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飛
經濟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家超市里擺放了幾十套價廉物美的餐具,每套餐具包括8個菜碟、8個湯碗和8個點心碟,共24件,每件都完好無損。在另一家超市也擺放了幾十套餐具,每套40件,其中24件和剛剛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無損。另外這套餐具中還有8個杯子和8個茶托,其中2個杯子和7個茶托都已經破損了。
實驗結果表明,放在第一家超市里的餐具銷售很好,一周內全部賣出,每套售價是33美元;而放在第二家超市里的餐具銷售情況很不理想,一周只賣出3套,盡管每套只按處理價24美元銷售。雖然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個好的杯子和1個好的茶托,而且支付的錢也更少,但人們仍視若無睹。
在上述實驗中,兩套餐具中的物件數量多少,如果不互相比較是很難引起注意的,但是整套餐具是完好無缺還是已經破損卻很容易判斷。此時,人們要求被選擇對象的“完整性”成為主導心理需求,盡管這實際上并不劃算。
人們這種缺乏理性的決策,常常被商家利用,他們會通過讓商品“看上去很美”來達到利潤最大化。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某些化妝品的瓶子很大,但瓶底很厚。一個更“巧妙”的做法是,某超市發(fā)現一批茶杯在搬運過程中有些杯蓋損壞了,經理就叫員工把所有的杯蓋拿下,只將杯子擺在貨架上,后來這些茶杯銷路很好,而且是按原價出售的。原因很簡單,顧客誤以為這些杯子本來就沒有蓋子,因此這些曾經“破損”過的杯子,在顧客眼中仍舊是“完好”的。
人們太喜歡“看上去很美”的東西,所以很容易就陷入了用表面完美掩飾的“陷阱”里。
(摘自《芳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