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
二戰(zhàn)后的現代國家里,德國、韓國也是分裂國家,但這兩國人民的關系為什么和其他分裂國家如此不同?
當初東西德冷戰(zhàn)對立,西德總理勃蘭德(Willy Brandt)硬是冒犯美國而采取對東德和平交往的“東進政策”。在東西德交往的過程中,西德表現出相當動人的同胞感。例如西德富裕,西德遂找了各種理由幫助東德,例如西德人到東德,用到東德的道路,西德即給了很大一筆錢補助東德的道路。更特別的是,東德有政治犯,西德會籌錢將政治犯贖回。
當年東德有一位著名的反對派巴赫羅(Rudolf Bahro),他是個左派反對派,被東德抓了判刑,西德付了錢,東德將他釋放并驅逐,等于將他放走。但巴赫羅到了西德后并不感謝,他在西德又搞起新的綠色反對運動,成了綠黨創(chuàng)黨時的要角。東西德盡管分裂,但人民并沒有傷到感情,柏林圍墻一倒,東西德自然就順利統(tǒng)一,美國雖然并不樂意,但也只好接受。
而更特別的是,西德統(tǒng)一后,屈于右翼的基民黨,由來自東德的默克爾領導,西德這邊的人對她并不排斥,她現在已經總理三連任。一個分裂的國家居然水乳交融能到如此程度,人類史上亦極少見。東西德是怎么辦到的?
至于朝鮮韓國的關系也同樣不可思議。南北雙方經過朝鮮戰(zhàn)爭而分裂,從此以后,美國即以大軍在境的方式針對朝鮮,使得朝鮮成為全世界危機感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對朝鮮持續(xù)不斷地挑釁,不斷地軍演,遂成了美國維持朝鮮半島緊張最慣用的手法,制造出朝鮮半島的緊張,美國在韓國遂有了永遠駐軍的理由。這乃是典型的冷戰(zhàn)邏輯。
可是這種挑釁和歇斯底里的過度反應以及緊張雖然不斷出現,但韓國人民的反應卻很出人意外。
朝鮮半島的緊張,每次外媒必然大肆炒作,好像危在旦夕,但是韓國人民已經見多了這種事,知道它只是一種動作和表演,對這種緊張已淡然處之。
韓國這邊,在金大中和盧武鉉任內,金大中公然和小布什總統(tǒng)對嗆。小布什說朝鮮不可信,金大中說“請給和平一個機會”;盧武鉉甚至公開大罵美國駐韓大使是在挑釁朝韓關系??v使右翼的李明博和樸槿惠,他們反朝鮮的立場也相當稀薄。
在大眾文化的電影上,韓國過去幾年好多部最賣座的作品都是在探討分裂對韓國人所造成的扭曲和傷害。這顯示出韓國的文化知識分子所從事的乃是人民關系的修補。韓國這個國家不僅是它的產業(yè)奇跡使人贊嘆,它對朝鮮的態(tài)度也使人驚奇。
前幾年,我曾對兩德兩韓關系作過研究,寫成一篇小論文。韓國的朋友看了,特別在他們的知識分子刊物《創(chuàng)造與批判》上將其翻譯轉載,刊登在該刊2005年第129期上。我在該論文里指出,德國與韓國可能受到基督新教神學的影響,它們在性格上已有了“慷慨”這種元素,西德對東德慷慨,韓國對朝鮮慷慨,它們已形成了一種“集體救贖”的力量,而能突破冷戰(zhàn)強權給予它們的限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韓國的宗教調查,從1992年起,它的新教人口就已最多,韓國是亞洲唯一的新教國家,新教文化和價值已成了韓國產業(yè)界和政治文化界的主流。
無論個人和群體,都可能面對外在環(huán)境不順利的時刻。當發(fā)生這種情況,唯一的方法就是發(fā)揮自己的道德力,對別人慷慨。我們不要以為道德只是實話,在有些時候,對別人慷慨所散發(fā)出來的力量,反而可以突破一切障礙,獲得集體的救贖。在世界上,并不是一切都可以靠爭而得到,慷慨與愛反而可以取代去爭的方法。理解、包容與慷慨就是我從德韓兩國得到的啟示。
我更相信,凡事都是徒然,只有愛始能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