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現(xiàn)
何謂三才?三才是指天、地、人。
所以詩人深耕在第三節(jié)寫道:“三才胡同,天地人,映對日月星,是哪個先人志存高遠(yuǎn),用如此好的口彩,為你命名?”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首詩都是一條語言的胡同。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guān)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這樣稍一梳理,“三才胡同”就成了詩人的精神追本溯源的地理坐標(biāo)。在這個意義上,“三才胡同”其實就是詩人對自己深入歷史觀望時代的主動承續(xù),使這首帶有一定敘事色彩的抒情詩,既像厚實略帶自傳性的散文,又像詩體小說。在文本創(chuàng)新上,也顯出它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昆德拉說,“一個特定的歷史狀況是一個人類學(xué)的實驗室”,而詩人在這條“三才胡同”除了用力胡同中的那些平凡人的命運,也著力暴露了這個社會和文化的陰私,詩人就該是這個時代的“無情的洞察者”,深入“中國”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又到什么地方去了——詩人更應(yīng)該是“人類命運的闖入者”,憑借一己的“在場”來承擔(dān)起這個時代生活的全部壓力。
走故地尋舊,三才胡同,說是發(fā)炎闌尾
一刀,被激進(jìn)醫(yī)生從版圖上割去
三才胡同的后生們,太陽般鮮活,只有我
還把多余一段盲腸,緊緊揣在懷里
這些沾血帶腥的句子,豈止是詩歌所帶來的文字手術(shù)的疼痛?我仿佛聽到一截歷史被割除的尖叫,激進(jìn)醫(yī)生是誰?又有什么權(quán)力裁定它是“炎闌尾”,要把它“從版圖上割去”,在這個歷史失憶又偏逢精神市井如此浮躁的當(dāng)下,又有誰來搶救詩人深切吶喊的聲音?是啊,每條胡同在形成后,人們自然都會給它起個名。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胡同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旅游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biāo)志。但時代是向前的,歷史,最終必定要躺下成為時代前進(jìn)的通天大道,遺忘是它們的最后買賣。除了詩人,還有誰在乎記憶的下落?
三才胡同的后生們,太陽般鮮活,只有我
還把多余一段盲腸,緊緊揣在懷里
繞遺地三匝,高鄰猶在,不報大名,互不相識:
三條石,已被打磨成光亮拐杖,歷史真實,還需后人探認(rèn)
我們期待接近神性的詩篇,比如海子一類,但我們更呼喚充滿人性的詩篇,比如深耕的這一首《三才胡同》。也只有充滿“人道主義”的詩人,才擁有守護(hù)本初和追問終極的勇氣和野心,才有可能在無限擴(kuò)張的心靈版圖上,創(chuàng)作出更有底氣的“還歷史真實”的文本來,仿佛每一行詩都鋪滿堅實的石頭,而美和愛,絕不是歷史的過客。尋根、追根、刨根式的還原本真,給記憶一個地理上的時間和心理上的地點,是詩歌特有的任務(wù)。所以在后面章節(jié)出現(xiàn)的那條胡同中的那些人(母大蟲、姜老五、糖房老主人、小小頑童、馬來雨等),那些烙印在記憶中小人物的臉譜,是當(dāng)下文化龐雜的的城市文明最真實寫照,他們一個個站在這個時代的前面,以背影向整個歷史的反思謀生。事實是,給記憶留下足跡,是詩人的天職。
“三才胡同”絕不是讓詩人語言氣喘吁吁的窮途末路。而記憶,則是詩歌的發(fā)動機(jī),文字的磨擦來自內(nèi)心較真的一面,僵硬的世界,必將向一個堅持著他的文化立場、民族精神、生活傳統(tǒng)、故鄉(xiāng)、大地和心靈世界的詩人——去全面繳械投降。是啊,同樣的,除了記憶,還有誰知道詩人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