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阿燦
達·芬奇來了,濟南人蜂擁而至,平時冷清的博物館成了“菜市場”。國際頂尖的藝術家、作品,突然投入了濟南人的懷抱。應接不暇的濟南人,舉頭仰望的瞬間,欣喜和茫然伴隨,劉姥姥走進大觀園,藝術的火花開始碰撞。
這場空前的狂熱起始于2013年10月,全國第十屆藝術節(jié)在山東舉辦。濟南人看過了達芬奇、畢加索,濟南人盼來了歌舞劇《卡門》、濟南人聽到了昆曲《青春牡丹亭》、濟南人見識了爵士交響樂……人人像“趕大集赴廟會”一樣看畫展,知識階層像“盼過年一樣盼演出”。
“熱情”不止是高雅藝術催動出來的,還可能是“窮”出來的。當我們恥笑一個人的貪吃時應該考慮或者他正陷入貧窮。一個十藝節(jié),讓這座城市彌漫出了“文化貧血”、“見識短少”的悲涼味道——濟南人不是愛鼓掌,而是需要鼓掌的機會;濟南人不是頭腦容易發(fā)熱,而是文化饑渴。
文化,是城市的軟實力。作為一座有五千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濟南從龍山文化起就是典型農耕文明,它不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但長久的政治中心的環(huán)境使得濟南人追求穩(wěn)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形成了一種謹守“周禮”、因循守常的風氣??鬃印案改冈冢贿h游”的儒家思想延續(xù)至今,影響著城市的性格。
當其他城市紛紛更換標簽、輸出價值觀、刷新城市名片的時候,濟南似乎仍在慢條斯理做著觀望者。也許,濟南人在書、畫、文物古董、京劇甚至斗蟋蟀等這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愛好要遠遠強于很多城市——但在這座“傳統(tǒng)的、樸實的、深厚的、保守的、中庸的、謙遜的、官的”土地上,更兇猛的是人情文化,是富人與貧者對于文化藝術的集體“貧窮”與“消化不良”……
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有什么樣的城市。當一座保守的城市遭遇撲面而來的城市化,“城市文化危機”、“城市定位模糊”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更將是這代人甚至代代人面臨的挑戰(zhàn)。endprint
齊魯周刊201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