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妹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61-01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于本質上“主客兩分式”的教育教學,主體是教師,學生成了客體,完全處于一種受動狀態(tài),他們的學習活動制約于主體預設的框架之中。學生稍有“山重水復”,“旁逸斜出”便遭封殺。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大力弘揚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精神生命的發(fā)展,構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得更精彩,讓學生的生命在教學中飛揚。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于本質上“主客兩分式”的教育教學,主體是教師,學生成了客體,完全處于一種受動狀態(tài),他們的學習活動制約于主體預設的框架之中。學生稍有“山重水復”,“旁逸斜出”便遭封殺。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大力弘揚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精神生命的發(fā)展,構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得更精彩,讓學生的生命在教學中飛揚。
一、創(chuàng)設和諧的情境,促進學生主體性發(fā)展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的情緒得到充分放松的時候,他的接受能力是最強的。”要建立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尊重學生和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是前提。
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執(zhí)教《只有一個地球》中,最精彩的片段要數(shù)他把課堂變成了《實話實說》節(jié)目制作現(xiàn)場,支老師成了崔永元,學生推薦的代表成了特邀嘉賓,有生物學博士、天文學博士、地質學家、環(huán)保部部長、宇航員,前兩排同學成了現(xiàn)場觀眾,而其他同學就是場外的熱心觀眾。節(jié)目圍繞著“只有一個地球”的話題,有主持人與嘉賓的對話,有觀眾的提問,還不斷有“熱線電話”打進來。課堂氣氛是那樣地輕松和諧,學生的思維是那樣地敏捷。它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自己的才干,使課內與課外,個人學與集體學,知識與表達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幽默風趣的節(jié)目中培養(yǎng)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支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把封閉的課堂教學變成開放的教學,創(chuàng)設平等對話氛圍,讓學生傳達、表現(xiàn)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理解與表達、輸入和輸出緊密結合,相輔相成,讓學生在“大語文教育體系”中自主地學語文、用語文,形成綜合能力,促進主體性發(fā)展。
二、拓展選擇的時空,還給學生更多自主權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長期硬性地規(guī)定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嚴重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應放手還學生的學習方式的選擇權,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時間和空間。例如:教學《景陽岡》一文,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呢?我做了這樣的嘗試:“同學們這樣的一篇長課文,你能用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快速閱讀課文,概括整理一下,讓其他讀者一看就明白課文寫一件什么事嗎?”話音剛落,學生便投入了緊張而有個性的學習當中去了。不久,便有學生舉手發(fā)言了。
生甲:我用列小標題的方法:喝酒——上岡——打虎——下岡。
生乙:我用圖文結合的方法。(生主動上黑板板書展示)
生丙:我用小說里的章回法:第一回:好酒痛飲十八碗,第二回:趁酒興獨自上山岡,第三回:好武松智勇殺大蟲;第四回:天色暗挨下山岡來。
這精彩的回答,無疑是學生自行選擇“學法”的碩果,同時也是學生潛能和靈性的充分釋放的結果。
三、捕捉課堂的生成,激發(fā)學生開放性思維
任何精彩的課堂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激情與智慧的互動交往中生長出來的。教師若能敏捷地捕捉住其中有價值的因素,“為學習而設計教學”,通過富于智慧的教學策略,重構教學,定會生長出較之“知識”更具再生力的因素。
例如我在教學《將相和》中的“澠池之會”時,有個學生忽然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澠池之會”上,趙王和秦王究竟誰戰(zhàn)勝了誰?這個問題挑起了學生思維的矛盾。課堂一下子像炸開了的油鍋,學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說戰(zhàn)成了平局,有的說秦王勝了趙王,有的說趙王勝了秦王。我欣喜地發(fā)覺這不就是新課程提倡的“生成性資源”嗎?為此,面對這種爭論不休的局面,我沒有一錘定音,而是分小組進行討論,結果學生意見得到了統(tǒng)一,大家都認為是趙王勝了秦王。理由是:
生甲:課本上說:“秦王沒有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趙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認為是趙王勝。
生乙:趙王為秦王鼓瑟,秦王為趙王擊缶,但秦國是強國、大國,趙國是小國、弱國,因此可以說是趙王勝秦王。
生丙:我是從樂器的聲音中聽出來的,瑟的聲音優(yōu)雅動聽,趙王鼓的是勝利之歌,而秦王擊缶的聲音像敲罐子的聲音一樣,所以我覺得是趙王戰(zhàn)勝了秦王。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預設的教學計劃同課堂的真實情境間經(jīng)常性地存在著某種偏軌,我認為,這種“偏”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jīng)驗、生活世界的外顯,正是學生與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讀。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擊,視界正在敞亮,這是比任何設定的所謂的知識目標更為可貴的資源。也惟若此,“豁然開朗”、“怦然心動”、“浮想聯(lián)翩”這種美好的境界才會在我們的課堂孕育成長。
四、設計開放的問題,張揚學生個性
學生都是極富個性的生命體,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詮釋也極富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在文本問題的設計上,教師應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解放思想、活躍思維、弘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
例如我在教學《小柳樹和小棗樹》一文,在課接近尾聲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學了這篇課文,說說你喜歡小柳樹還是小棗樹?”頓時課堂沸騰起來,有的說喜歡小柳樹,有的喜歡小棗樹,爭論不休,我讓學生考慮兩分鐘后,我讓學生自己分成兩組,各自說理由。一時間,雙方各抒己見,唇槍舌劍。
甲組:柳樹很美,棗樹光禿禿的不美;
乙組:柳樹驕傲,棗樹對柳樹的嘲笑置之不理;
甲組:柳樹能知錯就改;
乙組:棗樹不但會結棗子,而且能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能寬容別人;
……
辯論在繼續(xù),探討不間斷,雖然學生在爭辯中并未得出什么結論,但卻換來了學生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力的解放,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學會了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看待問題。這才是給予我們的豐厚無比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