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英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把問題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學生 發(fā)現(xiàn) 提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208-01
小學生學會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提出問題,只有會提出問題才能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任何創(chuàng)造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就不可能有創(chuàng)造,善于提出問題和發(fā)現(xiàn)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與主動探求知識的生動表現(xiàn)。那么,課堂教學如何教會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是這樣做的。
一、樹立參與無錯的思想,鼓勵學生提問題
教學中必須重視“發(fā)現(xiàn)與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以前,學生在課堂展示中往往有很多顧慮,怕出錯、怕同學、老師笑話,不敢參與提出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在班內樹立參與提問題無錯的思想,只要你敢參與提問題,哪怕你提錯了,就憑你參與課堂的勇敢精神,我與同學一起為你鼓掌喝彩,通過這種方式讓同學們打消顧慮,勇敢地參與課堂展示。正像孩子們說的:不怕你說什么,就怕你什么也不說。任何科學的發(fā)現(xiàn)與技術的發(fā)明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容許錯誤,其實是堵塞人們通向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道路。
二、學會提問從問題入手
多年的課堂教學發(fā)現(xiàn)學生不會提出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特別是小學生,基礎知識淺薄,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教會學生預習,從預習上入手,學會提出問題。
首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提出預習的要求。將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fā)現(xiàn)學習難點,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做好聽講的準備。找出疑難處,批注在教材上或做預習筆記,把提出的問題歸納在筆記上,如果學生提問題有困難,教師應該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fā)現(xiàn)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教師還要注意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三、提出問題要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跨越百年的美麗》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從課題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問:除了美麗的容貌,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種“美麗”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這些問題直觸中心,為更好的理解解課文作了鋪墊。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預習做得好,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這樣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多鼓勵,經(jīng)常培養(yǎng)。
四、從課堂的遣詞造句妙處提問題
引導學生在自讀課文時,找出文中精彩的語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從中去尋找問題。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有這樣一句:“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關于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句子,課文中還有幾句,如“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著了一根”“她在墻上又擦著了一根火柴”“她趕緊擦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苯虒W中通過引導,使學生知道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來源,一根火柴對女孩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學生提出:沒賣掉一根火柴,小女孩都不敢回家,可為什么她還是擦著了一根,并且一根接一根地擦燃,直至擦燃一大把呢?
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讀文,使學生明確了,第一次擦燃火柴帶來的印象,帶給小女孩片刻的幸福和歡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八覐某砂训幕鸩窭锍槌鲆桓趬ι喜寥剂?,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跟“她趕緊擦了一大把火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的躊躇和后者的毫不猶豫,表達了小女孩強烈的內心需求,她渴望幻想中的一切成為現(xiàn)實,永不消失,尤其是慈愛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留著幻想中的奶奶。向老師、向同學質疑發(fā)問。沒有弄懂問題時,不要得過且過,羞于開口,要善于發(fā)問,大膽地問。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推薦,把自己提出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供大家研究討論,這樣鍛煉了學生的提問題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書寫能力。
五、從課文的重點、難點處提出問題
對課文重點、難點句段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線索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自學,初步養(yǎng)成了良好的提問習慣。教師經(jīng)過梳理,再篩選出反應教材重點、難點,學生反應比較集中的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作為教學重點。這樣,既能把教學變成了學生自學的過程,又體現(xiàn)了“以學定教”的原則。如學習《葡萄溝》時,學生匯報完讀懂的內容后,提出了一些疑難問題:1.“涼棚”、“五光十色”、“碉堡”是什么意思?2.為什么說人們最喜愛葡萄溝的葡萄?其中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教學重點,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我首先引導學生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解決第1題;通過討論回答第2題。在討論釋疑之后,根據(jù)學生自悟、自得情況,進行集體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提出學生沒有想到的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在集體交流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為什么說人們最喜愛葡萄溝的葡萄”這一問題還不夠理解。于是,教師就從這個問題入手,先引導學生讀第2自然段,抓住“涼棚,五光十色,熱情好客”等詞,體會不僅那里的葡萄美,而且那里的人更美,然后再進行討論從而體會到人們的喜愛之情。最后指導學生背誦這一精彩段落,達到語言積累的目的。這樣課文的重點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教會學生解決問題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習慣于自己先提出問題,然后要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有了問題,還要會解決問題。除了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的知識的能力,我教給學生會使用三個工具,第一個工具是交給他們會查字典;第二個工具是交給學生會利用課外書。書籍是知識的海洋,要培養(yǎng)孩子讀書的興趣。要從廣泛的課外書中獲取新知識。第三個工具是教學生上網(wǎng),從網(wǎng)上獲取知識。通過這三個工具,提高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大量的疑難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推進,我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教育的核心是育人為本,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一種追求,教師要把一部分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參加討論,提出問題,教師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思維的閘門,學生各抒己見,聽、說、讀、思的能力就提高了,對學習語文更就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