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春艷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133-01 現在,有的學生一寫作文就愁眉苦臉,說自己無話可說,沒東西可寫。追其原因不是他們不愿意把作文寫好,而是因為他們大多生活視野過于狹小,社會的經驗不夠豐富,且缺乏對周邊事物的細致觀察,對生活沒有深刻的體驗,所以他們往往臉憋得通紅也寫不出只言片語,即便是寫出了文章,其內容也大都空洞無趣、思想幼稚、語言乏味。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寫出文質兼美的文章呢?首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學會積累。
那么什么是積累呢?詞典上說:積累就是“事物逐漸聚集”,對于寫作而言,積累就是動筆之前所做的對于寫作素材的聚集,是寫作之前最基礎的準備。
在寫作上積累大體可以分成兩類:閱讀積累和生活積累。
閱讀積累其實是一種文化的積累。它可以蓄積文化底蘊,提高審美情趣,獲得寫作經驗。杜甫也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本褪钦f多讀才能善寫,有神來之筆。一個人如果飽讀經史子集,博覽詩詞歌賦,他胸中必有丘壑,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做好閱讀積累呢?
其一:培養(yǎng)學生摘抄的習慣。
初中學生的書面語言比較貧乏,寫作時常常用詞重復,缺乏生動、優(yōu)美的語句。所以平時可以讓學生把對自己有感觸的內容隨手抄錄下來,作為語言素材儲存起來,以備寫作時選用不失一個好辦法。摘抄的內容可以是課本中或課外書籍中的名言警句、優(yōu)美的詞句、精彩的片段等等。凡是優(yōu)秀的文章都可以涉獵,摘抄下來貯藏在寫作“倉庫”中,長期堅持下來,不斷積累,就能做到信手拈來,厚積薄發(fā),化為己用。
其二:培養(yǎng)學生寫讀書隨筆的習慣。
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痹谧x書的過程中,將體會最深刻、最有意義的部分寫成心得體會。它可以是對作品外在的分析,可以是對作品內在的評價。比如說:評析構思的巧妙、賞析語言的精美、體會主題的深刻、討論寫法的精妙等等。這樣就可以把作品精華的部分加以消化融合,最終化為自己的血肉,成為自己寫作的一部分或者演變成自己獨到的風格。
其三:培養(yǎng)學生廣泛涉獵各種書籍的習慣。
英國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可見,廣泛閱讀可以豐富他的學識,提高一個人的學養(yǎng)。宋代的文學家也曾說過:“文者,氣之所形。文不可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鄙w亦通此理。《語文課程課標》也提出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各類的書籍能使人獲得很多的有益啟示,充實生活,豐富生活體驗,加深對社會人生的思考,也能為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
除了閱讀積累以外,生活積累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活,永遠是寫作的唯一源泉。生活是寫作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宋代朱熹曾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睗h代司馬遷踏遍名山大川,各地調查訪問,為寫作《史記》積累了豐富的資料。那么怎樣才能做好生活積累呢?
其一: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習慣。
茅盾說:“無論到哪里,你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庇^察生活是學習寫作的頭等重要的一環(huán)。對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甚至漠視,沒有觀察就去寫作就好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于觀察不單單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聽,還要用鼻子去嗅,用手去摸,更要用心去體會。不僅社會生活中影響重大的事件要留心觀察,還要注重生活中瑣細的小事;不僅要關注大人物,還要觀察小人物,熟悉他們的一顰一笑,體會他們的內心情感。隨時隨地地觀察,隨時隨地地記錄,轉化為文章中的語言,就會具體而又生動,細致而又形象了。
其二: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的習慣。
日記是積累素材,訓練語言的有效方式。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之所以寫得好,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堅持寫日記。日記能把每天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字數不在多少,稍加評點抒情,好處很多:練習了書寫技能、訓練了寫作技巧、調整了自我情緒、記錄自己成長歷程,同時積累了生活素材。
其三:讓學生參加一些課外活動。
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社會,來源于生活。只有讓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之中,才會積累更多深刻體驗的材料。課外活動可以是組織學生春游,參觀工廠的生產流程,游覽名勝古跡等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不僅開拓了知識領域,開闊的視野,而且豐富了寫作的素材,激發(fā)學生寫作的原動力,讓他們變得有話可說。
閱讀積累和生活積累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它們對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所以學生學會積累才能厚積薄發(fā),寫出具體可感,內容豐富的作品。正如著名作家孫謙先生所說:“作家應該像春蠶咀嚼桑葉那樣去咀嚼生活,這樣才能吐出像真絲一樣美麗真實的好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