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麗
中學歷史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實現(xiàn)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領域最為深刻的思想變革,也是歷史教育領域的重大任務。初中歷史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但并不是培養(yǎng)史學專家的。而我們以往的教學,過分強調對知識點的學習,過分強調深入研究,過分強調歷史的系統(tǒng)化,卻并不重視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得到得很少。因此,新課程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倡導學生勇于質疑、敢于爭先,積極競爭,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信任學生,他們就會帶給你驚喜
回顧我以往的教學,為什么我會在課堂上當主角?為什么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因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學生,懂什么?提幾個問題讓他們在書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這就算是以學生為主體了。雖然由教師講變成了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回答,但學生仍然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口怎樣才是真正地以學生為主體呢?首先就得信任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自主地學習、思考和分析。第一節(jié)課,我信任他們,他們回報我一份驚喜。
這節(jié)課,前三十分鐘我?guī)缀跞匀皇前凑找酝慕虒W方式完成了教學任務。還有十五分鐘,又做了幾道練習題。還剩十分鐘,干什么呢?好吧,書后有活動建議——“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F(xiàn)在的學生最不愛寫作文,我無法相信他們在這十分鐘會寫出這樣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們能寫出什么來。為了調動他們的熱情,我將題目改為“我——一個個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鐘過去后,一個學生舉手了——“我寫完了?!敝蟛粩嗟赜腥伺e手表示完成。到下課時,全班絕大多數(shù)完成了作文,而收上來的作品,令我和班主任老師驚喜。
正是信任,使得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勇于對課本、對老師質疑。也正是信任,真正的激發(fā)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也嘗到了以往所體驗不到的成功感。
二、發(fā)揮學生自身的特長,鼓勵以多種形式表述歷史問題
以往的歷史課堂,總是以語言文字貫穿始終,頂多再有一副歷史地圖。而不善言辭的學生在這里只會更加沉默。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僅限于一張大卷。學生的個性受到了禁錮,他們特有的專長無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歷史課堂,因其枯燥無趣而在歷史課上做其他科作業(yè)。
而這次的課改,恰恰要求教師要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于是,在歷史課堂上出現(xiàn)了許多旁人認為是“不務正業(yè)”的現(xiàn)象。如,有些學生在畫房屋,這是學生根據(jù)書中文字介紹進行再創(chuàng)造所描繪的半坡聚落的村莊,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課上,學生們發(fā)揮想象,設計歷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紀年數(shù)軸方式的,還有的完全以圖畫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歷史。學生們在用他們擅長的方式敘述著歷史口演話劇、講故事、撰寫小論文、繪畫,等等,都是他們施展特長的渠道。在歷史課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全程評價,是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搜集素材,組織討論,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搜集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圍繞問題的疑點,找到與此相關的史實,用來佐證或推翻原有的論點。中學生有一定的閱讀、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且能通過不同渠道收集到各種歷史材料。對于歷史教材中有關創(chuàng)新方面的知識點,教師也應該放手讓學生搜集材料,組織材料。學生在收集到的資料基礎上,經(jīng)過分析、比較、鑒別等手段后,各種猜測、想法會紛至沓來,然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多地感受到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讓他們在實踐操作中,提高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如在講如何看待哥倫布和鄭和的遠航時,我先讓學生搜集有關兩次遠航的史料,然后讓學生圍繞時間、人員規(guī)模、影響等方面展開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從時間、人員規(guī)模來講,鄭和遠航超過哥倫布,但哥倫布探險航行,溝通了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為世界從相對分散、隔絕的狀態(tài)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體開辟了通道,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乃至全球經(jīng)濟的形成和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是鄭和遠航所不及的,哥倫布遠航的歷史意義也不能由于美洲遭到劫難而一筆抹掉。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少批評、多指導,讓學生圍繞收集的材料展開討論,暢抒己見,盡情交流,以理服人,以探求真理為目標,從而產(chǎn)生正確的思想或認識,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活動課是學生們自由發(fā)揮的最佳舞臺
新教材獨特的一處設計,是安排了單獨的活動課。第四課“破解彩陶之謎團”是第一節(jié)活動課。應該怎樣上?沒有答案。
我將活動分為兩部分:各組負責一件彩陶,討論,破解它的制作、作用等謎團,然后再自行設計一件陶器,描繪上個人所喜愛的紋飾并互相交流。這兩項安排看上去很簡單,但實施起來,居然占用了兩節(jié)課的時間。因為學生們在這片自由的空間里,思維非?;钴S,爭相發(fā)表言論,各執(zhí)己見。雖然打亂了課時安排,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比如關于“小口尖底瓶進入水中到底是什么樣子”,學生們在小組內熱烈討論、想象,而在全班發(fā)表意見時,各執(zhí)己見,紛紛要求上前面畫圖演示,根據(jù)自己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互相爭論,終于在課后做了實驗后在第二節(jié)課中互相達成了統(tǒng)一。這不正是驗證了“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條理論嗎?
正是這些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使他們更注意課外收集資料充實自己,學生學習歷史,不再拘泥于某個知識點,而是以各種豐富的活動和學習方式,增強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辯論、競爭的意識,加強了審美觀,培養(yǎng)了對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