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群
四知堂主思勝楊先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海外覓得吳讓之印存孤本攜回故土。余有幸一飽眼福,且與同好共賞,以為若能原樣出版,必有益于學者、印人。楊公慨然應允。是冊讓翁諸印,未發(fā)表者約三百方,釋文時辨義析疑,獲益良多。茲不揣淺薄,歸納如下,以期同道共鳴指正。
一是釋文順從文意字義。
吳熙載字讓之。熙載一詞,出自《漢書》。熙,興也;載,事也。意為弘揚功業(yè)。人之表字,指與本名意義相關之另一名字?!白尅敝猓姴懿佟抖Y讓令》:“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熙載”與“讓之”意義相關;而與“攘”之含義并無關聯(lián)。冊中第廿六頁有“吳熙載”“攘之”對章,另有多枚“攘之”印。而在吳熙載篆書七字聯(lián)上,鈐“吳讓之氏”??;《璽印源流》所刊吳熙載邊款中,落讓之、讓翁款者皆言字旁。據(jù)考,攘為退讓、謙讓之本字,后作“讓”?,F(xiàn)經(jīng)典皆作“讓”。故印存中凡“攘之”,概釋為“讓之”。(圖1)
又如:印存第二頁上“陳云升藏書印”。云為云之初文,今為云之簡體,意為“云升”。同樣,“棲云山館”釋為“棲云山館”。第四頁末“乾隆末舉秀孝嘉慶初歷省闥道光閑掌封疆”,用六字三小句列舉了清代江蘇巡撫梁章鉅所經(jīng)歷的三朝仕途。印中“閑”讀“間”,為同字異體。第八頁“十聯(lián)唫館”中的“唫”同“吟”,嘆息、歌詠之意;不能讀“近”——口急不能暢言。釋為“十聯(lián)吟館”。(圖2)
第十三頁首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氣”,本為云氣,象形字。此處指精神態(tài)度,故釋“腹有詩書氣自華”。同頁“某亭心賞”印中的“某”,音梅,特指酸梅;而讓翁“畫梅乞米”印中的“梅”,指梅樹。此梅非彼梅。而“將謂愉閑學少年”句中“愉”通“偷”?!吨芏Y》:“大司徒以俗教安,則民不愉”。釋文:將謂偷閑學少年。(圖3)
第二十一頁“心清聞眇香”?!绊稹倍嘁舳嗔x:讀秒,指小目也;讀廟,通妙。釋文:心清聞妙香,玄妙之香。同頁“百之珍”,字為古文鳳,象形。鳳飛而萬鳥從,故又與朋黨之朋重文。順文意,釋作“百鳳之珍”。同理,第二十九頁“鳳山樵唱”,似一幅美景,釋為“朋山樵唱”也通,然詩意全無了。而第二十五頁“季華藉讀”之“藉”,為“借”字通假;同頁“弟五之名”,弟、第通假,分別釋為季華借讀、第五之名。(圖4)
二是同字異體,取常用字。
如第五頁中“小芬畫印”作“小芬畵印”;第六頁上“龢謙”作“和謙”;“貧而無讇”作“貧而無諂”。第八頁中“徐璘査印信”,“査”“查”同字異體,取“查”。第十頁“談顨夫畵記”?!邦殹奔础百恪?,后者較常用。同頁末“江都薛氏臧書”?!瓣啊蓖安亍?,“藏”更通俗。釋為“談巽夫畫記”“江都薛氏藏書”。第十一頁“震無咎齋”,“無”乃奇字,今為“無”的簡體,釋為“震無咎齋”。第十二頁“肁同”一印,“肁”假借為“肈”,肈行而肁廢,肈即肇,釋作“肇同”。(圖5)
此外,印文中第五頁的“邨”同“村”,“僊”同“仙”;十二頁的“斈”同“學”;第十三頁的“灋”同“法”;二十一頁的“龡”同“吹”,皆異體同義。釋文取常用字“村”“仙”“學”“法”“吹”。
再則,楷、篆寫法迥異的印文,如第十三頁“獨師懷抱”,“懷抱”篆做“褱袌”;十九頁“書帶草堂”,“草”篆作“艸”;第廿五頁“劉寶楠印”,“劉”篆作“鎦”;同頁,“鴻道人”篆作“? 仌”;廿七頁“以介眉壽”,“以”篆作“?”,釋文皆取今楷。(圖6)
三是辨疑難字。
如第五頁“菜香書屋”中之“香”;第六頁“菊人詞翰”中的“菊”;第十二頁“聽鸝館珍藏”印之“鸝”;尤其是第十二頁“筱 ”一印,“ ”乃“莊”之古文;二十八頁“包昚言印”中的“昚”亦是“慎”之古文。第九頁“鐵骨”印的“鐵”,為“鐵”之古文,均不易識。第十四頁“子貞”兩篆皆從古,“子”易猜,“貞”查《說文》方釋然:“貞,卜問也……一曰鼎省聲”。據(jù)郭沫若考:古乃假鼎為貞,后益之以卜而成鼑(貞)字。(圖7)
第十五頁的“一匊春情”?!墩f文》:在手曰匊。匊,段注:俗作掬,釋作“一掬春情”。第二十五頁“劉 楠印”,印文 為“寶”,見《六書通》;“枏”同楠,據(jù)《漢語大字典》;三十二頁末印“簋罍齋主人”。其中“簋”是古代盛食器,大篆為“ ”,“罍”則是古代之盛酒器,大篆為“ ”,皆屬疑難字。(圖8)
此外,尚需說明九方姓氏名字印。歷來“某印某某”作回文“某某某印”。如“黃印錫禧”釋作“黃錫禧印”;而“某氏某某”與“某印某某”雖同為古式,雙名同行以求吉利,卻罕作回文解。冊中讓翁所刻“程公穎氏”“陳雪齋氏”“包慎伯氏”“吳熙載氏”四印,表明姓名印以“氏”結(jié)尾,亦是一種定式。據(jù)上,冊中“某氏某某”皆作回文印釋之。計有“范雨村氏”“楊季子氏”“童石塘氏”“黃春谷氏”“袁秋岳氏”六印。如圖,印文篆作“某氏某某”,多為章法所需。(圖9)
余浸淫印藝數(shù)十載,讀印時有未識之篆,寫印常遇難篆之字。語云:學無涯,誠哉斯言。前賢印存對于當下印人之繼承和創(chuàng)新,不可或缺;楊公將珍藏之讓翁印存孤本付梓面世,嘉惠印林,共饗后學,古道熱腸,至為感佩!
庚寅金秋 寫于漱石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