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江寧
30歲時,莊祖宜已是華盛頓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候選人。然而路邊的一個發(fā)現(xiàn),卻讓她頓悟了自己內(nèi)心的真正志趣所在,毅然轉(zhuǎn)投廚房。
成為博士未必就是成功,成為廚子未必就不快樂!她在美國的廚藝學校度過了最快樂、最充實的一年后,隨先生來到香港、上海,一路分享美食,同時觀察風情,用人類學家的方式剖析廚房,用跨界的思維傳播美食,為她贏得了一大批白領(lǐng)粉絲。
吃飯和做菜,才是內(nèi)心志趣所在
8年前,莊祖宜辭去臺灣一所中學英語教員的穩(wěn)定工作,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攻讀人類學的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完碩士后,她又考取了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的博士。
讀博期間,她意外遇到了瓶頸。當初選擇人類學的熱情在枯燥的學習中漸漸淡去。到了寫畢業(yè)論文的時候,不管她如何努力,卻總是寫不出讓自己和導師滿意的東西。用了兩年拿下碩士學位的她,卻讀了整整六年的博士。
這個夏天的早晨,她接到了一個讓她深受打擊的電話,她申請的博士論文獎學金沒有通過,而做教授的美夢也仿佛破滅了。
回到租住的地方,莊祖宜做了一頓美食犒勞自己的胃,這是她釋放心情的方法。研究所里人人都有念不完的書與寫不完的報告,為了紓解壓力,有人跑步,有人練瑜伽,有人喝啤酒,有人上教堂。但對莊祖宜來說,還真沒有另外一種活動比洗菜切菜、淘米腌肉這樣熟能生巧的機械性動作更能安撫焦慮。宿舍里的同學們偶爾進廚房泡咖啡、熱比薩,見莊祖宜捧著一盆豆莢摘新鮮豌豆,都大呼不可思議。他們怎知莊祖宜盯著計算機老半天寫不出一個字時,十分鐘摘一大碗豌豆是多么有成就感!做菜的樂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著,聞得著吃得到。看著蔥蒜辣椒劈劈啪啪在油鍋里彈跳,釋放香氣,酒水注入后立即升騰彌漫于空氣中,那種滿足感是非常真切踏實的。
博士論文還要繼續(xù),心情郁悶的莊祖宜想換個地方,做外交官工作的先生正好要在哈佛大學進修一年,她便隨同先生去了波士頓。她想:“在這么有學術(shù)氛圍的大學校園里,老公念書我也念書,互相鼓勵,肯定有辦法將論文完成的?!?/p>
由于沒有申請到宿舍,到波士頓的第一個禮拜,他們暫住近郊的旅館。為了盡快找到理想的公寓,他們便去視察哈佛校園周遭的環(huán)境。在找房子的路上,莊祖宜看到一排透明的櫥窗,門口木制的橫匾上寫著金光閃閃的“劍橋廚藝學校”幾個大字。這種學校她還是頭一回看見。透過玻璃窗,一間教室里規(guī)規(guī)矩矩坐著的十幾個身穿廚師服的學生正拼命抄筆記,一個戴高帽的講師站在一張意大利地圖前高談闊論。另一間教室的后方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一間擺滿不銹鋼器具的廚房,一群學生正在里面忙碌著。
莊祖宜忍不住站在窗口看了好久,“那種感覺大概有點像臨死的人看到光吧”。身后漆黑的長廊充滿了現(xiàn)實的壓力與苦惱,眼前的世界奇幻美好,似乎有無限的可能。那天傍晚折返回來,莊祖宜又忍不住晃到那條路上。透過窗口,她看到廚房里有一個東方面孔的女孩,大概是個日本人,穿梭在一群白人之間,格外顯眼,她心中一股莫名的震撼,心想:“那也可以是我呀!”
在別人看來,一個即將畢業(yè)的博士突然冒出要去做廚師的念頭實在太荒唐了。但莊祖宜卻越來越堅定。是的,她咬緊牙關(guān),論文固然遲早可以寫完,順利拿到博士學位??墒莾?nèi)心的快樂呢?她怕的是拿到學位后的未來,她會失去一輩子貢獻于學術(shù)事業(yè)的熱情,這是最要命的。但廚房點燃了她心中的另一種熱情,吃飯和做菜,才是她內(nèi)心的志趣所在。
職業(yè)無貴賤,快樂最重要
兩周后,她如同徹悟的佛家一樣,毅然決定:博士學位且讓它慢慢“候選”吧,劍橋廚藝學校的入學申請表格要麻利填好。
去廚師學校前,莊祖宜給爸爸媽媽打了一個電話,他們出乎意料地非常體諒與支持,媽媽說:“博士不念完當然很可惜,但我希望你不要遺憾終身,快樂是最重要的?!?/p>
就這樣,莊祖宜穿著白色的廚師服進入了廚藝學校。這次人生大轉(zhuǎn)彎的經(jīng)驗讓她意識到,職業(yè)無貴賤,而且她發(fā)現(xiàn),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嚴苛。一開始她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另類選擇告訴研究所的老師和同學,沒想到他們知道后,連連表示羨慕和贊嘆。老師都說,拋棄枯燥論文一身輕松的莊祖宜,此后的生活簡直無往不利,人們對吃飯做菜的興趣遠比人類學的興趣大得多。
從廚藝學校畢業(yè)后,莊祖宜又隨先生到達派駐第一站的香港。誰也想不到,這位外交官夫人,竟變成了五星級酒店的打雜實習生。
在香港有名的“琥珀”餐廳里實習時,因為采購到的甜菜葉過季了,掌心大的葉子得按紋理修剪成指尖大小,莊祖宜一個人蹲在角落里修到崩潰,但她并未抱怨半句;擺盤時為保持菜品及盤子的溫度,徒手拿溫度很高的菜和盤子,燙出一排水泡,還撩起袖子故意讓人看手上的刀傷、胳膊的燙傷,像展示勛章一樣得意洋洋。當實習生的這份艱辛與枯燥,磨煉了這位臥底廚房的人類學家的心性。正如武俠小說里偷練秘籍的掃地僧,終會有朝一日威震江湖一般。
自打人類學家轉(zhuǎn)行當廚師后,莊祖宜自然就把田野調(diào)查從民族部落搬到了廚房。她開了一個博客,用人類學家的思維去研究。她基于中國文化背景,對比西式廚房,探索中式專業(yè)廚藝的走向。這種獨特的視角讓她贏得了一大批粉絲。
從大廚房到小廚房
2010年,莊祖宜搬家到上海,當她準備挽起袖管在真正的中餐廚房里大干一場時,兩個孩子的先后出生只得讓她暫時擱置大廚夢。莊祖宜同樣看得開,她覺得學來的一手好廚藝,僅僅用來為愛人做一頓晚餐就已足夠美妙。對她來說,做菜不是謀生手段,而是充滿樂趣的生活態(tài)度。
做了母親之后,莊祖宜從對廚技的追求中跳脫出來,開始更加關(guān)心食材的來源以及烹飪的過程。她向家里的兩位阿姨請教上海菜做法,2013年的春天,她迷上了上海的傳統(tǒng)美食腌篤鮮,就成天蹲在地上和阿姨學打百葉結(jié),每次都樂此不疲直到腿快失去知覺。每到早上,她又專門去附近的菜場里搜羅時令鮮蔬。在她看來,認識一個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它的吃食,一舉便得以體驗此地的口味、人情、物價和地理方位。紐約、西雅圖、臺灣、波士頓、香港、上海一路走來,莊祖宜既是在觀察飲食里折射的文化與風土,也在各地的食肆文化的熏染下融會中西。
帶兩個孩子的莊祖宜,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學廚固然很累,但是怎樣也比不上帶小孩。好在孩子永遠是大人的開心果,有了孩子后無論做什么似乎都更具能量了。面對喜歡的事,她總能夠找到各種平衡的方法。有時她在做菜,孩子就在一旁玩打蛋器,說不定這也是對未來美食家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呢。她并不求孩子未來“前進哈佛”或“邁向斯坦福”,卻期許他們能夠成為對各國食物都開懷接納,對各種烹煮方式都張嘴歡迎的小小美食家、快樂國際人。這種在親子間傳遞的對美味的體悟,不僅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與付出,更是對世界的豁達與熱忱。
有時候,她和身邊的白領(lǐng)朋友們聊天,發(fā)現(xiàn)很多人其實想要學做菜,但怎么就不會呢!做菜這么快樂,莊祖宜就不自覺地想跟大家分享,怎么給家人做一道好吃的小菜,怎樣選取最好的食材,如何減少營養(yǎng)流失等等。
從大廚房退到小廚房,給了莊祖宜從容的思考空間。她準備把《廚房里的人類學家》做成系列示范視頻,每期介紹一道菜。莊祖宜希望用這樣一種簡單的形式,跟年輕白領(lǐng)、學生溝通,同時分享對生活、對美食的熱愛。一幫年輕人聽說她的計劃后,義務加入她的拍攝團隊,很快,這個系列就上線了,白領(lǐng)一族愛不釋手,視頻在微博上被轉(zhuǎn)發(fā)了一次又一次。
2014年,莊祖宜又將隨先生前往印尼首都雅加達。對于莊祖宜來說,最浪漫的事莫過于等到先生退休的生活,“那時如果定居美國,我們就經(jīng)營一家屬于自己的拉面小館。在古色古香的小店中,高湯在一旁的爐火上咕嘟作響,我一身素白站在餐臺邊,為客人現(xiàn)點現(xiàn)拉一碗地道的西北面;或是定居臺灣東海岸,吹著濕黏的海風,做簡單的燒烤與西餐,喝先生自釀的啤酒,與老友們一起看日落……”