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命,是一個不斷地尋找的過程。
02
當我從母體降臨人世,當我以洪亮的啼哭聲第一次宣告我的獨立存在,當我用饑餓的小嘴找到母親的浮汁,我的人生,從此開始了尋找。
童年的記憶,都和鄉(xiāng)村有關。
我出生的小村叫莊子河,那是一個彝族小村寨。二、三月間,金黃的油菜花鋪天蓋地,八、九月間,茂密的甘蔗林浩浩蕩蕩。那時,有一條寬約兩米的小溝從村頭流經村尾,溝旁,有光滑透亮的大青石,淘米洗菜者,洗衣洗褲者,摸魚捉蝦者,齊聚溝邊,說長道短,打情罵俏。田間地頭的溝畦里,魚蝦遍布,鮮花遍野,鴨群,白鷺,飛鳥,老農……這是一個幸福的村莊。
那時,我尋找到的,是一個清貧但樂趣無窮的世界。這個世界,構成了今后我文學創(chuàng)作的生命底色。
03
老屋背后有一片閑置多年的草地。兒時,我時常獨自跑到那片草地唯有的一棵篦麻樹下,望著天空發(fā)呆。
記憶里,那時的天空總是蔚藍的,有云彩悠悠飄過。
我常坐在樹下,注視一朵云彩的流動與去向。云彩是多變的,有時像白馬,有時像蛟龍,有時像騎士,有時像一座山。有的云彩,飄著飄著,就散了;有的云彩,一直飄啊飄,飄到遙遠的地方。
喜歡極了那些流動的云,它們讓我感受到希望、夢想、憧憬等一種向上的、美好的情懷。于是,我寫成了記憶中人生的第一篇文字《云兒朵朵》,并被老師作為范文在班上念了一遍又一遍。
從那時起,我的人生,注定與文字結下不解之緣。
04
小時候,家里有一個木箱子,里面裝著的,是父親并不多的幾部藏書,《西游記》、《紅樓夢》、《水滸》、《三國演義》……此外,便是一些連環(huán)畫冊之類。
那時,老家的后院有一株木槿,花開的時候,父親便搬動家里那已顯破舊的竹躺椅于花樹下,閑時,我便學著父親捧本書,躺在竹椅上享受美好的讀書時光。
那時看書,走馬觀花,似懂非懂,輔之父親的講解與引導,才能大概弄懂整部書的故事梗概。看書看到的,也僅于故事本身,對于文字里隱藏的精妙之趣,卻是無法領悟。但從此,對書有了敬畏之情。
至成人后,讀書仍然少得可憐,卻喜歡寫些自娛自樂的小文字,然后藏在抽屜里,不敢示人。那時于我來講,寫作是無意識的,僅僅當成一種文字游戲。
多年后,我對自己當初的態(tài)度感到汗顏。寫作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它面對的,應該是一個人真誠的內心,是對人生和社會的一種態(tài)度。
05
孤獨,貫穿了我的整個生命歷程。
從出生時一個人孤零零地來到人世,不斷地遇到很多人,然后不斷地走散。再遇,再散。
當我在人群中默不做聲的時候,當我在月色下獨步徘徊的時候,當我在老鷹山頂俯視全城萬家燈火的時候,當我在宴席上舉杯交籌的時候……孤獨,像植入我體內的一粒釘,如影隨行,我甩不開它。
傾訴,是我排解孤獨的唯一方式。
寫作,是我傾訴的方式之一。
那時便想,和自己說說話也是不錯的。因此,我開始對著一張紙傾訴,我的快樂和不快樂,我的煩惱,內心的小秘密和小喜悅,統統從我肚里吐出來,一一散落于紙上。
一張紙的氣度與容量,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
06
總與這個世界保持著無法逾越的距離感。
不擅于高談闊論,不擅于八面玲瓏,不擅于交際應酬,不擅于打情罵俏……我像這個時代的異物,它生產了我,卻無法讓我圓滿地融入其中。
唯有寫作。
因為寫作,是我與這個世界對話的方式之一。
07
喜歡火車,這屬于勞動者的交通工具。
喜歡人潮人海的站臺。從一個站臺到另一個站臺,像極了人生的一次次的離別與相聚。
喜歡生命快速地行駛在路上。車廂,是一個小小的世界,裝載的,是一群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有教師,有公務員,有醫(yī)生,有商人,有農民工……男女老少,形形色色。他們,是中國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社會群體。喜歡觀察他們,包括他們的言談,衣著,相貌,并猜測他們的年齡,來自何方,要去哪里?
在路上,我尋找著生命的證據,尋找著個體生命與這個社會碰撞時發(fā)出的或微弱或巨大的響聲,并忠實地記錄。
08
喜歡小麥。
想起那年,五月的鄉(xiāng)下,麥浪滾滾,大地一片金黃。那種氣勢和壯美,讓我眼眶濕潤。那時,似乎昭示著,我的生命將和這種植物發(fā)生點什么聯系。
2013年,當我打算著為自己重取一個名字的時候,我想到了小麥這種植物,便把名字改成了李小麥。小麥,象征著樸素,簡單,溫暖。我希望,我的人格和文字像小麥一樣,散發(fā)著簡單而純樸的光芒。
因此,創(chuàng)作中,我的文字走向,一直遵循著這個原則,不做作,不矯情,真誠地面對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內心。我想,真誠一旦從文學作品中被抽離,剩下的文字再精美,也像失去魂魄的稻草人,本質已接近荒蕪。
因此,將像小麥一樣,一次次,抵達自己的內心。
09
有一段時間,一直在做著同一個夢。
夢里,山嶺上到處都是橄欖枝,枝上,結滿橄欖果。微風中,墜滿果實的枝條輕輕搖擺,我伸手,橄欖果卻高掛樹枝之上,我夠不著。
于是我說,寫作就是那掛在枝條之上的橄欖果,求之難得。若有幸得一粒,味雖苦澀,其甘甜的回味,已經足夠。所有的辛苦與付出,便都值了。
10
在破碎中尋找,生命因此一次次更接近圓滿。
本欄責任編輯 張慶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