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1213:去神秘化的中組部正向我們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山河百朵:看來全球最大HR的工作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出了那么多貪官,說明還是有漏洞。
@煮白肉的湯:古往今來的政治游戲,三種權力。人事第一,其次經濟,監(jiān)察。中組部,可謂我黨執(zhí)政的基石。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92歲老干部死磕“老虎” 受到網民熱捧,通過輿情監(jiān)測平臺搜索“楊維駿”的相關網絡信息達6萬余條。網民對楊維駿身居高位、九十高齡還能為百姓奔走的精神點贊,同時也引發(fā)了對“舉報式反腐”的討論。楊維駿舉報白恩培之難,反映了以往一些干部群眾舉報貪官的普遍困難,更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當前監(jiān)督的渠道仍不暢通,也太單一。要想反腐,先要透明,輿論監(jiān)督也應參與其間。 (雨晴)
有關中組部的封面文章,從2013年底開始采訪,到今年6月見到中組部原常務副部長李銳,7月采訪珠海原市委書記梁廣大,8月采訪中組部原青干局干部閻淮,馬拉松式采訪基本算是結束了。
最后是漫長的、如履薄冰的審稿。因為題材本身涉及黨內重大敏感問題,采訪中又提及多位現(xiàn)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因此各方審稿加起來歷時一個月有余,改了不下十五個版本,僅李銳位于木樨地的家我就跑了六趟。
最后一次去,李銳給稿子加了不少內容,我猶豫地說這些話可能在領導審稿中被刪。他用胳膊肘朝我這邊拐了拐,眨了下眼睛壓低聲音說:“他們刪了你再加回來嘛?!?/p>
在80年代的中組部青干局,有“三多”:干部子弟多、秘書出身的多、清華的多。當秘書的,其實也多是干部子弟。文革后,老干部們傾向于選擇同階層的子弟做秘書,政治上可靠。這也是青干局干部子弟比較集中的重要原因。
幾位采訪對象中,崔武年之父崔健,曾擔任浙江省委常委、副書記,任小彬之父任彬曾任北京市委組織部長,閻淮之父曾任煤炭部副部長,賀興洲是賀龍侄孫,從小在賀家長大。我曾經聽一位他們的朋友說,那時候,一群人中,誰是干部子弟,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們身上普遍有一種“舍我其誰”的“使命感”,說得直白點,就是“傲氣”。
但我見到他們時,“傲氣”已然式微。在這個眾聲喧嘩、難達共識的年代里,他們仍然堅持80年代中國社會一度靠近的人道主義、普遍價值、政治改革。
第一次見崔武年,是冬天,將近春節(jié),我們約在廣州大廈的一間國營氣質的老茶館見。他穿著一件黑色夾克,系紅色圍巾,戴一頂有點滑稽的小氈帽。見面后含糊地打了招呼,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語速飛快,他說話沒有太多的顧忌,有一種萬事皆可對人言的坦蕩。聽說我們要做的是一組稿子,他躍躍欲試,想約幾個人一起談1980年代干部制度改革這樣宏大的命題??上М敃r我們沒那樣的野心,他大概有點失望,后來我聯(lián)系好任小彬時,他就推辭不去了。
丁玲說,作家都是“政治化了的人”,他們何嘗不是呢。
詳見本刊2014年9月8日出版總第6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