèi)場的樂隊成員也根據(jù)劇情的需要唱幫腔或兼其他臨時工作。
贛東北木偶戲的音樂經(jīng)歷了從弋陽腔到亂彈腔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其樂隊也隨之變化。根據(jù)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載“江以西弋陽,其節(jié)以鼓。其調(diào)喧?!奔扒宕钫{(diào)元《劇話》云“弋腔始弋陽……以一人唱而眾和之?!盵4](P114-115)可知弋陽腔只用打擊樂伴奏,“不入管弦”,且有幫腔。贛東北早期木偶戲班主要唱弋陽高腔,因此其樂隊完全照搬自弋陽腔:只有打擊樂器,沒有管弦樂器,樂隊演奏風(fēng)格高亢、粗獷,樂隊成員同時還要兼唱幫腔。清初以后,亂彈腔傳入,樂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增加了笛子、簫、嗩吶(高音嗩吶、中音嗩吶)等吹奏樂器和胡琴類的拉弦樂器。目前,橫峰紫鴻班樂隊常用的樂器有14件,分別由內(nèi)場的3或4個人操作:
圖1 鉛山縣稼軒鄉(xiāng)安洲村劉福興堂第二代傳人劉振書珍藏的戲折和劇本
(1)打擊樂器7件:大鑼、小鑼、板、南梆子、鈸、堂鼓、板鼓。
(2)拉弦樂器3件:京胡、二胡、贛胡。
(3)吹奏樂器4件:笛子、簫、呤花(藝人口述名,即大嗩吶)、喳子(即小嗩吶)。
由于受人員數(shù)的限制,樂隊每個成員一般都要兼幾件樂器的演奏。具體分工如下:
打擊樂器由1人擔(dān)任,演奏者要同時負責(zé)幾種主要的打擊樂器,如板鼓、堂鼓、板、大鑼、南梆子,演奏時左手握板,左手食指和中指夾鑼棰,右手擊板鼓或南梆子;京胡演奏者同時擔(dān)任嗩吶的喳子或笛簫的吹奏;二胡演奏者兼贛胡、呤花的演奏等,具體每個人要兼哪幾種樂器,沒有硬性的規(guī)定,看具體情況而定。
樂隊人員的數(shù)量也不是固定的,由于劇目的不同,使用的樂器會有不同,或者由于演出時有成員因故缺席等情況進行調(diào)整,最少的情況有2 人,最多一般不超過4人。
圖2 鉛山縣永平鎮(zhèn)楊家橋村鄭仁義堂第四代傳人鄭大門保存的板鼓、喇叭
圖3 橫峰縣紫鴻班演出實況
贛東北地區(qū)的木偶戲,由于許多地方班社的流動性較大,或者失傳已久,資料收集難度非常大。從目前已收集到的資料來看,主要集中在舊屬廣信府的橫峰縣、上饒縣、玉山縣、信州區(qū)及鉛山縣等地。這些地方與浙江、福建相鄰,其木偶戲都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地域性特征。
從戲班尊崇的祖師爺——“老郎師傅”來看,贛東北地區(qū)的木偶戲深受南戲的影響。如橫峰紫鴻班的祖師爺是“杭州西門外鐵板橋頭二十四位老郎師傅”,與明代弋陽腔的祖師爺相同,可見其與弋陽腔同源,源頭是宋元以來從江浙傳入贛東北地區(qū)的南戲[1](P103)。
當(dāng)然,與弋陽腔一樣,贛東北的木偶戲也會對周邊的地方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向周邊地區(qū)滲透漫延,特別是向鄰近贛東北地區(qū)的福建省漫延。葉明生先生在《福建傀儡戲史論》中提到,福建木偶戲中的泉腔木偶、閩北大腔木偶、閩中詞明線戲、閩西高腔木偶戲,與江西的弋陽腔有一定的淵源關(guān)系。首先是泉腔木偶戲,“干唱系沒有管弦伴奏的演唱……幫腔形式的存在,都說明泉腔曾受高腔戲曲的影響……”[5](P104),葉明生先生這里所說的泉腔高腔,是由弋陽腔衍生出來的當(dāng)?shù)馗咔唬瑢嶋H上是間接地受到弋陽腔的影響;二是流行于閩北的大腔木偶戲,“大腔木偶戲的音樂,系弋陽腔戲曲聲腔體系中的一支,屬高腔體系。唱腔、口白均為正字,所謂正字,即土官話,此聲腔約于明代由江西傳入閩北及閩西等地,故民間俗稱其為江西戲、江西調(diào)。”[5](P109)三是閩中詞明線戲,“其音樂主要特點是:鑼鼓干唱,不托絲竹,并以后幫腔”,這些是典型的弋陽腔音樂特點;四是閩西高腔木偶戲,“閩西木偶戲形態(tài),清中葉為弋陽系統(tǒng)之高腔……”。[5]這些材料說明,明代盛行的弋陽腔,使當(dāng)?shù)氐哪九紤虺恢苯邮艿接绊?,這些以高腔為主要唱腔的木偶戲又流傳到鄰近的福建省的閩中、閩北等地,并對當(dāng)?shù)氐膽蚯九紤虍a(chǎn)生巨大影響。
當(dāng)然,藝術(shù)形式的交流從來就不是單方面的:一方面,贛東北的木偶戲?qū)Ω=ǖ亩嗦纺九紤虍a(chǎn)生了影響;另一方面,贛東北木偶戲也受到了福建木偶戲的影響與滲透。在武夷山北側(cè)的鉛山縣永平鎮(zhèn)的安洲、楊家橋、孟家村的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當(dāng)?shù)啬九紤虬嘧赢?dāng)年使用的戲折子(戲折子也就是該戲班能演的劇目,以供東家點戲用),上面列舉了大量的劇目,其中就有連臺大戲《奶娘傳》,甚至連橫峰縣紫鴻班的劇目中也有《奶娘傳》?!赌棠飩鳌分械年惥腹茫歉=ǖ貐^(qū)最有影響的信仰女神之一,《奶娘傳》是福建民間盛演的戲,在福建的木偶戲中也是常演的重要劇目。陳靖姑的故事,最早上溯到唐代,至今天,在我國的福建、臺灣,以及東南亞各國,但僅限于福建及以南地區(qū)流行,武夷山背面的贛東北地區(qū)則沒有這種信仰,因此,贛東北的木偶班的《奶娘傳》,可以肯定是傳自于福建的木偶班。
木偶戲是我國民間戲曲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又有其獨立的表演體系,有著非常鮮明的特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發(fā)揮著娛人和娛神的社會功能,還傳遞了豐富的社會人文信息,并且在經(jīng)久不衰的民俗活動中得以傳承與發(fā)展,在音樂、舞蹈及民俗研究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贛東北地區(qū)的木偶戲,由于活躍在戲曲活動非常頻繁的古饒州府和廣信府,其身上蘊含了明代弋陽腔及清代各種亂彈戲的諸多信息,是值得人們加以關(guān)注的,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diào)查,為贛東北木偶戲的傳承與保護盡一點綿薄之力。
最后,非常感謝為我們提供幫助的橫峰縣文化館左瑋館長,以及江西省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員萬葉老師,還要特別感謝江西省木偶劇團萬華南團長,既感謝他們對調(diào)研工作提供幫助和指導(dǎo),更要感謝他們?yōu)橼M東北木偶戲的保護所作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流沙,萬葉.中國戲曲志·江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
[2] 葉義銀.婺源縣志[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3.
[3] 江華,黃聲輝.景德鎮(zhèn)戲曲志[M].景德鎮(zhèn)市文化局,2003.
[4] 李連生.弋陽腔新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5] 葉明生.福建傀儡戲史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