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戈 王明利
在大眾傳媒日益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外界世界的認識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親身經(jīng)歷,而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媒體。電視以其視聽結合的形象特征,為人們提供了較之其他媒體更加富有現(xiàn)場真實感的認知體驗。而電視新聞作為一檔以集中播報新聞資訊為主要內(nèi)容的電視節(jié)目,為人們提供足不出戶就能及時了解國內(nèi)外大事的便捷途徑。根據(jù)法國TNS調(diào)查中心2011年3月的一份統(tǒng)計報告,對于約三分之一的法國人而言,“20點新聞”是他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法國人認為“20點新聞”是他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
作為了解法國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途徑之一,電視新聞也是法語聽力課堂中非常有價值的真實語料,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根據(jù)Krashen和Long等語言學家對語言輸入假設的研究成果,我們得出外語課堂中的語言輸入應該具有如下特征:(1)可理解性輸入,即所輸入的語料難度略高于學習者的語言水平;(2)趣味關聯(lián)性,即輸入的語言不僅要有趣,還要滿足學習者的社會需求;(3)非語法程序安排,以語法為基礎的輸入勢必會降低可理解性輸入的質(zhì)量,破壞交際的焦點,是枯燥無謂的輸入;(4)足夠的輸入量;(5)語言輸入的同時注重學習者的參與和互動①。電視新聞是一檔以嚴肅、客觀的態(tài)度向公眾傳遞信息的電視節(jié)目,其語言標準,行文規(guī)范,新聞報道的語篇結構和詞句等都經(jīng)過記者謹慎而仔細地推敲,對外語學習者而言是難得的優(yōu)質(zhì)語料。雖然有許多學者指出新聞語言相比于日常會話詞匯量大、語速快,但電視新聞聲像結合的特點恰恰彌補了新聞播報語速快的缺陷,是對新聞語料的變相簡化。畫面和字幕等信息是對聲音的有效解釋和補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料內(nèi)容。學生往往通過幾個鏡頭就能粗略判斷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例如當看到凱特王妃抱著一個嬰兒站在白金漢宮大門前時,不需聽聲音就能猜到這是報道英國喬治王子出生的新聞。此外,配以圖像和文字的新聞報道更加形象,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加之新聞內(nèi)容實時更新,具有“新異性”②,更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更加有效地吸收語言知識。
羅常培先生出版的《語言與文化》一書中提出:“語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聯(lián)系的,所以語言學的研究不能抱殘守缺地局限在語言本身的材料內(nèi),必須要擴大研究范圍,讓語言現(xiàn)象跟其他現(xiàn)象和意識聯(lián)系起來,才能格外發(fā)揮語言的功能,闡揚語言學的原理”。電視新聞就是典型的多種體裁特征的語篇混合交融在一起的產(chǎn)物。在一段幾分鐘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主持人播報新聞導語,記者現(xiàn)場采訪,屏幕上顯示的圖片和數(shù)據(jù)信息,鏡頭所記載的事件發(fā)生經(jīng)過或背景,甚至有的電視臺會就某一熱點問題邀請專家評論員作現(xiàn)場點評。這些不同體裁的新聞報道形式前呼后應,彼此聯(lián)系,互為語境,共同構建新聞報道真實、客觀的社會效果。學生看一段電視新聞的過程不只是試圖聽懂新聞內(nèi)容,還包括讀懂鏡頭語言,也就是說在大腦中潛移默化地對記者的聲音、圖片信息和鏡頭剪輯進行綜合處理。在聽力課堂中引入電視新聞,引導學生分析不同類型的新聞體裁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及其社會語用功能,有利于學生學會利用多種語篇體裁達到預期交際目的和交際策略。
鑒于新聞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而電視又擁有圖、聲、字等多元信息符號,電視新聞相比于報紙、廣播更能形象、迅速、準確、客觀地傳遞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實時信息。在法語課堂中引入電視新聞這類真實語料,無疑能為學生提供了解法國社會文化的有效途徑。此外,電視新聞也是反應并影響一個國家民眾的輿論和意識的重要媒介。在媒體多元化發(fā)展的當今社會,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了解與表達都依賴于新聞,新聞媒介在人們獲取信息與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起到了雙向渠道的作用。正如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蔡凱如教授所說:“建立在現(xiàn)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基礎之上的新聞媒介通過信息傳播形成耳濡目染的現(xiàn)代文明的新聞文化環(huán)境 ,促動人的思想觀念的更新”③。學生通過觀看法國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能夠及時了解法國人關注的焦點、看待各種社會問題的態(tài)度,以及對國內(nèi)外大事所持的言論。
電視新聞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既有大量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比如環(huán)保、購物、公益事業(yè)、交通出行等,也有大量專業(yè)領域的報道,比如財經(jīng)、體育、科技等范疇。電視新聞話語范圍不同,直接制約著電視新聞的詞匯、句法、敘事結構的選擇。為保證語料對于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而言具有“可理解性”,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應該盡量選取貼近大眾生活的非技術類話語范圍,如社會民生新聞;而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可以根據(jù)課程主題選擇相應的專業(yè)技術性話語范圍,如經(jīng)濟、政治新聞。
將電視新聞用于外語課堂的困難之一就是要保證電視新聞不僅向學生傳遞信息,還能激發(fā)學生用目的語進行口頭或書面表達的熱情。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以口播為主的電視新聞被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圖像,但在一期電視新聞中依然有很多片段是采取單一背景,即一個記者站在屏幕前進行報道。在這樣的新聞中,圖像符號所傳遞的背景信息非常有限,不適合在語言課堂上作為被分析的材料,或者說只適合高年級的學生做聽力練習。因此,在包含各種體裁新聞的電視新聞中,圖像信息豐富的現(xiàn)場采訪、口播新聞,相比于屏幕前的特派記者而言更有可利用的價值④。
以2013年5月31日的France 2(法國電視二臺)的“20點新聞”為例 (后文統(tǒng)稱JT20)。這期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按照下面的表格進行分類:
表1 2013年5月31日France 2“20點新聞”要聞內(nèi)容及體裁分析表
Michael Long的語言輸入互動理論認為語言輸入者通過簡化所輸入的語言形式,或通過詢問、重復、確認、解釋等方式調(diào)整話語結構和功能,可以使所輸入的語言更容易被理解⑤。此外,在50分鐘一堂的聽力課上,每段聽力材料的時長通常保持在3分鐘左右為最佳,并且盡量避免雜音干擾。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適合外語聽力課堂教學的新聞應具備以下特點:主題大眾化;詞匯專業(yè)化弱;圖像信息豐富;評論及解釋性話語豐富;時長 (2-4分鐘)適合課堂教學;雜音干擾小等。不難看出,表1中報道1、2、4、6能夠滿足所有標準,因此最適合應用于法語聽力課堂之中。
法國的電視新聞與中國的電視新聞略有不同,以法國電視二臺France 2的“20點新聞”為例,一段長約40分鐘的新聞包含如下主要形式:口播新聞,圖片新聞,現(xiàn)場采訪,記者連線,采訪評論員,嘉賓主持現(xiàn)場分析等。每種形式的新聞都可以作為語料,用于設計適合不同語言水平學生的教學活動。電視不同于紙質(zhì)媒體,是結合聲音、圖像和文字為一體的媒介形式,能夠生產(chǎn)更加多元的符號。正如P.Charaudeau在其《解析電視新聞》(Décoder le journal télévisé)一文中所說:“信息媒體的運作是在經(jīng)濟學和符號學的雙重邏輯下進行的,也就是說一切信息手段都可以被認作是生產(chǎn)符號 (即形式和意義)的機器,這些符號來源于人類的活動,同時也將運用到社會文化的構建當中?!苯處熆梢岳秒娨暽a(chǎn)的多元符號之間的聯(lián)系設計多種多樣的練習,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在特定語境下的交際能力。
Susan Gass于1988年提出了一個包括二語習得各構成環(huán)節(jié)的整合模式,認為語言從輸入到輸出包含五個階段,即被感知的輸入 (Apperceived Input)、被理解的輸入 (Comprehended Input)、吸收 (Intake)、整合 (Integration)和輸出 (Output)。根據(jù) Gass的理論,筆者以電視新聞為語料設計教學活動的模式總結為圖1所示的過程:
圖1 電視新聞應用于法語聽力課中的教學模式與Susan Gass的二語習得整合模式的關系圖
所謂輸入不完整信息,是指教師第一次播放新聞時只播放圖像,隱藏聲音,或播放聲音而隱藏圖像,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根據(jù)自己現(xiàn)有的知識框架去補充不完整的信息 (即2.提出假設),從而實現(xiàn)主動理解新信息的目的。
學生充分調(diào)動現(xiàn)有知識對所播放的不完整的電視新聞內(nèi)容進行想象和假設之后,教師再播放圖、文、聲完整的新聞 (3.輸入完整信息),驗證學生的假設,對學生的假設進行糾正和調(diào)整,從而實現(xiàn)對新聞內(nèi)容的正確理解 (4.驗證假設)。
當學生理解了所播放新聞的基本內(nèi)容后,教師可以就新聞中出現(xiàn)的新的語法或詞匯等語言知識設計一系列練習,也可以就人物 (如被采訪者)的語言和講話方式及其所處的語境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還可以對新聞畫面中出現(xiàn)的文化現(xiàn)象加以講解,開闊學生的視野 (5.學習新知識)。上述這些都是所播放信息中的新知識,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用所學的新知識進行口頭或書面表達,最終達到應用新知識的目的 (6.應用新知識)。
(1)同一語料內(nèi)容的多角度應用
電視新聞作為真實輸入語料,其語速、詞匯和句法難度通常適合應用于中、高年級學生的聽力課堂,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在低年級學生的課堂上不能使用電視新聞。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可以對同一段新聞進行多角度的挖掘,按照兩個原則來設計教學活動:從語言知識的層面上,對低年級學生側重詞匯的輸入,對中年級學生側重句法的講解,而對高年級學生則重視語篇的分析;從交際能力的層面上,低年級學生側重基本交際禮儀,中年級學生側重詞匯和語法的準確應用,高年級學生側重語篇連貫和語用得體。
例如,對于同一段JT20的要聞播報,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幾個詞概括新聞的主體內(nèi)容,即新聞中的核心內(nèi)容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等);對于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將聽力任務的難度擴展到新聞的細節(jié)內(nèi)容 (事件背景、原因、記者的評論等);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不僅要求學生聽懂新聞的主體及細節(jié)內(nèi)容,還可以要求學生對這段新聞的播報方式和語篇體裁做出評論和分析(敘述型、描述性、議論性等)。
(2)聲畫語言雙系統(tǒng)符號的有效利用
作為外語課堂中的真實語料,電視新聞節(jié)目“聲畫結合、視聽兼?zhèn)洹钡碾p通道傳播形式相比于報刊、廣播等單通道傳播形式有明顯優(yōu)勢?!靶侣劗嬅嬉跃呦蠓柕纳?、形象、動態(tài)、空間等因素與抽象的語言聯(lián)袂,向人們傳播完整的信息,佐證新聞的可信度?!雹揠m然電視新聞的鏡頭有限,不能形成情節(jié),但畫面所記錄的細節(jié)能夠真實地反應事物特征,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每一個畫面都是記者深入觀察和思考的結果,是記者的觀點和報道方式的體現(xiàn)。一段優(yōu)秀的電視新聞的鏡頭語言并不是簡單的“推拉搖移”,而是與聲音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表意的符號系統(tǒng)。
例如,JT20中關于第14屆“鄰居節(jié)” (La fête des voisins)的報道,記者在這個報道中共用了18個鏡頭,聲音既有文字稿也有同期聲,如表2所示:
外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聲畫兩套符號系統(tǒng)的互補和同步的關系,引導學生分析鏡頭所蘊含的意義,挖掘鏡頭記錄的細節(jié),比較聲畫雙通道的敘述內(nèi)容,以“畫”補“聲”,以“聲”配“畫”,在“輸入不完整信息——提出假設”環(huán)節(jié)設計以下問題:
表2 《巴黎居民慶祝第十四屆鄰居節(jié)》(新聞節(jié)選)
①有畫無聲,即只播放畫面,隱藏聲音 (適合中、低年級學生)
——以鏡頭為單位,描述該場景發(fā)生的地點,猜測人物身份、人物關系等。
——讓學生對具體特寫鏡頭進行描述,例如表2中圖像4:
Qu’est-ce que c’est?這是什么?
Où se trouve-t-il?它被張貼在哪里?
Qui l’a écrit?誰寫的?
Quel problème qu’on voit dans ces mots?文字中透露的問題是什么?
——按照畫面組合在一起所表現(xiàn)的邏輯,猜想報道的主要內(nèi)容。由于鏡頭不是線性記錄事件發(fā)展,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對蒙太奇語言的理解,進行口語表達。
——給畫面配聲音。例如表2中圖像3,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分別給畫面中的三個人物配同期聲,還可以加入畫外口播。
②有聲無畫,即只播放聲音,隱藏圖畫 (適合高年級學生)
——根據(jù)聽到的聲音 (畫外音和同期聲)想象畫面內(nèi)容。例如表2畫面2,讓學生根據(jù)被采訪人的講話語氣和聲音判斷其身份、年齡、相貌等;再比如畫面1,現(xiàn)場的歡呼聲加上描述性的畫外音,學生比較容易在大腦中勾畫出人們慶祝節(jié)日的現(xiàn)場氛圍。
——根據(jù)聽到的聲音想象畫面的結構。例如設想表2畫面1的前景、背景、特寫分別是什么,并讓學生說明為什么這樣構思。
——根據(jù)聽到的聲音,讓學生將想象中的畫面表演出來。
③聲畫同步,即同時播放聲音和圖畫 (適合中、高年級學生)
——讓學生判斷哪些畫面和聲音是指向同一具體的物象,聲畫合一,同步發(fā)展。
——讓學生判斷哪些畫面和聲音不同步顯現(xiàn),聲畫之間有信息差。例如表2畫面5,畫面是一座樓房,而文稿內(nèi)容是解決鄰居間噪聲矛盾的法律手段。
Pour quoi l’image ne correspond pas au son?為何畫面與聲音不符?
Faites un résumé sur les trois recours qu’on peut avoir pour résoudre le problème de bruit avec les mots sur l’écran.
請根據(jù)屏幕上的文字信息總結三種解決噪音矛盾的方法。
(3)用電視新聞語篇的結構圖式指導語料分析
不同的語體都有與其相對應的語篇結構。新聞報道在長時間的發(fā)展中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程式化的語篇結構:線性結構和層級結構。線性結構是以事件發(fā)生的順序,以即時間脈絡、因果關系來構建電視新聞,如圖2⑦所示:
圖2 新聞語篇的線性結構
層級性結構則打破了時間順序、因果關系,把最主要、最精彩、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放在最吸引人的開頭部分,形成核心語句,以下各部分圍繞核心語句展開,形成核心——附屬關系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新聞語篇的層級結構
掌握新聞報道圖式,形成認知語境,對高年級學生用外語進行新聞寫作、新聞分析或新聞理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叭绻浾吆妥x者對新聞報道圖式有所認識,并形成認知語境,那么在他們之間就會架起無形的橋梁,記者要向讀者表明的意圖就較為容易地被讀者接受并吸收,從而實現(xiàn)最好的信息傳播宣傳效果”⑧。
例如JT20中關于公共場所禁止吸電子香煙的新聞:
也許這是瓦倫丁最后一次在這個候車大廳里吸電子香煙了。因為法國不久將禁止在公共場所吸這種新型的香煙。(核心話語)
(采訪瓦倫丁:瓦倫丁: “我覺得這項規(guī)定讓我覺得很別扭,因為這種煙很方便,而且我沒有吐尼古丁,只是些水蒸氣,我不明白為什么在公共場所禁止吸這種煙?!?(評論)
衛(wèi)生部部長表示雖然電子香煙并沒有讓人成癮的危險,但為了防止不吸煙的人去嘗試,應該制定與普通香煙相同的法律。(主要事件)
(采訪衛(wèi)生部部長:衛(wèi)生部部長: “應該制定相關法律禁止推廣電子香煙,禁止將這類香煙出售給未成年人,以及在一定條件下禁止在公共場所吸電子香煙?!?(細節(jié)事件)
電子香煙包含一塊充電電池桿,由它來加熱一個儲煙柄,儲存電子液體及一定量的尼古丁,根據(jù)吸煙者的需求有不同的劑量,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香料:巧克力口味,草莓口味,或者芒果口味。(背景)
……
教師可以在“學習新知識”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報道語篇的結構圖式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新聞內(nèi)容。例如:這則報道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事件的具體細節(jié)是什么?吸電子香煙的人對這一事件有何反應?你能否描述一下什么是電子香煙?
了解了新聞的語篇結構,學生更能清楚地把握記者的報道思路,從而從整體上理解新聞的邏輯,為進一步具體學習新聞中的語法、詞匯知識做好鋪墊。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從哪個短語能看出人們對該事件的反應是消極的?”對新聞語篇圖式的分析也為學生今后用法語進行新聞報道的寫作提供構架范本。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為人們獲取信息、傳播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多元的渠道,也為人們的交際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言已經(jīng)不是人們溝通的唯一媒介,理解并運用多元媒介符號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在法語聽力課堂中使用電視新聞作為語料有諸多優(yōu)勢,但若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則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新聞題材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語言水平,并能夠讓學生遷移自己所積累的社會經(jīng)驗,避免使用過于專業(yè)性的選題;(2)任何一段新聞語料都可以針對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用作教學的語料內(nèi)容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需求進行取舍;(3)有效利用電視新聞的聲、畫、文字等多元符號之間的互文關系是設計靈活多樣的聽力練習的關鍵。外語教師如果能將電視新聞傳播的“聲、像、圖、文”混合介質(zhì)進行合理利用,不僅會給略顯枯燥的外語課堂帶來生動、鮮活的真實語料素材、多模態(tài)的授課方式,還能引導學生突破語言的束縛,學習從多模態(tài)交際語境中獲取信息、構建意義,最終實現(xiàn)語用能力、交際能力的提高。
注釋:
①⑤ 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79-185、184頁。
② 徐海銘:《語言輸入理論與外語學習》,《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
③ 蔡凱如:《新聞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④ Carmen Compte:Décoder le Journal Télévisé——Une stratégie pour l’apprenant de langue,Colloque de Tours(1998),publié dans FranzosischHeute 32,3 2001:Travailler avec la vidéo。
⑥ 李巖、黃匡宇,《廣播電視新聞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97頁。
⑦ 圖2和圖3來源于李水仙著:《電視新聞語體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⑧ 范紅:《報刊新聞語篇及其宏觀、微觀結構》,《清華大學學報》,2002年增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