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堂生成對于課文內容的學習與拓展是很有幫助的,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的學習途徑。本文結合教學實例,談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堂生成。
一、創(chuàng)設情境,預設生成
課堂生成是課堂教學活力的體現,合理地處理這些生成素材,能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同時,還能夠深化學生對于教學文本的認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有意識地預設課堂生成是常用的方法。教師讓學生演繹教學文本內容,將自己置身于教學素材之中,往往能夠引發(fā)更多的思考與感受。這個時候通常學生頭腦中會產生各種想法與理解,通常情況這就是教學生成的高發(fā)時期。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機,充分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為課堂生成的到來做好鋪墊。
《悼念瑪麗·居里(愛因斯坦)》是一篇很經典的演講稿,整篇文章結構嚴謹、思路清晰。在講授這篇課文前,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對文章結構以及內容做有效梳理,文章大致結構如下:
第一段:提出主旨。對居里夫人這樣的“第一流人物”,人們重視她的道德品質以及對于才智成就與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第二段:闡述居里夫人的品格特點;第三段:闡述居里夫人的品格特點以及這一品格特點對于她取得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所具有的重大意義;第四段:點出她的品德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重大意義。整篇文章通過瑪麗·居里在科學上的重大成就,深刻揭示她取得成就的原因——擁有偉大的人格,具有極端頑強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及其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既然是一篇演講稿,讓學生們將文章演繹出來不失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教學。在基本學完文本內容后,教者設計演講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把自己放在演講人的角度來表述這篇文章。這個過程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了非常好的教學情境,不少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對于文章的理解又有了變化,各種疑問與感受層出不窮,課堂生成也非?;钴S。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基礎,當學生們具備活躍的思維時對于文本的理解往往會更深入,這也是課堂生成的教學輔助作用所在。
二、課堂質疑,接納生成
教師應當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更多地提出自己心里的疑問,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這不僅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良好體現,這個過程也能夠促進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讓課堂教學氛圍更活躍。質疑的提出往往就是課堂生成的一種直觀的表現形式,教師應當對于這種課堂生成積極接納,這些內容不僅是非常有價值的教學素材,也能增進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與體會。
《畫山繡水》是一篇很獨特的文章,“畫山繡水”含有一定的深意,意思是畫出來的和繡出來的山和水?!爱嫛迸c“繡”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工藝,很多時候用來形容詩文或景物。文章題目揭示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特點。學習這篇文章,不少學生會存在一個普遍的疑問:為什么“畫山繡水”會和勞動人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生的疑問不僅提出了文章的主旨,也點明了本文的創(chuàng)作理念。教者可引導學生對文本逐層剖析,讓大家明白舊時代勞動人民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于是就把這種生活狀況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畫構出許多傳說和故事。作者意圖是要人們在觀賞美麗的自然風景時,不要忘記舊社會的苦難,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這也是本文的一種映射。文本自身的存疑能誘發(fā)學生對于文本的若干思考,從而導致教學過程必然出現學生對問題的質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準備好接納課堂生成,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也能很好地深化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與認識。
三、順水推舟,拓展生成
在處理課堂生成時,有時也需要教師采取順水推舟方式,不斷引發(fā)與拓展教學生成。許多時候學生的思路還沒有完全打開,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會相對局限,學生往往會習慣地從一些固定的角度看問題,對于文本的理解也不夠深入。這時,需要教師“推”學生一把,或采用激將法,或給學生一點啟發(fā),讓大家能夠跳出思維局限更開闊地看問題。這樣不僅能夠讓教學生成得到拓展,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遇到問題時,采用“頭腦風暴”方式,將問題放大或延伸。
《學問和智慧》是一篇結構清晰、論證明了的議論文。著名教育家羅家倫在文中分析了學問和智慧的區(qū)別,論述了學問和智慧的關系,最后在篇末點明中心論點: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觀照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這篇文章無論是對提高學生議論文閱讀分析能力,還是引導學生進行議論文寫作,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教學過程要引導學生透徹地理解作者觀點,學習嚴謹的論述結構和多重的論證方法,品味作者豐富多彩的語言,學會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這篇文章是有著一定思辨意義的,許多學生在學完文本后都有點似懂非懂,為了拓展教學生成,可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來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嘗試談談自己理解的學問與智慧間的關聯,并且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的教學生成雖說是由教師引發(fā)的,但是開放性的問題卻能夠很好地拓寬學生的思路,這對于提升學生對教學素材的認識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