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民
842年6月16日,英軍攻陷吳淞炮臺,占領(lǐng)寶山。19日英軍抽調(diào)第26團、第55團和馬德拉斯土著步兵第二團,第18團、第49團大約三干余人①分別由吳淞江、殷家行水陸兩路,向上海進軍。陸路先期由北門進入上??h城。上??h城的官員、士兵早已逃逸一空,英軍竟“只放了幾槍”就大搖大擺地進了城內(nèi)。根據(jù)穆瑞《在華戰(zhàn)役記》,英軍的主要駐扎地是在一些“美麗的花園”:“在這里,我看到一些美麗的花園,里面布置了假山和迷宮。在這些花園里,我軍駐扎了幾團人?!雹谶@些“美麗的花園”,就是當時公私庭園聚集的豫園。
英軍的司令部駐地在豫園什么地方,上海史的著作中語焉不詳;有關(guān)豫園的介紹認為就在湖心亭,也未必準確。利洛的《英軍在華作戰(zhàn)末期記事》記載:“陸軍總司令將他的司令部設(shè)在城隍廟內(nèi)沿湖的一座亭子內(nèi)。”③這個所謂“亭子”是在湖邊,當然不可能是“湖心亭”。
近閱一位英軍軍官的行軍日記The Last year in China:Peace of Naking,其中提供了一些線索。有關(guān)英軍司令部的駐地記載,原文的中文大意是:
在上海期間,司令部和英軍的大部分都駐扎在一個被植物覆蓋的池塘周圍的建筑里。池塘中有一棟建在石臺上的兩層樓高的小房子,其平臺連著彎彎曲曲的長橋(Long zigzag bridges)。第55團的長官們就在這個詩情畫意的景點里號令團眾,有些長官就睡在樓上。司令部的庭臺緊鄰池邊,名稱的中文意思為“珍奇的浮萍大廳”(the Hall of the curious Duck—weed)。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知道,英軍司令部是設(shè)在上海城內(nèi)的一個庭園里,關(guān)于這個庭園,其中有三個關(guān)鍵的細節(jié),一是彎彎曲曲的長橋,二是池塘中的房子,三是堂名。據(jù)此我們可以確定,這個庭園就是當時上??h城內(nèi)的豫園。
文中所謂“珍奇的浮萍大廳”,我以為應該是豫園的綺藻堂。將“綺”字譯為“珍奇的”(curious),大概是英國人的“秀才認字識半邊”吧。綺藻堂在荷花池邊的得月樓下,與這位軍官記載的環(huán)境相同。他所說的“彎彎曲曲的長橋”,就是著名的九曲橋。那個在池塘中的“兩層樓高的小房子”,就是“湖心亭”。6月中旬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jié),這位軍官不識荷花(lotus),便籠統(tǒng)地稱為“植物”,但他描述的“覆蓋”池面,正是荷花盛開時節(jié)的景觀。根據(jù)這段敘述,我們可以知道,住在湖心亭的只是英軍第55團的軍官,而入侵上海的英軍司令部是設(shè)在綺藻堂。
綜上所述,侵入上??h城內(nèi)的英軍步兵司令部是設(shè)在豫園得月樓的綺藻堂。大部分士兵(有三個團)都駐扎在豫園里,湖心亭則是第55團軍官的住所。英軍將豫園里的“許多精巧的裝飾品拆下來當柴火燒飯”,“兵士們圍著火,身上披著各種鑲著高貴毛皮的綢子和緞子的外衣,手里拿著繡花的扇子煽著火”,這些珍貴的衣扇,就是從當鋪搶來的。④在豫園糟蹋了四天之后,23日上午,城內(nèi)的英軍全部撤出,登船到吳淞口外與其他英軍會合,沿江西進。
上海縣城近代早期的兩個重大歷史事件,鴉片戰(zhàn)爭和小刀會起義,其代表性建筑物,駐扎城內(nèi)的英軍司令部綺藻堂、小刀會起義的司令部點春堂,都在豫園之中,反映了豫園的歷史底蘊。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注釋:
①據(jù)奧特隆尼《對華作戰(zhàn)記》第二十五章,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鴉片戰(zhàn)爭末期英軍在長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18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
②見《鴉片戰(zhàn)爭末期英軍在長江下的侵略罪行》,第230頁。
③④同②,第140頁。
本欄目責任編輯 周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