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來,認識范敬宜已20余年了。當年報考他的研究生時,《經(jīng)濟日報》正辦得風生水起,時任《經(jīng)濟日報》總編輯的范敬宜是新聞學子心中的偶像。
第一次與范敬宜見面,記得是在他那間簡陋的辦公室里,西曬的陽光把導師原本儒雅的形象勾勒得多了幾分威嚴。
他問我:“看過梁厚甫的哪些書?”我一下子懵了。接下來,他問的幾個民國時期知名報人的作品情況,我也回答得磕磕絆絆。
范敬宜皺起了眉頭。不過,接下來他問的古典詩詞的掌握情況,我回答得還算差強人意,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我剛想喘口氣,誰知問題又來了:“會背清人吳偉業(yè)的《圓圓曲》嗎?”
我背了幾句便卡了殼……
范敬宜將剩余的部分一口氣背完,然后嚴肅地說:“新聞要有文化含量,記者要有人文情懷。要想當個好記者,文化底蘊非常重要。一個人文筆的好壞取決于文化功底的深淺厚薄?!?/p>
自幼喜歡舞文弄墨的我,自以為學了不少東西,原來竟是如此淺薄。從范敬宜的房間出來,我汗?jié)窦贡场?/p>
做畢業(yè)論文時,范敬宜約我到其家中詳談。這次我做了充分準備,西方傳播學的原理整了一套一套的。
聽我談了大約20分鐘,他便打斷我說:“新聞是門實踐學科,沒必要搞那么多復(fù)雜的理論,更不要言必稱西方。現(xiàn)在一談做學問,就從西方書籍中去找理論根據(jù),這種風氣很不好。至于寫作,咱們老祖宗有很多寶貴經(jīng)驗,為什么非要從西方去生搬硬套?”他建議我去采訪一線的跑口記者,聽他們講述新時期經(jīng)濟新聞的得與失。
就這樣,范敬宜給我開了一個40多人的采訪大名單,要求對每一個人的從業(yè)特點都做一個精準的歸納。
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半年多時間,一有空閑,我就騎輛破舊的自行車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穿行。
等到行文時,范敬宜就摳得更嚴了。每一個章節(jié)幾乎都被他打回數(shù)次,連論文后面附的參考文獻的出版時間、版次他都要一一核對。他說:“我不能誤人子弟,你也不能丟我的人?!?/p>
看著其他同學都早早交了論文,而我還騎著車沒日沒夜地奔波,真有些后悔報考了他的研究生。好在,畢業(yè)論文最后以高分通過了。
范敬宜學養(yǎng)之深厚,令我輩興嘆。
有一次,寫篇急稿時要引用幾句古詩,我只記得后兩句“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當時手頭無書可查,便打電話向范敬宜請教,他隨口就說出了上兩句“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
還有一次,席間和一個文友打賭“皮里陽秋”的出處,打電話請教他。事后,我核查他的答案,毫厘不爽。
范敬宜有如此功底,緣于他對學問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對新聞事業(yè)的熱愛。他常說,總編輯首先是個編輯,不能只想著“總”而忘了“編輯”。他也曾說過:“我要終生當記者。如果有下一輩子,還要當記者?!?/p>
“敬惜文字”是范敬宜常叮嚀我的話。他說:“現(xiàn)在新聞圈里有一種不好的現(xiàn)象,輕視文字。如果誰要鄙薄一個記者,會在數(shù)落了一頓不是之后來這么一句‘這人,文字還行。其實,這是把本末鬧擰了。文字是新聞從業(yè)者的基礎(chǔ)。沒有過硬的文字基礎(chǔ),絕對當不成好記者?!?/p>
范敬宜告訴我,他的任何一篇稿子都要經(jīng)過反復(fù)修改,就是一篇小消息也不輕易放過,一篇不足500字的稿子,他從晚上10點開始動筆,一直寫到了次日凌晨5點多,先后換了7個導語。
“敬惜文字”,已融進了范敬宜的血液中。
言談舉止中,范敬宜總帶著那一代知識分子特有的儒雅與謙和。
我和他年齡相差近40歲,又是師生關(guān)系,可他給我的信札,每一封的開頭都是“慧敏仁弟”,收尾總是“此頌曼?!薄凹错炛鳌薄凹凑堊病钡染洹?/p>
他對誰都彬彬有禮。
一天,他留在報社吃晚飯。北區(qū)食堂只開了二樓,一樓賣飯的窗口掛了個小牌:“吃飯請上二樓?!彼麤]看見那個牌子,就問幾個聚在一樓聊天的食堂職工:“請問在哪里打飯?”連問幾聲卻沒人搭理。他稍稍提高了聲音,誰知一個小年輕大吼一聲:“看牌子!沒長眼?”
他并沒有生氣。來到二樓,見我也在,他悄悄對我說:“食堂的師傅真兇喲!”聽完原委,我很氣憤:“要不要打電話告訴他們領(lǐng)導?”他擺擺手一笑,便埋頭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還有一次,他參加完一個會議,走回報社時已是晚上10點多。恰巧沒裝證件,門衛(wèi)便擋了駕。按照報社規(guī)定,沒帶證件必須內(nèi)部人員接應(yīng)方能進大院,他便站在門旁靜靜等候。當時正值隆冬,后來有人經(jīng)過,告知門衛(wèi)“這是總編輯老范”,門衛(wèi)一臉歉意。范敬宜非但沒有生氣,還連聲稱贊門衛(wèi)做得對。
不過,范敬宜對身邊的人,要求卻非常嚴格。記得剛到人民日報社時,一天,一位編輯和排版工人發(fā)生了爭吵。這件事本與我無關(guān),可因為那位吵架的編輯也姓王,時隔不久,在討論我的入黨轉(zhuǎn)正時,有人提意見說我不尊重工人——他們把兩個“王”編輯弄混了。
這事傳到范敬宜耳朵里,他嚴厲地告訴黨委有關(guān)領(lǐng)導:“堅決延后王慧敏的轉(zhuǎn)正。不改正錯誤,就不能讓他入黨?!?/p>
吵架事件最終還是弄清了。一次我到范敬宜辦公室,他把眼鏡拉到鼻梁下端,仔細打量我一番:“入黨轉(zhuǎn)正這件事,是黨委搞錯了?!彼眠^便簽寫了句話遞給我:“茍逢辱而不驚,遇屈而不亂,幾可任事矣!”
2002年秋,報社派我到新疆記者站駐站。臨出發(fā)前,范敬宜讓我去他家一趟。
到他家后,他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兩個采訪本遞給我。我翻開一看,兩本上都寫著這樣幾個大字:“見官低半級”。
范敬宜解釋說:“這句話,是我剛參加工作時一位前輩送給我的。我當時很不以為然。心想,記者是無冕之王,見誰都不應(yīng)該低半級。經(jīng)歷了這么多年的人生風浪,我終于悟透了這句話?!姽俚桶爰壊皇钦f要你在當官的人面前喪失人格、卑躬屈膝,而是說,無論采訪誰,都要把人家放在比你高半級的位置去對待、去尊重。這樣,你才能同采訪對象打成一片,才能抓到‘活魚?!?/p>
2004年之后,我先后獲得了一些榮譽稱號。范敬宜送給我一張條幅,上書“求闕”,并附囑言:“闕者,缺也。世間事,皆禍福相倚、順逆相隨、圓缺相生。唯時察己‘缺,方能‘圓矣!”
他說:“人生追求,寧求缺,不求全;寧取不足,不取有余。”他打了個比方:“有人有了單元房,就想要復(fù)式樓,有了復(fù)式樓,又想要小別墅……求之不得,就會想各種非法手段去巧取豪奪,最后陷入不能自拔的深淵。”他進一步提點我,今后再有榮譽,要學會主動退讓。無論做人還是做事,不要追求一時的萬紫千紅,慧不如癡,速不如鈍,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辛勤耕耘下去,才能成就格局。
因為是師生關(guān)系,我始終對范敬宜懷著敬畏之心。不過,偶爾也會和他開個玩笑。他的桌子上放著一張他仰天大笑的照片。一次,他饒有興致地給我講述這幅照片的來歷,夸贊照片拍攝者王文瀾如何善于抓拍。
我說:“美中不足的是缺齒露出來了,而且是暴露無遺?!?/p>
范敬宜哈哈大笑,說:“狗竇大開啊!”接著吟誦起辛棄疾的《卜算子·齒落》,“已闕兩邊廂,又豁中間個。說與兒曹莫笑翁,狗竇從君過。”
還有一次,聊起古人如何吟誦,他搖頭晃腦給我做起示范,背的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念完閉著眼睛洋洋自得地問:“這是桐城古韻。好聽嗎?”
我一句也沒聽懂,便照實說:“不太好聽。”
老人愣了,半天不吭聲,客廳長時間陷入沉寂。
我年輕時喜歡鍛煉身體,進入中年后犯懶,漸漸胖了起來。有一年我去看范敬宜,他吃驚地看著我:“怎么搞的?臉怎么都成這樣了?”范敬宜的老伴正好在旁邊,忙給我解圍,他正色道:“關(guān)鍵是太胖會影響血壓、心臟?!?/p>
此后,每次去見范敬宜,他都會著急地說:“抓緊減肥!抓緊減肥!”
2008年夏,我的腳踝骨折。范敬宜一遍遍打電話給我,交代康復(fù)中應(yīng)注意的事項。腿好后,我回京時去看他。他讓我一遍一遍地在客廳里走來走去,前面瞧瞧,后面瞧瞧,還問吳師母:“能看出來嗎?能看出來嗎?”
人一上了年紀,可能都會有點“老小孩”的樣兒。每次回北京開年會,范敬宜都會計算著會議哪天結(jié)束,我應(yīng)該哪天去看他。我一般會議結(jié)束的第二天去看他,有時有事耽擱了,他就會打來電話:“前天你們的會議不是就結(jié)束了嗎?”
一次,我去看他,吳師母悄悄告訴我,今后再來,等快到門口再告訴他。否則,他會到陽臺上,一遍一遍站在小凳子上往外看,嘴里嘟囔著:“怎么還不來?怎么還不來?”那么大年紀了,摔下去怎么辦?
我和范敬宜都不健談。所以,單獨在一起時,交談得并不是很多。大部分時間,兩個人都是埋進沙發(fā)里靜靜地品茶,偶爾說上幾句,也是你問一句我答一句。不過,我倆都想多坐一會兒,多坐一會兒。
這幾年,隨著年齡增長,一熬夜,我的血壓就會升高。
在范敬宜生命的最后兩年,《新聞聯(lián)播》結(jié)束后只要電話鈴聲一響,我知道準是他打來的?!拔沂抢戏?,沒有打攪你吧?要多注意血壓,早點休息……”
晚年的范敬宜屢遭不幸:先是中風,后來得了白內(nèi)障。動手術(shù)時,又出了事故,視網(wǎng)膜穿了個洞,一只眼睛幾近失明。
在范敬宜去世前的兩年,又查出患膽結(jié)石。他讓我給他寄點西湖藕粉,說其他東西吃不下去,北京賣的藕粉沒有一丁點兒藕的味道。
這是他唯一一次托我辦事。
還在我上研究生時,范敬宜就說,別人都說新聞無學,其實新聞里面大有學問。他要結(jié)合畢生的新聞實踐,從理論到實踐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jié)。
后來,范敬宜一直沉浸在辦報中,遲遲沒能動筆。等到退休之后,他又到了全國人大。等到從人大退下來后,他又受邀到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新聞系。
醉心于育人,范敬宜畢生的積淀,始終未能變成藏之名山、傳之后人的大作。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2009年夏天,我在北戴河開會,正好范敬宜也在此休養(yǎng),我去看他。那天有風,眼前的北戴河白浪滔天,他伏在欄桿上深深地吸了一口煙說:“人這一輩子怎么這么快呀!就像睡了一覺,夢還沒做完,天就亮了。唉,很多事沒有來得及做就沒有時間了?!彼D(zhuǎn)過頭問我,“你今年四十幾了吧?抓緊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吧。”
那次,范敬宜跟我約定,等他身體好點,想讓我陪他游一趟富春江,他想去看看嚴子陵釣臺。他說他的先祖范仲淹主政睦州時主持修建了嚴子陵祠,并寫了《嚴先生祠堂記》。其中“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兩句,流傳千古。
這個機會一直沒能等到。2010年11月的一天,報社的陳大夫給我打電話:“老范估計很難撐過去了?!?/p>
我立即給他打電話,說要回去看他。他急了:“千萬別來,我知道,現(xiàn)在是報紙發(fā)行最吃緊的關(guān)頭。撂下工作回來,我可不高興!發(fā)行完了再回來?!?/p>
不承想沒過幾天,恩師駕鶴西去。
很想在《新聞聯(lián)播》后,驟然聽到電話鈴聲;很想聽到他“你要注意血壓”“別再胖了”這樣的嘮叨??蛇@一切,再也聽不到了。
(郭玉芬摘自《光明日報》2014年2月21日,宋德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