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寧玉
【摘要】情境推演作為一種中學生學習歷史、感受歷史的形式,在研究性學習中進行是比較恰當的。它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在尊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學科本質的同時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關鍵詞】學科能力情境推演分組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50-01 一、情境推演的界定
情境推演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方法是不告訴學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回到事件發(fā)生前的某個時間結點,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分析已知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外部條件,根據歷史的規(guī)律,借鑒古今中外同類事件,來推導演繹事情發(fā)展的各種可能性。最后與歷史事實相互印證。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二、案例分析情境推演的教學過程
現以《中華民國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為例探討“情境推演”的教學過程。
2.1搜集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第1——3周)——形象化階段
研究歷史,離不開史料。選擇《中華民國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為課題是因為這一歷史階段與南京有很深的淵源,學生可以對總統(tǒng)府、孫中山紀念館、南京博物館、第二歷史檔案館等地考察獲得大量的實物和文字資料。老師提供大量參考書目及相應網站的信息。
史料的鑒別同樣重要。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無論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鑒別是最必要的基礎階段。材料不夠,固然大成問題;而材料的真?zhèn)位驎r代性如未規(guī)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還更加危險。因為材料缺乏,頂多得不出結論而已;而材料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結論。這樣的結論,比沒有更要有害?!睉M量使用實物資料、政府文件等信度較高的史料。還應以歷史唯物主義史觀進行分析鑒別。學生可以用各種形式多角度地展示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創(chuàng)設豐富生動的情境,形成對這一時期形象具體的認識。這一階段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的能力。
2.2社會分析,組織學習小組(第4——5周)——條理化階段
什么是社會分析?怎樣進行社會分析?必須掌握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唯物史觀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物質生產活動是一切歷史活動的基礎;辯證分析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從歷史上的社會存在解釋歷史上的社會意識;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等等。
物質生產活動是一切歷史活動的基礎,分析20世紀初的中國首先從中國的經濟入手。(1)20世紀初,帝國主義對華掠奪性貿易不斷擴張,對華生產資本和借貸資本迅速膨脹,控制中國經濟命脈。(2)殘破的農村經濟,自然逐漸解體但一直處于主體地位。(3)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yè)艱難向前發(fā)展。(4)大量農民破產涌向城市,工商業(yè)的不發(fā)達使小規(guī)模生產和個體經濟大量存在。根據經濟可以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農村由地主和農民構成,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地主勢力強大;城市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城市貧民、小私有者構成,資產階級可分為官僚、買辦、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又可細分為上層和中下層。此外英、美、日、俄等帝國主義勢力在中國十分強大。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分為以階級劃分為基礎的六個研究性學習小組。這一階段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理論素養(yǎng)的同時,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2.3深入角色,合理推演(第6——8周)——邏輯化階段
老師確立學習主題——深入學習本階級和階層的情況。學習小組內部必然要經過討論、分工、搜集小專題資料、再討論這樣一個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圍繞著“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各派的政治選擇和斗爭”為主題,沿著“社會分析——階級分析——政治派別及主張——政治斗爭——斗爭結果”的主線索推導事件內在的因果關系,找尋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必然性。在封建主義的步步進逼、帝國主義的威逼利用、立憲派的內部緊逼、工農群眾的不理解、革命派自身力量弱小的情況下,孫中山的節(jié)節(jié)退讓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這一階段的學習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還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理解原因與結果、偶然與必然、現象與本質等哲學原理。
三、情境推演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從情境推演課的教學最終目標來看,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體驗的機會,在學生體驗過程中形成相關的能力。從教學效果來看,情境推演課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學會溝通與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獨立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有利于對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情境課程的操作與案例》李吉林編教育科學出版社
[2]《十批判書》郭沫若 人民出版社1976年
[3]《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 徐中約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