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龍
一家報社要將過去的報紙數(shù)字化,總編讓一個實習生把歷史上優(yōu)秀的稿件逐篇錄入。實習生每天下班后就留在辦公室,打上幾千字。
幾個月后,大家發(fā)現(xiàn),實習生寫的稿件質(zhì)量明顯提高。實習生說,隨著錄入的稿子越來越多,自己慢慢開了竅,知道該怎么起承轉(zhuǎn)合寫文章。于是,打字成了實習生深度學習的過程,一項乏味的工作就此給他開了“天眼”。
類似的故事還有一例。
七八年前,手持的電子書還是新鮮玩意。我的同事是個電腦愛好者兼讀書狂,買了一臺電子書,到處下載書籍。當年很多書的排版都有問題,他要先在電腦上把書重新排一遍,然后再載入電子書里。那段時間,每天都能聽到他在電腦上“嗒嗒嗒”地敲字,辦公室里好像掛了一個“發(fā)瘋”的大鐘,秒針飛快地轉(zhuǎn)動著。
現(xiàn)在,他已不再看那臺過時的電子書了,可總有些東西不會過時。這個同事改行當了編劇,在我所有的同事中,他的文采是最棒的。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外國也有類似說法。英國作家勞倫斯說過,他在看了海量小說后,認為自己也可以寫書。
現(xiàn)在我相信,作家當然需要天賦,可有時也需要下苦功。大部分人在做前人做過的事情,而成功與否,只看你功課做得深不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