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海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57-02 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梢娞釂柌粌H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教學藝術。因此在教學中問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不僅能為學生指出思維的方向和尋找答案的蹊徑,而且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趣的提問,打開思維的閘門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課堂提問切中要害,學生就會產生濃厚的求知欲,有被動學習轉為積極主動的學習。如在《我的老師》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回憶自己的曾經最喜愛的老師,是否也像作者一樣,曾經也模仿過老師寫字,也無數(shù)次站在一邊默默地深情注視過老師,在漫長的暑假里,是否也在夢里見到老師……這樣,抓住課題這個興趣點提問,以故事理解故事,以情感去體驗情感,以這種以己推人的方法,回眸自己,理解別人,認識生活,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引導他們自覺地去學習課文并及時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口。
二、關鍵的提問,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
在教學中,教師若能抓住關鍵巧妙的設計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指明思維方向,對學習新知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講授《范進中舉》一文時,教師就抓住胡屠戶“打”和“罵”范進這兩個“眼”上設問:胡屠戶打了范進幾次,罵了些什么?前后有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再如,講《孔乙己》課文時,針對課文幾處出現(xiàn)的“笑”設疑提問,發(fā)掘課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場,什么字就伴隨他?哪些地方表現(xiàn)他可笑?人們笑孔乙己,反映什么問題?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是什么?讀完課文,你真的覺得可笑嗎?這些問題,處處問在點子上,把學生帶入積極學習的情景之中,給學生提出了思維的方向,能使學生對新知識更加深刻。并有利于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使整個教學和諧自然,渾然一體。
三、循序的提問、優(yōu)化思維程序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學生的認知活動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來展開的,所以課堂提問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而促進學生的有序思考。例如,教學《捕蛇者說》一文時,為了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可這樣提問:①“永州之野產異蛇”,異在何處?②作者要突出“之異”中的哪一點?為什么?③捕蛇者為何不肯更役復賦?學生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討論、回答,自然就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會橫征暴斂的罪惡,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 教師在這里有序的啟發(fā),不僅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拓展性提問,培養(yǎng)思維創(chuàng)新
拓展性提問:所謂拓展性提問,是指問題的答案不僅限于所學課本的知識內容,而往往是超越課本知識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不僅對于學生只能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回答,而是要求學生以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基礎,根據自己收集和儲存的知識能量,根據自己的社會經驗來回答問題。其作用,一是開闊知識視野,處處留心皆學問。二是培養(yǎng)學生收集、積累知識的習慣。三是建立自信心,使學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斷,相信離開老師,自己也能獲得知識。四是提供一個讓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其目的,無疑是培養(yǎng)探索意識,保持學習熱情,豐富知識基礎,為創(chuàng)新精神的形式奠定基礎。學習《皇帝的新裝》時,在理清了故事情節(jié),簡析了人物形象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皇帝游行結束后回到宮中會怎么做?試為課文寫個結尾。這個“虛擬性”問題一出現(xiàn),立刻“逗”起了學生更大的興趣,課堂氣氛隨之達到了高潮。學生分為兩大陣營,一些認為:皇帝會吸取經驗教訓,發(fā)奮圖強,勵志治國,使國家不斷強大。而另一些同學則認為:皇帝只會殺了騙子解氣,用暴力遏制人民談論他的無知。最后引發(fā)人民起義,推翻他的統(tǒng)治。整堂課由于學生興趣較高,氣氛非常活躍。
五、分層提問,促進思維全面發(fā)展
分層提問就是由易及難,營造問題的坡度和深度。所謂坡度,是指設問時應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從而引導學生的思維跟著“爬坡”?!妒酚洝分姓J為由易及難是善問的標志,開始就問高難度的問題,往往把學生難倒,使他們失去興趣;若先提一些淺顯的問題作鋪墊,讓學生嘗到一點解決問題的樂趣,再逐漸加大難度,就不會覺得太難了,猶如逐級上梯,到達高層。如《囚綠記》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囚”是什么意思?這個答案學生可以毫不費力地從字典中找到“將人關押起來”;然后再問:“綠”是指什么?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綠色的常春藤”;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xù)問:那么“囚綠”是怎么一回事呢?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囚綠”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過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條牽進作者居室。因為常春藤是綠色的,故簡稱“囚綠”。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囚綠?他把綠“囚”牢了嗎?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這樣采用逐步深化的辦法,學生容易理解、掌握,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學記指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的提問不是牽拽和壓抑而是積極的誘導和鼓勵,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和強烈的求知欲,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六、提問要反饋,優(yōu)化教學調控
教學過程是信息傳輸和反饋的過程,沒有反饋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提問后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1)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2)不能急于求成,盡量讓學生去表達。(3)要讓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表白自己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總之,課堂有效提問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通過語文課堂活動的開展,學生不僅增強了回答問題的信心,做任何事的勁頭也更足了,而且在正確把握問題等方面也有相應的提高,更可喜的是,班級中基礎較差、學習信心不足的幾位學生已在課堂中能看到他們高舉的小手,臉上不時顯露出自信的微笑,家長也感到非常高興。
1.加強課堂有效提問,改變了學生以往遇到問題的恐懼心理,他們不再對課堂提出的問題有害怕心理,在課堂中能夠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去尋求最佳的答案,采用多種途徑去辨析答案的真?zhèn)?;同時也能積極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能積極地提出一些有實效性的問題。因此使語文課堂的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了師生共享的人文交流空間,學習氛圍融洽,師生、生生關系和諧,課堂的學習效果也得到明顯增強。
2.加強課堂有效提問,促進了學生自身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強化了課堂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在語文學科教學的同時,發(fā)揮學生的特長,做到優(yōu)劣互補,在游戲、討論、自我陳述、展示和生活情境陶冶等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很好的激發(fā),從而對學習語文產生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