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籠晴
近日,我去德國出差,順便去看了在柏林洪堡大學讀書的朋友卡特。
卡特熱情地帶我去波茨坦廣場吃了蘋果燜豬肉,還帶我參觀了他們大學的新圖書館。偌大的閱覽室是臺階式的,就像劇場的座位排列方式,而圖書館兩側墻體和頂部都是網格模式的,網格大小相等,橫豎都為直線。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圖書館,我臉上露出了驚異的神情,卡特可能注意到了,他說學校的圖書館建成這樣,還有一個故事呢。
當初,學校的圖書館和其他學校并沒什么不同,也是平面式的,透過寬大的落地窗,閱覽室里陽光普照,可好多同學被暖融融的陽光照著就睡著了。在圖書館里為了不打擾他人,是無法定鬧鐘的,睡著的學生因此耽誤閱讀,就向校方提出抗議。為了平息學生的抗議,給學生更好的閱讀空間,校方決定重新建造一座圖書館。
校方找到著名建筑師杜德勒,并把學生抗議的事也告訴了他。本來設計一個場館對于建筑師來說不是件什么難事,可是,學校有了讓學生不再打盹兒的要求,就有點讓人費心思了。杜德勒想了很多天,很是苦惱。
一天,杜德勒和夫人一起去劇場看瓦格納的著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演員的精彩演出,深深地吸引了杜德勒,而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也激發(fā)了演員的表演熱情。杜德勒一下子恍然大悟,場上的演員不就是學生們要閱讀的“書”嗎,我們觀眾在看表演,而在臺上的演員眼里,觀眾也是“表演者”啊,只有觀眾熱情高漲,演員才有激情來表演。學生們看書的時候不也既是“觀看者”,又是“演出者”嗎?靈感的火花一經閃現,他的圖書館的設計理念一下子有了。
當天回到家,杜德勒就按照劇場的格式設計出了圖書館閱覽室的平面圖。他把圖書館的閱覽空間作為一個公共舞臺,打破以獨立空間為主的設計,采用層層退臺的形式,宛如影劇院或者是音樂廳里面的座席,而身處圖書館的學生,仿佛是一出戲劇的“觀看者”,同時也是“表演者”。他們在閱讀的時候不再打盹兒,因此把這座圖書館親切地稱為“令人無法打盹兒的圖書館”。
而今,洪堡大學這座新圖書館是歐洲最大的開架圖書館。
(摘自2014年1月10日《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